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和田地区低覆盖度治沙造林模式的应用成效

2019-03-24管文轲赵忠久吴天忠海妮肯山台

防护林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和田地区防沙红柳

管文轲,赵忠久,吴天忠,海妮肯 山台

(1.新疆林业科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和田地区林业局,新疆 和田 848000)

和田古称于阗,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全区总面积24.78万km2,占新疆面积的15%,占全国总面积的2.6%。其中山地占33. 3%,沙漠、戈壁占63%,绿洲面积仅占3.7%,且被沙漠、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全地区辖7县1市,总人口260万余人,和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耕地面积16.46万hm2,人均耕地0.08 hm2左右,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的少、边、穷地区。全区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性气候,年均降水量35 mm,年均蒸发量高达2 480 mm,四季多风沙,五类天气达300 d左右,月均降尘124 t·km-2,沙漠每年还以3~5 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是对和田恶劣自然环境的形象比喻。

和田是全国受风沙侵害最严重的地区。1986年,和田地区农田防护林才刚刚形成,农田防护林网还不完善,大多防护林处于幼林阶段,抵御自然灾害的效能还比较低。5月1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10级以上大风夹带着数千吨黄沙席卷了整个和田。13万株树木被平地拔起,0.8万hm2棉田绝收,0.54万hm2小麦倒伏,屋毁人亡,牲畜被刮散。这场浩劫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认识了治沙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性。为了遏制沙漠南移,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地保护绿洲面积,长期以来,和田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林业局的关心支持下,切实加强防沙治沙工作,以防沙治沙示范区抓手,积极推广治沙适用技术,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公益林、特色经济林、示范区建设及红柳大芸(管花肉苁蓉)产业化建设。通过不同树种的单一和混交种植配置和密度造林,总结出了少占农田的低覆盖度(密度)在15%~25%且防护作用明显的造林模式。截至2017年底,全地区人工造林累计面积达36.79万hm2,天然林面积达91.54万hm2。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0.4%提高到2017年的1.63%,绿洲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逐步形成了老绿洲网格化、新绿洲林农牧业综合发展、绿洲边缘乔灌草行带式及外围营造绿色生态墙的低覆盖高防护效能的人工治沙造林模式,有效遏制了沙漠的南移和风沙的危害。2017年农牧民人均收入7 816元,比1949年增长430倍以上,是防沙治沙工作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在和田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和田地区防沙治沙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 老绿洲低覆盖度网格化高效生态治理模式

和田地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1978年国务院批准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后,结合农村“五好”(即好条田、好道路,好渠道、好林带、好居民点)建设,按照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规划,在全地区迅速掀起了“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建设高潮,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的防沙治沙攻坚战。同时在绿洲内部大力开展农田林网建设,按照“大网格、小条田”、“两林夹一渠”、“林随渠走、路走”的防沙治沙的模式。在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上根据不同农田渠路情况采取不同若干行1.5 m×1.5 m或1.5 m×2 m等模式的造林密度,主林带和副林带主要定植树种主要以高杆窄冠幅丰产速生性的新疆杨,水土条件好的区域副林带营造核桃等特色果树林带。全地区共规划条田17 364块,营造配置林网17 104块,林网占农田的13%~15%。在防护林庇护下的绿洲农田比绿洲边缘2米高处的风速降低30%~52%,在春季可使0~20 cm的土层内平均地温提高2.6~4.3 ℃,空气相对湿度分别提高7.3%~12.3%和5.7%~19.8%,蒸发量减少14%。98.5%以上的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有效地遏制了土地荒漠化推进的速度。“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有效地改善了绿洲内部环境质量,生态脆弱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对农业的生态保护增产效益也十分显著,大幅度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极大地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产丰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也不断调整和发展,经长期科研论证和实践,和田老绿洲农田从单一的粮食种植逐步向以核桃、杏树和葡萄等和田特色林果与粮食混作的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森林覆盖率有大幅度的提高)。使和田人民群众初步实现了安居乐业,促进了和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文明。实践证明,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治理模式的实施对促进和田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乃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2 新绿洲生态型农牧业综合配套治沙模式

随着和田人口的增长,老绿洲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大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耕地面积,解决人地突出矛盾。1998年,和田地委提出的“依靠大农业脱贫、依靠大农业致富”的思想,走“林、牧、农”的发展思路。提出了老绿洲外围宜耕沙荒地上实施“增地、打井、办电”的水、土、电开发战略,并积极起动修建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1998—1999年,全地区“增地、打井、办电”在绿洲边缘的茫茫沙海荒漠上辟出了0.89万hm2良田沃土,七县一市共建立万亩以上的水土开发区12个。人们在新开发的土地上打井、架电、平整土地、打埂、修渠及排碱沟等工程。在沙荒地上开发出以和田县吾宗肖开发区、洛浦县玛丽亚开发区、墨玉县玉北开发区、皮山县皮亚勒玛、于田县喀孜拉克开发区、策勒县一号风口开发区以及新建兵团二二四团场等为典型的新垦地。在开发区造林规划设计上,借鉴老绿洲的成功经验,按照15%的低覆盖度(密度)林网化布局造林,以新疆杨+沙枣或者新疆杨+红柳等定植模式。内部农田规划种植和田大叶紫花苜蓿,一是为改良贫瘠的沙荒土壤,二是解决了和田当时扩大畜牧养殖业和饲料短缺的矛盾。从而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沙治理开发模式。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在覆盖度(密度)占耕地15%的防护林的庇护下,新绿洲有效的抵御的风沙侵害,土壤也变成了可以种植作物的沃土。随着新绿洲生态的稳固,内部农田也从发展大叶紫花苜蓿逐步向和田特色经济林果和农业种植(包括各种蔬菜、菌类、葡萄等特色种植的农业设施大棚)以及和田羊、尼雅黑鸡等畜禽养殖等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的多业一体化发展模式,使低覆盖度造林下有了更大的产业空间。

经过多年的经营,新绿洲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和田县吾宗肖开发区从一个荒无人烟的沙荒地如今已经能够载纳总人口1 736户7 960人的新绿洲--吾宗肖乡。新绿洲的形成,扩张了和田绿洲面积,流沙得以有效治理,还进一步解决了人口膨胀和人均耕地减少的被动局面。

3 绿洲边缘与沙漠过渡带治理模式

3.1 低覆盖度营造防沙基干林带

为保护和巩固和田地区老绿洲和新绿洲,在绿洲边缘与沙漠的过渡带,外围建成大型防沙治沙生态墙工程,全地区规划和防沙治沙基干林带1 363 km,目前已完成建设50~100 m宽的基干林带896.4 km,计0.5万余hm2。使绿洲生态状况得到全面改善。完善保护、预防和监测监督体系,扭转生态状况恶化的势头,实现大部分地区农业生态条件明显改善,确保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2 行带式红柳大芸种植基地

为加快和田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003年6月,地委、行署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六个30万”工程的奋斗目标,其中之一是实现到2012年全地区累计发展红柳大芸达到2万hm2。和田地区以本地科研专家研发的人工接种红柳大芸(管花肉苁蓉)技术为依托,以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为契机,把种植红柳、发展大芸与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与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和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和田水资源匮乏现状,改变原来常规的大水漫灌,实施节水灌溉(滴灌)种植。在营造技术上采取1 m×1 m×3 m、1 m×1 m×4 m等宽窄行行带式造林模式,并在两行红柳外侧人工接种红柳大芸,有利于机械播种和管理。截至目前全地区在绿洲边缘与沙漠过渡带累计种植红柳面积2.1万 hm2,人工接种红柳大芸2.03万 hm2,年产红柳大芸近2万吨左右。从而使红柳大芸产业成为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沙产业。

4 风沙前沿营造绿色防护生态墙

为从根本上阻断和治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移,近年来,国家相关科研院校和地方政府积极呼吁,计划在新疆南疆地区沙漠锁边与钉扎结合模式。一是加强对现有绿洲与沙漠过渡带的保护,严格控制开垦,保护好现有的“绿色走廊”。着重推进新疆南疆沙漠锁边计划,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自西向东建设一条长度为1 200 km(和田境内皮山县至民丰县700 km)、宽度100~200 m的复合式防风固沙绿化屏障,防止沙化向南蔓延和对生态侵蚀。打造从喀什到和田至若羌县的绿色生态锁边工程。受水资源现状制约,在项目建设中需要统筹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评估,在“三条红线”的管控下,造林设计可采取纯新疆杨林带、新疆杨+沙枣+红柳大芸(大间距行带式)、新疆杨+沙枣+玫瑰花(沙棘、枸杞等,大间距行带式)等低覆盖度(密度)的治沙造林模式。既达到最大限度节约了用水,又可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5 结论

低覆盖(密度)造林模式已经成为和田地区防沙治沙生态治理造林主流模式,新建绿洲规划均按15%的防护林网配置,主要配置乔木定植新疆杨,或者是新疆杨与沙枣树等树种混交的模式,随着对林业结构、产品结构、林种结构、树种结构,以质量求发展,网格内开发展以林果、农业特色种植、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及特色中草药及花卉繁育为主等,不断提高林业的整体效益,达到最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但由于和田地区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气候异常干旱,年典型的干旱荒漠性气候,年均蒸发量高达2 480 mm,年均降水量仅有35 mm左右,人工造林及后期管理都需要长年不断的供给。根据杨文斌等专家和老师探索和研究的多种“低覆盖度的治沙技术”模式中的行带(带间距10~25 m)式固沙造林模式,通过自然降水量使人工固沙林中的植被自然修复达到防风固沙的效果,这在极端干旱的和田大部分区域比较难以实现和普及推广。考虑到水资源的投入成本,利用现有的水利资源,总结出最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相结合是和田地区防沙治沙进一步扩大绿洲面积的出路和发展渠道。笔者认为今后和田地区可以在天然林封育发展以及规划的“南疆沙漠锁边”工程中积极推广“低覆盖度的治沙技术”模式中的行带(大间距)式固沙造林模式。总结以往,和田地区治沙工作虽然取得了卓越成就,局部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大环境依然恶劣,防沙治沙任务仍然艰巨。今后,和田将不断探索和总结治沙瓶颈和成功经验,并汲取国内外治沙先进理念和成果,与时俱进,使和田地区防沙治沙工作推向新的层面。

猜你喜欢

和田地区防沙红柳
离太阳最近的树
大漠红柳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新疆和田地区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探析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红柳肉苁蓉人工栽培技术总结
浅谈松原市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
戈壁红柳
新疆和田地区管花肉苁蓉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