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退化湿地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9-03-25张树彬

防护林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义县大凌河栖息地

张树彬

(辽宁省义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锦州 121100)

辽宁义县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是2017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国家级试点建设湿地公园[1],根据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湿地公园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退化湿地进行修复是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义县制定了六项湿地修复的技术措施和相关的保障措施,有效保护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自然概况

湿地公园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中部,北起义县与北票交界,南至大康堡,东起大凌河第二园林管理站以东500 m处,西至大凌河与西柳河交界,主河道长30.24 km,包括永久性河流与洪泛平原湿地两种湿地型。总面积1 102.44 hm2,其中湿地面积773.85 hm2,湿地率70.19%[2]。

湿地公园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之上,湿地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湿地公园共记录野生脊椎动物27目65科205种,以鸟类为主,具体包括鱼类6目11科35种,两栖类1目4科7种,爬行类2目3科8种,鸟类15目42科145种,哺乳类3目5科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为大鸨(Otistarda),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种,均为鸟类,分别为大天鹅(Cygnuscygnus)、小天鹅(Cygnuscolumbianus)、鸳鸯(Aixgalericulata)、纵纹腹小鸮 (Athenenoctua)、长耳鸮(Asiootus)、灰鹤(Grusgrus)、红隼(Falcotinnunculus)和红脚隼(Falcovespertinus)。植物共有维管束植物43科111属150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4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39科107属144种。对湿地公园内退化湿地的修复,有助于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增加候鸟种类和数量,提高周边生态环境质量[2]。

2 退化湿地现状

通过调查,湿地公园以河道为主线,加之两侧部分滩涂林地组成,河道狭长,特别是在万佛堂至西关村之间约5 km河段存河底废物污泥、水流不畅;在湿地公园水体、部分岛屿及周边滩涂植被稀少;护坡护堤保护措施缺失等亟待进行修复的问题。

3 修复对策

3.1 技术措施

3.1.1 湿地封育 在湿地保育区内的内陆滩涂地带封育100 hm2,实行自然与人工封育相结合方式,必要地段实行人工围栏,土质干硬地块实行播种草花人工促进,使其达到自然恢复与有效保护的良好效果。

3.1.2 清淤疏浚,提高湿地蓄水量和水质质量 由于湿地公园是以大凌河为主体范围建立的,公园范围狭长,河道长度30.24 km,清淤疏浚对湿地内的蓄水数量、水质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本期项目以此为重点,做好基础性工程,计划完成15万m3,在不影响河流自然流向前提下,采取机械化作业,清除河底垃圾废物和污染泥沙,必要地段拓宽水系,保障水系畅通和滩涂的扩展,提高湿地蓄水量和水质质量,做好鸟类迁徙栖息地的安全保障。

3.1.3 植被恢复 在湿地公园内,恢复植被8 hm2,栽植植物130万株,其中栽植水葱2.7 hm2;香蒲2.7 hm2;千屈菜2.7 hm2,使水体及岛屿植被丰富多样。岸边退田还湿地带补植补种芦苇、野花2 hm2,栽植20万株。即充分恢复了湿地植被,也实现了自然与人为景观的有机结合。

3.1.4 土地治理 在湿地公园内需要进行土地整理15万m3,主要用于原有沙地回填土,恢复湿地以及恢复植被所需的土地平整及土方回填。

3.1.5 加强堤岸保护 由于湿地公园是以大凌河河道为主,其沿岸及岸坡在湿地范围内的作用非常明显,这部分的修复保护工作非常重要。所以着重对沿岸沿坡进行修复治理,使湿地公园的湿地修复和保护更加全面具体,计划在公园中部两侧进行护岸护坡修复,主要对斜坡面栽植刺玫、紫花苜蓿草、休憩草坪等,全长15 km,面积5.3 hm2;在沿岸土质较好的未利用荒地区栽植枫树、京桃、油松、丁香等景观树种6.7 hm2,在土质较差地区栽植杨、柳防护林带20 hm2;对河道易冲击区采取人工石笼护岸,计划实施1 000 m3,保障湿地公园两侧的水体安全及美化绿化效果。

3.1.6 保护鸟类栖息地 为满足不同鸟类的栖息需要,在湿地公园内建设鸟类栖息地两处,一处为水中鸟岛区;一处为浅水滩涂区,两个区域100 m内进行自然封闭,避免人为干扰,为鸟类栖息打造一个自然舒适安全的生存环境。

3.2 政策措施

3.2.1 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辽宁义县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湿地公园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由义县县长担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发改委、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林业果树局、县水利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保局、县规划局、县旅游局、县广播电视台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义县林业草原局,县林业草原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县林业草原局副局长担任副主任,负责指导辽宁义县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湿地公园的退化湿地修复工作由辽宁义县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

3.2.2 坚持执行制度和法规 为规范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对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国家林业局于2010年2月28日印发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义县林业草原局应根据本管理办法,监督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国家与辽宁省地方法律政策,制定《辽宁义县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作为湿地公园的运行准则与科学依据。

3.2.3 增加资金投入 辽宁义县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退化湿地的修复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对试点公园的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县财政对产生的其他费用给予资金拨付,在退化湿地修复的资金上有充足的保障,可确保湿地公园退化湿地修复工作的顺利完成。

3.2.4 引进技术人才 退化湿地的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义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湿地修复建设的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根据辽宁义县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运行与管理的实际需要,定期组织湿地公园的管理与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湿地修复管理与业务水平;加强与省内乃至周边省市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积极引入先进的科研成果与技术;采取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湿地公园内取得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强化湿地公园的技术支撑。

4 效益分析

通过对湿地公园退化湿地的修复,可有效保护大凌河湿地生态系统,促进河流水量充足、水质稳定,提升河岸的水土保持能力,使湿地水鸟的数量不断增多,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保障下游地区和义县用水安全,发扬和传播湿地生态文化。

4.1 生态效益

4.1.1 繁荣生物多样性,为迁徙鸟类提供更优良的栖息地 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环境是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任务之一,湿地公园位于辽宁省第三大河流和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双重生态区位对该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湿地公园退化湿地的修复,积极开展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封育、补植护岸林、湿地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等多种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可以有效保护湿地公园内现有生物,补充适宜于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改善野生动物特别是迁徙鸟类的栖息地环境质量,为繁荣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保障国际重要鸟类迁徙路线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4.1.2 保护湿地资源,持续提升大凌河水环境质量通过在湿地公园进行清淤疏浚、水岸保护等修复措施,可以使现有湿地资源得到有力的保护,并减除湿地公园可能面临的潜在扰动压力和污染威胁,从而更好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育。此外,在保护的前提下,采取生态工程措施,对湿地公园内的受损水体、植被、河岸及河床等进行修复,一方面利用湿地植被和土壤在过滤、吸收和分解等方面功能,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使水质得到净化,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大凌河的河岸与河床稳定,最终使大凌河的水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提升。

4.1.3 改善区域环境,保障义县及周边区域生态安全 退化湿地的修复,可以增加湿地植被面积,美化湿地景观,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承载力,有利于改善湿地公园周边乃至大凌河流域内的环境质量,对保障义县饮用水源安全、大凌河流域水生态安全和国际重要湿地上游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4.2 社会效益

4.2.1 提升义县湿地保护管理与科学研究能力 在湿地公园退化湿地修复过程中,将不断引进高水平人才、先进技术和专业设备,持续实施和更新湿地保护与湿地修复措施,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可以不断壮大湿地公园的管理队伍与科技队伍,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助于提升义县整体湿地保护与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湿地公园和大凌河湿地生态系统。

4.2.2 成为义县生态旅游的新亮点 湿地公园自身具有自然体验、休闲、观鸟、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且风景优美、环境优良、靠近城区,是义县生态旅游的新亮点。通过完善修复退化的湿地,可增加更多的湿地景观资源,增加开展游览项目,是义县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休闲游赏的理想去处。同时,湿地公园呈线形空间以及周边人文景区众多的现状,使湿地公园又成为串联多个景区景点的生态旅游轴线。湿地公园建设符合义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思路,通过保护和修复湿地资源,可以为义县提供更为优良的湿地景观和环境质量,有助于提升全县的旅游形象,将推动义县生态旅游的体系建设和整体发展。

4.3 经济效益

4.3.1 直接经济效益 湿地公园退化湿地修复完成后,全面提升整体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质量,为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奠定了良好条件。不仅直接为当地提供一定就业机会,同时增加了湿地公园生态体验、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旅游经营活动,周边社区也可围绕湿地公园开展生态旅游、餐饮住宿、生态农业等多种经营项目,不仅为湿地公园发展注入活力,也将促进周边社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有效地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4.3.2 间接经济效益 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与义县北部山水生态遥相呼应,形成万佛堂、中德化石公园、奉国寺等文化遗址相串联等整体生态旅游格局,将推动义县乃至辽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可以提高义县城市知名度,带动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招商引资,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义县大凌河栖息地
大凌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模式研究
大凌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深度贫困地区林业生态扶贫措施成效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锦州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秋辞(组诗)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大凌河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义县商代饕餮纹板足悬铃青铜俎
义县万佛堂石窟飞天造型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