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性,故事性,工具性

2019-03-23魏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师

魏忠

一块屏幕借着成都七中的优秀教育资源和西南某省网络版走红网络,又充满争议。由商业利益推动的用力过猛的营销,反而让人们怀疑教学效果的真实性,事实上这个屏幕想证明的通过网络课程就能够考上名校的悖论本身就是违反教育学的,也让我们更加反思信息化对教育的核心贡献到底是什么。通过远程教育能让更多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是否就证明教育更加均衡了是值得讨论的,这个命题与在新东方经过培训的GRE成绩远远高于在美国大学读书的美国孩子的命题一样,已经没有人能将托福、GRE、SAT、GMAT与真正的英语水平画上等号。有个著名的“乔布斯之问”,就是为什么信息化在各行各业都显著改变了行业的面貌,而教育却没有改变?没有改变必然有其原因,今天就从信息化改变教育的三个主体——学习者、教师、组织者来谈一谈教育信息化的出路。

技术对学习者的贡献更多的是解放天性和贴近人性

我们假设,一名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甚至用毛笔写字,也不使用更先进的教育技术,且对比参照其条件,即师资、学校教育条件、参考资料、学习时间等相同,那么使用大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生和不使用的学生哪一个学习效果好?这个问题可以类似简化成为“监狱模式的学习”效果是否更好?事实上,仅仅从高考成绩来讲,已经有非常多的先例了,信息偏僻和信息封闭是有助于集中精力获得简单的应试成效的,这种现象同样适用于公务员、高级口译、研究生考试、出国英语,且取得卓越应试效果的几乎从来没有现代教育什么事。

教育作为一种信息输入,如果目标明确,具备富熵性质,那么由于能量守恒,一部分信息结构高度有序的结果一定是系统的另外一个方面高度无序。从高考和游戏中我们同样能够得到,一部分人通过某种秘诀得到的高度效率化的结构,一定是损失另外其他部分的有序性作为条件的。西南某省确实用某种行政的手段让经过筛选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考上了清华,一是这种网络教育的成本远远高于那些去省城读书且考上清华的学生所耗费的成本,二是即使新建立起来一种平衡,如有一种不计代价只在网络学习,不做实验,不需要成都七中的美丽校园,不需要阵容强大的师资和教研力量,通过网络都考上清华了,事实上更加是反教育的。

教育是人的成长,人是复杂的,那么建立复杂人的培养路径,就要尊重千百年来的经验,即校园、师资、设备、仪器、良好的学生关系、教研、学校社会互动,因此常态的、平衡的教育应是符合年轻人生长规律的教育。那么,信息化或者更加广阔的教育技术、科学技术又如何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呢?如果生物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脑机接口和人脑芯片成功后),是不是年轻人就不用去学校了呢?显然不是,技术应该让人得到解放,解放的结果是人更像人,童年和青春更加自由自在而不是相反。

近些年的脑科学进步使人们认识到大脑的思维规律、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多巴胺等激素水平与记忆情绪、数百亿个脑细胞如何利用类似人工智能的范式进行思考、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网格细胞与人的地理感知、脑发育生长与人的学习的时间窗口等对教育的触动作用非常明显,这种触动并不是通过工具层来完成的,更多的是通过人性层面更多地理解了人的思维。因此,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方面教育哲学会迎头赶上,最终还是贴近人性。另外,现代科技社会影响的一代人,所处环境不一样,他们并不需要重复父辈的认知,且思维模式也与父辈不同。

例如,女儿Ashley6岁时,我给她讲公交车买卖零食的数学计算时,她竟然画出一个行列式,而这个行列式对80年前的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而在今天的电脑、电视、手机和日常生活影响中,却能使6岁的孩子不经过代数阶段直接跳跃到矩阵思维。

又如,当Ashley7岁时,要准备希望之星英语大赛,我让她自己把准备的思路理一下,于是她画出了一张图,她没有经过思维导图训练,这幅图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充满了信息的社会给她的启示,我们常简单地用工具性来衡量和评价学习效果,却忘记技术可解放天性和贴近人性。

我有一种想法,教育技术的最高境界是在一间教室中看不到任何电子设备,而被解放的孩子和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散发出最天才的天性。

技术对教师的贡献更多体现在激发创造性和显示故事性

其实乔布斯问得不对,如果从学习者的模式来看,现在的学生和100年前区别并不大,但是如果从教师的工作习惯来看,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只不过教师的变化更多的是使用教育技术减少重复劳动,如不再使用粉笔书写、不再使用钢笔备课、节省的时间可以教授更加丰富的背景知识等。教师比以往更加迅速地进行改卷、备课、布置考题、分析学生以及校级共享资源。在以匠为师的过去,教师的水平差距很大,到了当代被技术迅速拉平。不好的教师可以通过迅速地分享提高自己,而好的教师并不体现在使用信息和教育技术的绚丽性上,更多地体现在传统性上。例如,一个现代的好教师,更多的是语言优美、贴近学生、具有亲和力、言简意赅、具备幽默感,甚至好的教师还体现在反技术性,如断电了能讲好一堂课、不用信息化工具能吸引学生、具备好的板书等。

信息化帮助教师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课外时间而不是课堂时间,信息化减少的大量重复性的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课程与社会发生关联、学生与学生的激发与管理、学科前沿的探索与实践……

大数据的支持给予教师更多和更加准确的学生的背景和潜力特点,教练能通过数据科学安排运动员的训练,未来的教师也能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是一种特殊组合的社会关系和不同潜力组合起来的生物潜能,学生的家庭背景一定程度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而学生的遗传也能影响特长优劣,而无数组合可能的学生以团队的方式组合起来,又具有丰富的戏剧性和故事性,在技术的帮助下,教师会成为一种创造力最强的群体与职业。

技术对教育组织者的贡献体现在管理的工具性和反馈的效率型

组织中的人是构成组织的重要核心因素,研究完组织中的人,才能研究组织,教育信息化失败率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是以人为本。从最早的远程教育中心、多媒体中心、现代教育中心到后来的信息中心,一贯的趋势就是专属的信息化管理部门逐渐边缘化和后勤化。

远程教育、多媒体教育、现代教育、信息办与今后的云和大数据本质的不同不仅仅在于其逻辑开始集中,数据也开始集中,随之而来的是权力的下放,权力由主管部门下放到业务部门,更多的标准化的和云化的服务如同电业公司供电一样,用户单位开始不再关心配电站而关心生产的功率,教育技术作为基础的信息设施逐渐外包和流量化,教育业务开始主导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功能。

教育单位的信息化有三个重要的抓手:资源、活动、评价。知识和学习的数字资源的组织、师生活动的支持、学业和学科的评价,数据驱动的信息技术将使教育组织者回归教育本身。

资源本身不仅仅是教育数字资源那么简单。实体的校园、环境、色彩、建筑、承载的故事和校园文化,如何影响师生和品牌,影响招生和社会服务,回归到教育本身的组织者们,更加关注师徒相承、校园环境、平面布置、焦点吸引、知识图层,更加关注实体校园的信息对人的影响和学习的影响。就像编写《建筑模式语言》的亚历山大所预计到的那样:“集中的、与世隔绝的大学扼杀各种学习机会。大学如同传统的市场,成百上千个小摊点,来者不拒,能者为师,有人去授课,这门课就算开设了,大学向各种年龄的人开放,他们可以去上课,上到一半可以去小便,小便之后不回去。”

活动不再单单为了筛选出优异的学生,而是围绕幸福指数和未来发展为每一个校园中的活生生的人提供帮助,提供教育的生命意义。对于中小学来说,是如何打造改变世界的信息模板;对于大学来说,是如何使得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會服务相得益彰。好的名校会留下名人的轨迹,而未来的学校会留下每个学生的画像、每个教师的信息足迹,对于组织来讲是工具性和效率型的体现,对于人来讲是生命在场。

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大数据背景下评价的工具性在组织层面更加及时和准确,国家层面的标准、地区层面的要求、学校层面的考核、专业的评估都会准确地反映教育的数字孪生世界:一个世界在观察的瞬间,另外一个世界在赛博世界永存。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育教师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