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队伍建设研究
2019-03-25迟秀娟
迟秀娟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和挑战下,高校管好、用好教育经费,防范财务风险,需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财务队伍。
关键词:高校;财务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教育作为发展重点,优先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发展教育的决心。而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知识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和挑战下,高校管好、用好教育经费,防范财务风险,需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财务队伍。
一、高校财务队伍建设背景
(一)高校教育经费总量增加,来源多样化
近几年,高校教育经费总量逐年增加。2012-2016年高等教育公共财政经费为由16367亿元增长至18748亿元(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增长率达14.55%。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也日益多元化,除学费、住宿费等主要来源外,经营收入、捐赠收入等其他收入也在增加。教育经费总量德增加、经费来源的多样,大大增加了财务管理难度。
(二)经费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对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虽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加,但是许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新校区、购买设备、引进人才,支出增幅远大于财政拨款增幅,从而限制了高校的长远发展。此外,虽然高校资金总体相对紧张,但因资产管理不善,重复购置设备,导致设备长期闲置;不断引进高学历、有影响的人才,而对学校教学、科研无显著影响,造成人力成本的浪费。教育经费是高校事业发展的“血液”,高校如何将有限的经费用在紧要处,最大化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财务人员做好“输送血液”工作。
二、高校财务队伍建设问题分析
(一)埋头事务性工作,缺乏全面性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部、教育部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管理更趋精细化、透明化,对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等工作加强了监管力度,高校在此情况下,对财务事项提出细化具体的要求,财务工作量显著增加。在财务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多数财务人员被埋在日常核算、税务处理、报表编制等工作中,疲于应对上级下达及校内各项事务,客观上缺少时间和精力对所做工作进行举一反三,主观上缺乏从全局角度对资金结构、状态、效益等进行分析的意识,对学校各项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缺乏系统分析,无法科学的考核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益,很难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此外,不少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只是立足本岗位,尤其是核算工作,缺少从整个部门甚至全校的角度分析及解决问题,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二)发展空间受限,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财务工作繁重,且因具有资金监管职能经常不被其他部门理解,财务人员常感“身心俱疲”。同时,财务人员的发展空间有限,一是财务人员晋升难。因财务管理岗位有限,且因专业所限,财务人员很难去其他管理岗位任职,致使多数财务人员工作多年仍无晋升机会。二是财务人员职称评聘难。财务人员的职称既需要通过全国高级会计师考试,又需要像教师系列看齐,重工作业绩,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工作任务繁重的财务人员来说,难度颇大。三是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难以考核,而奖金待遇与工作量挂钩,工作情况与薪资待遇不匹配。因此,财务人员的付出和收获很难一致,在长期繁重的工作下,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产生消极怠工情绪。
(三)重业务轻管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财务工作繁琐而专业,职称考核主要考核专业知识和能力,因此,财务人员大多重视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对学校政治生态、长期发展规划、每年的发展重点及学校发展的各项事务了解不够。作为“窗口”部门,为全校师生服务,不被理解甚至被投诉,与被服务对象除立场不同外,缺少大局观和服务意识,实际工作中,沟通和协调能力有待增强,对各项财务规章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三、高校财务队伍建设研究对策
(一)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强化财务分析能力
高校日常报账、报表编制等工作任务重、重复性强,看似简单,实则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将财务人员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需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如在使用网上报销系统的基础上,開发预算管理、报表管理等功能,预算管理使全部业务事项从源头上予以控制,减少核算人员的主观判断,加快报销效率。报表管理则根据报表的勾稽关系设置公式,构建报表模块,通过账务系统取数实时生成财务报表,改变传统的人工出表的方式,使财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财务分析。另外,需加强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意识。大数据时代下,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反应的不仅是高校资产、资金收支等状况,更是高校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工作导向,财务人员需将这些信息科学的转化为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以供决策参考。
(二)完善激励体系,激发其工作热情
资金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血液”,财务人员负责向各个方向“输送血液”,对财务人员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是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首先,高校领导须重视财务队伍的建设,将财务队伍的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建立财务人员培养的长效机制。将财务人员作为管理人才培养,适当增加财务岗位与管理岗位的流动,让表现优异的财务人员有更多的晋升渠道。同时,考虑到财务工作的繁琐和专业性,在职称评定方面,鼓励财务人员参加会计职称考试,适当降低财务人员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考核标准,趋向“以考代评”。其次,建立科学的财务人员绩效考评体系,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及工作业绩等方面设置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考评。工作态度包括出勤情况、服务态度及自主学习提高情况,工作能力包括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日常工作中的沟通、协调、统筹能力,工作业绩包括制单数量、审核的经济事项数量、资金收付数、是否及时准确的编制预决算报表等。通过分期、分主体的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而建立起个人贡献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相挂钩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高校财务人员的潜能,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工作热情,引导其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和工作业绩。
(三)建立全面的培训体系,提升综合能力
新时期,随着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深入,各项财务政策层出不穷,财务管理呈现出新特点新要求,财务人员面临着新挑战新任务,财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理论知识,运用新方法新政策。因此,财务人员需加强大局和服务意识、业务知识、综合素养等全方位的培训。
1.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培训。财务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强,但其最终目标是为高校的事业发展服务,因此,财务人员要懂财务知识,更需要懂学校各项业务。首先,需要就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每年工作要点、学校党代会报告等进行集中培训,分析其对财务工作的影响。其次,聘请相关专家就学校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各类经济业务事进行培训,以了解各类业务事项,便于掌握各项经济业务支出情况、资金使用效益,为预算编制、资金监控等奠定基础。
2.业务知识和政策培训。业务知识和政策培训可分成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进行。内部培训针对财务处人员进行,培训内容既包括与日常财务工作相关的政策、制度、规章,也包括与经济业务相关的招投标、审计、资产管理等内容,以及与此相关的财务信息化相关培训。外部培训针对学校二级单位财务人员、科研干事及教师等,包括财务政策、法规等重要内容,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与日常报销、预算编制、税务处理等相关的操作流程。
3.综合素质培训。高校财务人员同时也是管理人员,作为窗口单位,面向全校师生服务,需要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出色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娴熟的公文写作能力,有谦和的服务意识,以更好的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财务人员进行沟通技巧、服务标准、公文写作、新闻宣传、礼仪常识、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訓,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财务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需要集全校之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积极创新性团队。
参考文献:
[1]金慧英.高校财务能力建设研究[J].财会学习,[2018-02-11].
[2]刘春晖.论高校财务干部的岗位履责能力建设问题[J].商业会计,2017 (3).
[3]田书源.供给侧视角的高校财务人员培训模式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6 (27).
[4]张丽晨.高校财务人员业绩评价探究[J].财务与管理,201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