应用型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多维度一体化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9-03-25黄志文
黄志文
【摘 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电子类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转变创新人才观念,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教师团队建设、整合学校开放创新平台,带动学生实践创新等几个维度一体化构建创新教育模式的理念。我校电子类专业近年来的创新教育实践表明,在多维度一体化创新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关键词】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创新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TN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1-0040-003
应用型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能够将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当中,能够解决所面临的工程应用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顺应应用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1]然而现实问题是地方高校培养的能够适应电子信息行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太少,学生“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问题较突出,开展自主创新性工作存在一定困难。面对创新人才培養的窘境,倒逼我们必须研究、改革创新教育的新模式,构建适合应用型地方高校定位特点,同时又符合学生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适应区域社会经济需求的创新人才。
1 电子类专业创新教育的现状
国外关于电子类专业创新教育探索和研究历史较久远,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教育的模式如CDIO教学模式、CBE模式,“双元制”模式、TAFE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在国外不同的教育环境、生源结构、教育经费、教师能力等条件下培养了相当多适应当地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这些模式也为我们应用型地方高校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
在国内,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地方高校很重视的问题,相关高校一直都在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改革,这些研究和改革都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然而,对于应用型地方高校来说,仍然还存在下面几个问题。一是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受生源层次影响,对于创新认知不足,缺乏创新动力。二是地方高校受师资结构与水平制约,难以有效进行创新教育。三是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体系贫乏,难以保障创新教育的实施。四是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缺乏创新平台,难以落实创新教育。[3]-[8]
基于上述应用型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存在的几点问题,在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在地方高校里融合学生、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平台等维度构建一体化创新教育模式以提升地方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适应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要求,促进地方高校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满足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要。
2 构建电子类专业创新教育模式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环境下, 应用型地方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使电子类相关专业能积极应对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地方高校要借助教育供给侧改革之风, 结合电子类专业的特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的新格局。
2.1 转变创新人才观念,改革创新教育模式
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决定了创新人才的多样化,电子信息行业所需的创新人才也并无统一的标准。除了传统的认知层面的创新能力培养外,还要研究社交、表达等非智力因素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找到适合生源层次特点的创新人才类型。因此,必须根据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地方高校生源层次的特点,准确定位,认知和改革创新教育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转换创新人才观念,将创新教育贯穿到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各个教学模块、专业能力、毕业标准等内容中。增开了社交、表达、人格教育、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公共选修课程,确保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都可以有相应的课程与之对应。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参与度,使得广大学生都可以在创新方面有所获得。在创新竞赛方面,采用创新学分的方式,引导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大赛等比赛,完善在“项目学、竞赛比”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在学生的创新项目中,指导老师结合工程应用实践进行创新培训和新技术培训,在比赛中,学生结合平时项目训练出来的创新意识、方法、技巧来提出比赛时的方案、解决比赛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得平时的创新项目训练与各种竞赛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创新任务驱动的专业综合设计方面,开设专业综合技能、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这些课程都以创新为导向,要求学生在这些实践课程任务中自己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设计、创新工艺等方面有一定的提高。
2.2 加强创新教育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创新教育水平
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科研课题较少、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要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训练,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将工程中相关设计、研发、创新等知识和能力内化、重构、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需不断加强创新教育教师的培养与能力提升。一是构建创新教育教师团队,搭配教学、工程及创新经验丰富教师和年轻教师等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梯队”,新老教师“传帮带”的形式申请、研究、完成相关科研、实践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提升青年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二是鼓励和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和科研开发合作。使得这些教师在经过工程锻炼和项目开发经验后,自身的创新设计能力得以内化和重构、创新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三是激励和鼓励专业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设计大赛等本专业领域内的学科竞赛。按照学校绩效分配的原则,折算教师指导各类竞赛的工作量,激励教师指导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自身创新思维的表达、传授能力提高。
2.3 整合开放创新平台,带动学生实践创新
为满足创新实践的需要,很多地方高校都创建了实践创新基地,但据调查而言,实践创新基地还远远满足不了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实践需求。小部分进入实践创新基地的学生确实在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但大部分没有进入实践创新基地的学生一方面得不到创新实践训练,另一方面由此缺乏了对专业学习和创新应用的信心。因此,有必要整合学生创新平台,满足学生创新实践的需求,另外也使之成为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示范基地,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学生进行实践创新,以推动落实创新教育。
整合创新平台一是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团队,二是需要吸纳各个年级的广大学参与。指导教师团队方面,通过团队负责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带领,指导一批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青年教师參与创新平台学生指导工作。学生方面,广泛吸纳各个年级的学生,成立创新平台内的学生团队。在创新平台内学生团队完成各种工程训练、创新设计、以及整合以前学生分散参加的参加各种竞赛,统一从创新平台进行选拔。学生团队按照“梯队式”模式,一个团队三个人,其中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经过创新训练,工程经验较丰富的高年级学生搭配一名经过初步工程训练的大一、大二学生构成。团队内采用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的模式,这样可以使团队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以及经验不断代际传递,也可以使缺乏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的的低年级学生能够尽快的提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此外,创新平台不仅仅是一部分学生的“特权”,还应该向所有学生开放。为此,还需要建立创新平台开放机制,保证所有学生都可以平等的利用学校为创新教育所投入的资源。创新平台内的团队采用定期值班辅导制,所有的团队都轮流在创新平台内值班,保证其他学生在有工程实训、创新设计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利用到创新平台内的仪器设备,同时,也可以得到具有一定创新经验的同学的指导。整合后的创新平台不仅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示范基地,也是吸引和推动所有学生参与创新教育的驱动器。
3 结束语
应用型地方高校转型的重点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又要契合未来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带动学生实践创新等几个创新教育的维度出发为抓手,不失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的一种有益途径。此外,通过这几个维度的探索与研究,对于构建适合应用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国家、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要求的创新教育新模式也将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侃,赵峰,张志伟.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高教论坛,2016(1):30-35.
[2]刘慧.国外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5):114-117.
[3]王冠凌,武峰.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 (下):190-192.
[4]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5]胡积宝,郑羽.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119-122.
[6]高原,王土央.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30-32.
[7]王金庭,汪成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07):186-187.
[8]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