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以吐鲁番地区为例

2019-03-24

新疆艺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吐鲁番技艺文化遗产

2019“第三届吐鲁番春季旅游博览会”上民间手艺人的木刻与石画作品

党的十九大以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与此同时,起步相对较晚的乡村文化旅游也在全国旅游业乘风破浪的快速发展中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乡村旅游转型发展在全域旅游时代已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新疆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开发现状及发展问题等,积极尝试为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开发及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分析与建议,以期为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及乡村旅游业的文化转型提供更多长久发展动能。

近年来,乡村旅游业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匹“黑马”已在全国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中显示,2016年乡村旅游达20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额达1万亿元,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2018年中央1号文件也出台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与支持不仅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也为乡村旅游赋予了新的使命。

毋庸置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性与不可复制性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稀缺资源。2015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传统知识的开发利用,推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鉴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开发已是必然的向好合作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全方面整合、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呈现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资源还并未得到充分、全面且成熟的开发与运用,其潜在价值在文化旅游中也并未有效转换为显在价值。因此,如何将全国各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开发出具备精品特色且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互动关系

新疆作为占有祖国六分之一土地的西北灵壤,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穿堂而过,散发灼灼光彩,几千年的沧桑变化使这里曾经成为中华古代文明与世界古代人类文明往来交流必经的“十字路口”。在这片沙漠与绿洲神奇共生的土地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发展共同融筑成了今天新疆灿烂多姿、独具魅力、一体多元的地域文化,同时也孕育出了广博丰厚、独一无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抢救性的发掘与保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目前已建立379个国家级、省级、地州市级和县级名录的保护项目名录体系,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成果已达到4000多个。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有多种实践途径,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呈现的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与载体①。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瑰宝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生产性”保护的层面上,更应将保护与开发、传承结合起来,通过“活态化”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生命力②。

鉴于此,一方面,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开发与运用有利于丰富新疆乡村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另一方面,新疆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拓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空间,同时更有益于助力提升新疆乡村旅游的经济增效功能。然而,目前新疆乡村旅游仍然呈现出千篇一律如人造景观、固化模式的农家乐、瓜果采摘的田园乐等千村一面的景象,并未在乡村旅游中体现出新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价值资源。利用不同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本土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的差异化优势③,如喀什地区的土陶烧制工艺、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毡绣与布绣,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当地旅游产业中的有机融合,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土壤中得以继续生根和成长,以此也使新疆乡村文化旅游显示出更加丰富、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气息。在互动发展的过程中,旅游经济利益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引导不仅可以为新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传承和动态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可强化新疆乡村文化旅游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功能。

二、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吐鲁番不仅曾经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从古至今也是新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在这片看似荒凉贫瘠的“火洲”之上,却孕育出了众多璀璨的地区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文化积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百余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吐鲁番地区作为申报地区或单位申报的柳编(枝条编织)技艺、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花毡制作技艺、模戳印花布技艺,桑皮纸制作工艺、吐鲁番木卡姆、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鲁克沁花帽制作技艺、鲁克沁婚礼系列歌舞、坎儿井开凿技艺、传统医药中的沙疗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十余项非遗名录皆位列其中。截止2012年,吐鲁番地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自治区级11个,地区级3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5名,自治区级9名,地区级78名④。其中,柳编(枝条编织)技艺、坎儿井开凿技艺、花毡制作技艺、模戳印花布技艺、鲁克沁花帽制作技艺、吐鲁番木卡姆、鲁克沁婚礼系列歌舞、沙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仅在吐鲁番地区还保有原生技艺存留与保护。而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从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被新型生活物品和大量的机制用品所取代,目前已只在喀什市和吐鲁番地区还存有少数制作旅游纪念品的土陶作坊。另外,桑皮纸制作工艺与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等在全疆范围内也仅限于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与吐鲁番等干旱荒漠地区存有少数技艺传承。

近年来,国家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与全域旅游的兴起,为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客观环境和极大的市场空间。鉴于吐鲁番地区丰富、众多且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运用的视角推动吐鲁番地区乡村“旅游+文化”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为吐鲁番地区的乡村文化旅游开辟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吐鲁番地区乡村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合发展的开发现状

以吐鲁番市为中心,吐鲁番市辖高昌区、鄯善县、托克逊县,共33个乡(镇、街道、场)、171个行政村。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吐鲁番市总人口63.73万人中,乡村人口40.54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3.6%⑤。可见,吐鲁番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吐鲁番地区旅游业的“主会场”需求量相对更大、待开发、挖掘、发展的乡村旅游市场潜力也相对更深广。

近两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吐鲁番地区也不断组合发力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不断挖掘自身文化资源与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吐鲁番地区乡村文化旅游。首先,吐鲁番地区乡村文化旅游开发形式已从单一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吐鲁番地区依托如大漠土艺馆、乡巴艺栈、巴依老宅、葡萄酒庄园、特色民宿等等多种旅游展示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针对性的分类整合汇集和挖掘,通过多种方式举办文化旅游节、开展艺术交流活动、艺术作品展、传统工艺展演等逐步显现出了吐鲁番乡村文化旅游的独特艺术氛围和广泛社会影响力。

此外,吐鲁番市乡村文化旅游开发已逐步形成一定影响力,近两年来,吐鲁番地区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文化艺术氛围逐渐形成。2017年12月,吐鲁番托克逊县南湖村被评为“新疆十佳特色乡村游”目的地之一;2018年9月,“第二十七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第二十七届新疆旅游民宿高峰论坛”在吐鲁番葡萄沟开幕;2019年4月,“2019吐鲁番交河马拉松赛”在位于吐鲁番雅尔乃孜沟村的交河故城开赛;2019年3月,“幸福新疆游·花开新时代”第三届新疆春季旅游博览会在吐鲁番交河故城举行,全疆各地特色农产品和文创产品在博览会上进行展销;同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三届新疆春季旅游博览会“美丽乡村美好生活”乡村旅游论坛、“花季游”产品推介会在吐鲁番举行。伴随近期文化旅游热门景点如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村坎儿井小镇、高昌区沙疗小镇、鄯善县东巴扎回族乡的沙漠特色小镇等等被注入不同文化特色元素的吐鲁番特色小镇的启动规划建设,不同特色小镇的入驻商家数量目前已在不断增长,各小镇的特色也将逐步显现。

据了解,2018年,吐鲁番市共接待游客计1606.83万人次,旅游消费计150.0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0.12%和71.42%⑥。同年,吐鲁番不仅新增了各类民宿几十余家,更有一些景区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体验项目,让农民也参与到旅游的环节中,伴随吐鲁番旅游游客数量的与日俱增,吐鲁番老百姓的受益与红利也显而易见。

在交河故城景区举办的“第三届吐鲁番春季旅游博览会”现场

近年来,吐鲁番地区在不同区、县内已开发包含交河故城、火焰山景区、坎儿井传承区、交河驿·坎儿井源、高昌故城、阿斯塔纳古墓、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苏公塔、沙漠植物园、大漠土艺馆、火云谷、托克逊红河谷等十余处禀赋风情互异,风情不同的吐鲁番旅游胜地。但目前吐鲁番旅游的发展路径基本上还是以建设景区、景点、宾馆、饭店为主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目前吐鲁番地区的著名景点、景区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均出现有同样的问题与现象:

一则,非遗规划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相脱节,景区中的旅游产品仍以景区景点的参观消费为主要消费点,且景区旅游打造过于“一点化”,并未将与景区周围的乡村自然景貌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形成“景区+周围”的片状乡村旅游生态。景区内的文化消费项目不足,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资源消费匮乏,景区、乡村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融合度较低,规划设计的不足导致吐鲁番地区并未将旅游产品的“文化特长”体现出来。

二则,吐鲁番地区乡村文化旅游商品匮乏,产品类型相对单一、杂乱,旅游纪念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多为千篇一律的旅游服饰或装饰品,体现吐鲁番地区自身文化元素的特色旅游商品相对较少。同时,非遗资源与文化旅游品牌构建不协调,品牌效应还有待提升。

三、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策分析与建议

在“乡村旅游+”模式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吐鲁番地区在各地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非遗、风情、文创、养生、娱乐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吐鲁番地区乡村旅游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后发力最强的首选当是扩展吐鲁番“乡村+文化”旅游模式。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吐鲁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乡村文化旅游的切实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可行性对策分析与建议:

(一)加大政府统领扶持力度,强化资源整合

首先,吐鲁番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大引导和扶持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传承力度,合理规划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于当地乡村旅游的范畴和形式;其次,强化吐鲁番地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吐鲁番地区乡村文化旅游规范经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此外,确保吐鲁番地区乡村非遗文化旅游长久发展需要的人才保障,着力提高科学培养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传承人群的数量。

(二)加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内涵挖掘及项目创新设计

首先,加大吐鲁番地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创新设计,增强乡村非遗文化旅游项目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因地制宜开发、充分利用吐鲁番地区包括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花毡制作技艺、模戳印花布技艺,维吾尔族柳编(枝条编织)技艺、桑皮纸制作工艺、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维吾尔族花帽制作技艺、坎儿井开凿技艺、传统医药沙疗等八大特色非遗资源。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中突出项目非遗特色,努力打造全新乡村文化旅游项目⑦。以文化传承为核心资源进行明确、清晰的个性化旅游定位规划,积极尝试、打造吐鲁番非遗特色主题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

其次,深入开掘、运用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内涵。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乡村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吐鲁番地区欠缺对本地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宣传推广。目前吐鲁番地区乡村旅游多侧重于规模扩张,大多数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缺乏特色,致使吐鲁番乡村旅游重复建设的景观式风格较为普遍。增添旅游文化资源的多样性魅力,在保持非遗本真度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融合对接,对吐鲁番地区的乡村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譬如吐鲁番花毡、模戳印花织布染等国家级非遗文化资源,可以将吐鲁番民间花毡的传统图案、传统颜色和传达出的传统蕴含在充分挖掘、整理、提取非遗元素的基础上,从多元角度将其解构与重组,通过不同的表现载体全面开发、运用到建筑、服饰、家居饰品、文具办公用品、旅游Logo,城市图标等的装饰图案中或设计元素中,不仅达到了对吐鲁番地区非遗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出其中国优秀文化下的地方基因和文化特色,也实现了以崭新的创新产品或业态融入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

第三,开发系列乡村文化旅游文创产品。从旅游输出角度出发,若想加速吐鲁番地区文化艺术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除了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设计,特色旅游商品的输出也不容忽视。目前吐鲁番博物馆文创商店中推出的以高昌故城为主题开发的卡通高昌王、高昌王妃等高昌智慧系列文创产品已日渐畅销并具有一定知名度。其他的还可将例如吐鲁番地区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桑皮纸制作工艺、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技艺(民居建筑技艺)和吐鲁番木卡姆的文化因子进行提取、再造,融入旅游元素,与游客分享体验,从文化创意角度进行吐鲁番“非遗”系列乡村旅游文化创意衍生品的开发,在为游客普及桑皮纸的材料、技术演进、发展历程,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等艺术性的同时加深当地乡村文化旅游的“独家记忆”。

(三)加大宣传力度,把握市场导向,打造品牌化运营

首先,加大吐鲁番地区乡村文化旅游宣传力度,把握市场导向。除吐鲁番市人民政府、“丝绸之路在线”等官网专设“旅游吐鲁番”版块,拍摄地区旅游主题宣传推广片,“吐鲁番零距离”、“吐鲁番统一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等互联网媒体定期宣传外,还应加大在如微博、抖音、快手等各类“流量”平台的多种新媒体手段对吐鲁番地区乡村非遗文化资源、乡村旅游新产品进行宣传,引导旅游者进行文化旅游消费。其次,政府、企业需多了解乡村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确保乡村非遗文化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具有针对性。

其次,加强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化建设。伴随着乡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大众消费的理念和行为也在不断升级,对旅游品质和产品的需求和期待也在不断提高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差异性文化符号建构着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⑨,鉴于此,加强树立吐鲁番地区乡村非遗文化旅游品牌意识与知识产权意识,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并提高品牌效应,在保证旅游质量品质化与特色化的稳定长效发展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

鄯善县“凯丽曼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制作的花帽

第三届吐鲁番春季旅游博览会”上民间手艺人的土陶工艺作品

吐鲁番地区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但非遗文化旅游知名度较低,除桑皮纸非遗项目经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并进行一定的品牌打造后经常活跃在全国各大文化产业博览会、展演等文化宣传活动外,其他非遗资源都还未被充分挖掘、运用及品牌塑形。除此之外,笔者在田野调查期间发现,吐鲁番地区各类旅游景点的乡村文化旅游商品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显然满足不了旅游者的乡村文化消费需求。如可针对本地区的花帽制作技艺和柳编编织技艺等具有特色工艺要求的非遗项目进行文化元素的品牌塑造,打造吐鲁番非遗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将此类非遗资源集中展示以更深地满足乡村文化旅游者的文化消费需求。

第三,多元化开发吐鲁番地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形式。在当前体验式旅游经济背景下,吐鲁番地区需积极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的观光体验性,结合非遗的体验性特征进行创造性产业融合。例如,充分挖掘吐鲁番地区土陶烧制技艺、柳编编织工艺、坎儿井建造工艺、沙疗等代表性非遗项目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创造性地提取这些工艺类非遗资源在工艺选材辨认、制作流程演示、特色工艺讲解等内容的体验性特征,充分开发非遗体验性旅游项目,可将其有效融入到吐鲁番特色小镇、乡村民宿或乡村客栈的展示建设当中;积极引进艺术家工作室和建立优秀非遗技艺传承人工作坊,通过现场亲身体验的方式使游客获取独特的非遗文化体验。通过消费者的亲身参与及体验过程来实现非遗所衍生出的文化内涵,同时将非遗所蕴含的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与乡村旅游产业有效对接,从而形成创造性的乡村非遗文化旅游新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显现吐鲁番非遗文化旅游独特的艺术氛围,同时激发出更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市场价值。

我国丰富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存到今天,其面对的走向当代生活实践的传承挑战使得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同途径和方法进行文化资源转化,也是解决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瓶颈的迫切要求之一。据了解,2019年5月1日至3日吐鲁番旅游接待就达到57.29万人次,按照2018年“五一”假期3天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08.92%,实现旅游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104.1%⑩。而2019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吐鲁番旅游游客以自驾游、自助游居多,这也为吐鲁番地区的乡村旅游提供了更自由的多种选择与更加广阔的“亲睐”空间。在国家非遗工作的指导以及全域旅游理念的引领下,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旅游二者的融合发展、相辅相成,不仅有利于丰富吐鲁番地区乡村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助力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更有助于推动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双向、长久良性互动。在这种良性互动关系与科学合理规划“组合拳”的集中发力下吐鲁番乡村文化旅游将会展现出更大的发展后劲与效益动能。从不同层面来说,这也是实现吐鲁番地区乃至全国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孔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以安徽池州为例》,《黑河学刊》2018年第6期,第65页—67页。

②刘爽、金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宁波骨木镶嵌为例》《特区经济》2019年第2期,第105页—108页。

③向启家:《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路径分析》《人文天下》2018年第9期,第38页—41页。

④《吐鲁番地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 4月,http://www.tlf.gov.cn/info/394/117829.htm。

⑤《吐鲁番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7月,http://www.tlf.gov.cn/info/394/180262.htm。

⑥吐鲁番市人民政府网:“吐鲁番市2018年接待游客1606.83万人次”,2019年1月,http://www.tlf.gov.cn/info/273/184733.htm。

⑦玉妮、梁汉昌:《振兴乡村文化旅游中的特色品牌创建——古岳文化艺术村案例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年第1期,第65页—71页。

⑧王馨颜:《全域旅游视角下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农业经济》2018年第10期,第33页—34页。

⑨孔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以安徽池州为例》《黑河学刊》2018年第6期,第65页—67页。

⑩吐鲁番市人民政府网:“‘五一’”小长假吐鲁番接待游客71.78万人次”,2019年5月,http://www.tlf.gov.cn/info/273/187497.htm。

猜你喜欢

吐鲁番技艺文化遗产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Tough Nut to Crack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吐鲁番的高
吐鲁番,漫过香甜的长风(散文诗 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