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河市退耕还林后续管理问题及对策

2019-03-23尹志南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问题对策

尹志南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沙河市历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分析了工程后续管理中存在的重点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沙河市;退耕还林;后续管理;问题;对策

在全国范围内落实退耕还林是一项国策,是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参与范围最广的一项林业重大工程。自该项工程实施以来,我们沙河市得到各级领导、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还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如何在后续管理中解决这些问题,使这项工程持之有效的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当务之急。

1 基本情况

沙河市地处河北南部,西邻太行,东西狭长,总面积999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自2002年在全市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退耕地还生态林建设3.88万亩,其中2002年1.34万亩、2003年1.13万亩、2004年0.39万亩、2005年0.66万亩、2006年0.36万亩。另通过地方自筹结合专项政策资金,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产业基地建设3.4万亩。

2 存在问题

2.1 总体规划不尽完善

2002年本市开始全面布局退耕还林,由于纳入工程的耕地就可以免除农业税并且每年享受专项补助,所以各乡(镇、办事处)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由于初期经验不足,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造成了边施工边规划、布局安排不合理、树种选择不科学等问题。如大沙河南岸大面积种植杨树,不利病虫害防治,且土壤偏沙质,后期生长乏力;山区地势所限,工程实施地块偏僻,退耕户“栽得上,懒得管”;一些零散退耕小班,由于树木和农作物争水争肥,与周边耕地产生“胁地”纠纷。

2.2 农户管护积极性低

退耕还林首轮补贴标准合计为每年160元/亩,其中粮食转现金补贴140元/亩(原粮食补助标准为每年每亩100公斤),生活现金补贴20元/亩。第一轮补助发放到期后继续发放退耕还林完善政策补助,标准降低为每年90元/亩。根据财政部门政策,完善政策补助发放到期后开始给予发放退耕地还生态林到期纳入森林抚育补助,标准进一步降低为每年20元/亩,已经远远低于非退耕地享受到的各项农业补贴。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攀涨,退耕户到手补助资金的购买力还在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过低的收入导致农户对于退耕地的管护积极性大幅降低,即便是发生缺株断垄的情况也不再进行补植,甚至个别地块已经出现复耕情况。

2.3 用材樹种失去市场

依靠传统资源产业,西部山区、丘陵区种植的槐、柞等树种,可用于铁矿、煤矿的坑木;东部平原区种植的杨、桐等树种,可用于玻璃包装箱架的制作。但随着近年来生态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本市经济发展转型需要,绝大部分煤矿、铁矿均已关停;产能低、工艺落后的玻璃厂逐渐停产,剩下的企业也开始使用金属箱架运输;周边县市部分板材、造纸企业有需求,但受采伐限额及政策制约,退耕户也无法申请皆伐。

2.4 经济树种产值偏低

作为生态经济兼用树种,沙河市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设计栽植板栗和核桃。其中蝉房地区的板栗已经被认定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不过目前仍未形成自有品牌,仅靠中小型批发商上门收购,议价能力偏低。依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及邢台市百里核桃带规划,本市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核桃产区,但缺乏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带动销售,很容易引起丰产不丰收的问题;再加上主栽的香玲品种抵御能力差,近几年遇到干旱、低温灾害,大部分农户减产均在60%以上。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地方补贴,增加农户收入

因地制宜结合正在谋划建设的107国道美化、太行高速两侧绿化等多项工程,涉及项目区内的退耕还林地可以由地方财政补贴资金对缺株断垄的进行补植补造。对于符合新工程整体设计标准的已到期退耕地,可以享受由地方财政给予相当于其它新造林地水平的补贴政策。

3.2 鼓励承包经营,提升管理水平

由于外出务工所得收入远高于在家务农,农村居住人口越来越少,退耕地管护失控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在林地权属明晰的情况下,要积极开展林权流转,鼓励大户承包,使林业经营集约化、管理高效化,不但避免出现小农户因劳动力不足或思想跟不上导致的管护问题,而且对于已经僵化的旧有栽植品种可以做到及时更新,避免复耕现象的产生。

3.3 推动林下种养,提高土地利用

林木自身收益低下,则发展林下经济是提升退耕农户经济收入的一种必要手段。对于郁闭度较大的经济树种,可以选择林下养鸡、鹅或者生草养羊等;对于初值密度较高的生态树种,可以在不违反《造林技术规程》要求的前提下采用“隔二伐一”的方式,增加行间距以便机械管理,种植花生或者豆类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

3.4 培养龙头品牌,强化产业带动

在树种不做重要改动的基础上,想要提升产值,就必须走精品化、品牌化路线。但本市林业产业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这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培育出具备示范效应的营销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社,更进一步强化“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模式。逐步形成由政府引导市场、公司创造品牌、农户提供产品,实现社会发展、公司做强、农户增收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姜长青,向晓华.南江县退耕还林后续管理工作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14(1):71-73,82.

[2]邓晓华,杨利利,宋晓军.眉县退耕还林工程后续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9(1):108-110,118.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