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闽国“两宫皇太后”
——闽国史事考信录之二
2019-03-24王枝忠
王枝忠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王潮三兄弟的生母是谁,是一还是二;如非一奶同胞,三兄弟又各为哪位母亲所生?质言之,三兄弟是同一个母亲还是不同母亲所生,或者说虽然三兄弟同父同母,但在生母之外却的确还有名义上的母亲,这两个(或者不止两个)母亲是如何来到王家的等等,在福建开闽三王后裔中有些歧见,而且目前载籍的记载也确有可议的疑点,有必要略作考证,加以厘清。
先说有关史籍的记载。查清人吴任臣在其《十国春秋》第九十卷《闽一·司空(王潮)世家》中叙及王绪领军克漳浦后令军士尽弃随行老孺,而王氏兄弟抗命“奉母行”。这里虽提及母氏,但未及其姓氏等详情。同卷《太祖(王审知)世家》于“天祐元年”条下有“建报恩定光多宝塔于福州,荐考司空妣秦国太夫人;伯兄,司空也”的记载,有其母国夫人的称号,但依然未及其姓氏。不过,在该书第九十四卷《闽五·列传》中却首收《秦国太夫人董氏》专传,中谓 :“太夫人董氏,太祖之母也。”中间叙及王绪令王潮兄弟途中弃母未果,与王审知建报恩定光多宝塔荐父、母、兄冥福事。可见,吴氏是认定上述二事均与董氏有关而与他氏无涉。
查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二五六卷记载 :“(八八五年八月)王绪至漳州,以道险粮少,令军中无得以老弱自随,犯者斩。唯王潮兄弟扶其母董氏崎岖从军……”今人王铁藩在其所著《王审知年谱》该年条下引有《资治通鉴》上述文字,复于同书“长兴三年(九三二年)”条下记述 :“本年九月十九日,王审知及母董氏、妻任氏墓,由升山凤池山迁到北岭莲花峰。”并在该《年谱》附录《陵墓、塔龛》中列有“审知母董氏”专条,中称 :“前葬福州闽县凤池山,后唐长兴三年(932)改葬北峰莲花峰之北。”又特地用括号标出“见《福州府志》及《王谱》(按指“闽忠懿王氏族谱”)六十一叶”,标明此说其来有自。可见,无论是较早的官私史籍还是今人的著述,都认定三王的母氏乃姓董。
再来看有关入闽三王的其他早期记载。
首先是王审知去世后的同光四年(926)二月,中央朝廷命张文宝为之撰写的《神道碑》和审知近臣翁承赞同时所作《闽王墓志》。前文谓 :“显考讳恁,累赠太师。皇妣陇西董氏,赠晋国内明太夫人,追封庄惠太夫人……”后一文也说 :“显考讳恁,累赠太师。皇妣陇西董氏,赠晋国内明太夫人……”其次是由审知八世孙王继先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主持修成、明清二朝均有续修的《开闽忠懿王氏族谱》“王潮传”中说“公(王潮)与诸弟扶其母董氏避地入闽”,也未及他氏。
以上三处文字不但时代早,而且都是出自知情者之手,可信度自是较高。尤其是王审知的《神道碑》和《闽王墓志》,都是当时所作,后文的执笔者更是与审知交往密切、王审知最亲近的幸臣,故其中即便有些出人,应该也不会是重大史实的错讹;至于《神道碑》,虽然是出自远离闽地数千里外的朝廷命官所作,但正如当代学者郑国珍所分析的那样 :“可能是翁承赞写好墓志铭后,呈送一份给后唐,请求赐给神道碑。而张文宝仅将墓志铭文略作改动,遂作神道碑文。”[1]所以,也是值得重视的早期记载。
由此可见,目前比较正式的记载,叙及三王母亲时,都只及董氏而未及其他。
另外,现存福州庆城路的闽王祠,原为王审知闽王府邸,据称内中就有董太后飨殿,也未及他氏。
如此说来,官方比较正式的看法是,三王的母亲是董氏,而且只有董氏一人。
不过目前尚存的另外一些资料又有王氏三兄弟母氏乃徐姓的记载。如撰成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的王潮传记载,当初王绪“以途险粮少,令军中不得以老弱自随,犯者尽斩,唯王兄弟扶母徐氏以从”。[2]撰写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王潮墓志铭》,先说当初三兄弟“率众南奔,扶母徐氏,建邦启土,仁德保民”;又说 :“大母徐氏,封河南郡夫人,享年六十有三,葬固始县西岭之阴。”[3]《新唐书》《闽书》则称,当初在漳州时,王绪责令“无得以老弱自随,犯者斩”后,“会母死,(三王)不敢哭,夜殡道左”。[4]不过这些记载都有可议者。首先,撰文年代都距事发年代久远,尤其是《王潮墓志铭》是在墓主去世九百余年后。其次,无论《广武王传》抑或《王潮墓志铭》,所载事迹均未说明其出处依据,可信度自然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再次,《墓志铭》既云徐氏“享年六十有三”,则当初自应会随王潮三兄弟由河南老家入闽,可去世后为何又归葬于固始呢?闽地距固始数千里之遥,其间至少还相隔与闽国一向不睦的吴国政权,王氏兄弟干嘛要间关千里、跋山涉水让其母归葬故里?如果真的有是事,则以后春秋蒸尝享祭又怎么办呢?此外,王审知早在后梁篡唐之初的开平三年(909)就已获封闽王,按说随后不久,徐氏也应像董氏那样追封为国夫人,却怎么只是区区“河南郡夫人”呢?再说,就目前所知,入闽王氏在闽地去世后都在福建安葬,并无一人归葬老家固始,为什么独独这位“大母徐氏”要孤零零、远迢迢地葬在固始呢?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呀!更何况目前在闽地三王后裔中更为盛行的说法是,徐氏安葬在闽地,据说是沙县(今福建三明,一说在永安),当地还有其墓塚。因此,近千年后所撰《王潮墓志铭》关于徐氏归葬固始的记载恐怕不会是事实,其“享年六十有三”的记载恐也不是事实。而应是王氏三兄弟固始起兵前许久(即应是王潮出生后),王恁元配徐氏即已谢世,那当然就是葬在固始的了。
不过,关于永安有徐氏墓的说法也未必是事实。据目前得到的信息可知,当地被指为徐氏墓的这处墓塚并未经考古发掘认定,迄今也未见任何有确切可考的文字记载。而且,据说徐氏之所以会安葬此处,是因为当初三王兄弟经竹林兵变掌控了光寿兵后,本拟取道这里折返河南,因为应泉州士民之邀,返斾围泉,不巧徐氏病重并逝世今永安地界,故只得安葬在这里。就算事实真是这样,可是当三王夺得泉州或平定全闽后,也应该将其移葬泉州或者福州,这在当时既符合纲常伦理,又合乎人情事理,而且也并不困难做到。那三王兄弟为什么没有去做呢?鄙见以为,既非做不到,也非不想做,而是压根儿就没有他们的亲属中有谁葬在永安之事。
何况,从目前各种早期载籍记载的情况来看,当初这支中原南下的义军在王潮的率领下拟北还老家的行军路线未必有经过沙县。如《新唐书·王潮传》是这样说的 :王潮取代王绪成为光寿民军首领后,本欲引兵还中原。“会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闻潮治军有法,故州人奉牛酒迎潮,乃围城。”《新五代史·闽世家》也说 :“是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泉人苦之,闻潮略地至境,而军行整肃,其耆老相率遮道留之。潮即引兵围彦若,逾年克之。”这里都是说王潮他们还在泉州境内时就被当地百姓挽留。所以,清初吴任臣广搜唐以后历代史籍,纂成《十国春秋》,其卷九十《闽一·司空世家》里就取此说 :“会泉州人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闻潮治军有法,帅耆老奉牛酒迎潮,留为州将,潮乃引兵围泉州。时光启元年八月也。”今人诸葛计、银玉珍在其专著《闽国史事编年》一书也取此说,并作辨证如下 :“泉人迎潮之地,史说非一。正史多谓潮引兵至泉州,泉之耆老相率遮留之。”“以事势度之,潮等在南安时,泉人毫无表示,待潮军已北至沙县方挽留之。泉去沙县数百里,泉耆老辈遮留之何其远耶?是说殊不足信。”本人赞同此说,认为当初王潮拟引军北还,由兵变处南安出发,尚未出泉州境地,即被泉之耆老遮留之,而并未曾有过沙县之行。那么,又何来其母在王潮返斾围泉之行中,徐氏病重并逝世于沙县(今三明或永安)地界,故只得安葬在这里一说呢?
不过,永安不存在徐氏墓,不等于三王兄弟就只有同一个母亲。某些迹象告诉我们,他们可能确有不止一位母亲,或者说,他们三兄弟的生母未必是同一人。
首先,王氏三兄弟的年龄差距就颇可注意。王潮与二弟审邽相差十二岁,审邽与乃弟审知则仅相差四岁。在自然生育的年代,挨肩的兄弟姐妹间间隔二到四五岁,才是比较正常的,像审邽、审知二人的年龄差距就合乎常理,而王潮与审邽相差十二岁,就很可疑。其次,还有一事也很值得注意 :固始王氏从始祖王晔起,而后王友、王玉、王恁,均是单名,王潮出生后其父王恁也按这种约定俗成的命名规律,将其以单字命名曰潮;但到老二、老三却都以双字命名,而且中间都以一“审”字作为同胞兄弟的标志。
由此看来,王潮与弟审邽、审知非同母的一奶同胞应是事实。不过,那个年代一个男人娶不止一个女人也是事实,有的是一妻一(多)妾,有的是一正室一副室再加多寡不等的侍妾,还有则是一生因故而多娶,这最后一种情况即使在后来一夫一妻制盛行的时代也是时有发生的。以目前所知王家的情况而论,王恁一生不止一娶并不奇怪,因为仅就经济状况来说,并没有困难。因此,从上述王潮三兄弟之间年龄的距离以及命名的情况来看,老大与其下两个弟弟极有可能不是同一位生母。
还有一个情况也值得研究,就是三王兄弟母夫人为董氏的信息,多出自与王审知相关的记载中,而母亲乃徐氏的说法,基本上都只在与王潮有关的资料中,在三王闽籍后裔中,也只有王潮的子孙后辈认为其祖妣是徐氏。
因此,比较接近真实的情况是,王潮的生母是徐氏,审邽、审知的生母为董氏。从目前仅有的资料来看,可能是王恁先娶徐氏,生子王潮。不久,徐氏不幸因病去世,王恁又继娶董氏,生二子审邽、审知。到王氏三兄弟参加王绪义军时,徐氏固已去世有年,而王恁也已不在世上,故只有董氏夫人随军南下,并在福州尽天年,且因此时三王在固始老家已无直系亲属,更由于实际上不可能将灵柩运回老家与丈夫王恁合葬,死后也葬在了儿子审知的驻节地福州。
总之,正是由于以上的实际情况,王审知为其父母请封时,只及父王恁与生母董氏,而未及徐氏。但在王潮一系子孙中口耳相传的是徐氏夫人,直到很久以后才见诸文字记载,可又因年代久远而有许多错讹。这也就可以解释元代《广武王传》、清代《王潮墓志铭》记载中半真半假、甚至同一文中前后不能自圆其说的原因所在了。
注释 :
[1][4] 诸葛计、银玉珍 :《闽国史事编年》,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4页。
[2] [元]卢 琦 :《广武王传》,转引自诸葛计、银国珍 :《闽国史事编年》,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3] 王枝忠、王瑜臻 :《中华王氏大典(福建卷)》,香港 :中国姓氏文化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