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解读《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及其融合

2019-03-23刘佳莹

考试周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喜福会冲突融合

摘 要:小说《喜福会》作者是美国华裔人谭恩美,她生活在两种文化中,真实经历体验了两种文化间的差异、矛盾与融合,作者重点描写了移民母亲与美国女儿间的冲突及最后的沟通、理解,从描写故事中阐述了中美文化存在矛盾对立,但又存在文化间沟通交流最后达到融合的可能性及必然性。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

《喜福会》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出版后掀起了美国华裔文学热,促使华裔文学作品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小说后来又被译为多种语言并拍成电影,引起了较大轰动。小说《喜福会》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将四对母女间感情冲突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演绎,侧面反映出中美文化间的巨大冲突,读来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小说最后以两种文化融合为完美结局。

一、 电影《喜福会》故事概述

小说主要讲述了四对母女间故事。四个母亲都是从中国移民过来的,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了苦难,迫于生计离开家乡故土奔赴美国寻求生存,这些移民母亲的女儿出生生长在美国,深受美国教育文化熏陶,母女间因生长文化、受教育背景不同,产生了一系列误解、冲突,但是最后都得到了沟通与理解。

二、 借助高、低背景文化理论解读《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

《喜福会》中的四位移民母亲生长在旧中国,高背景文化影响较大,其女儿们也接受了一些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但是其生活在欧美文化国家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低背景文化的影响,当母亲与女儿进行交流对话时,母女间具有文化背景差异,这也是母女间出现矛盾的原因,侧面反映了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与矛盾,下面我们将具体来解读下中美文化间的冲突。

(一) 中美家庭观念文化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高背景文化,其倡导人们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子女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家长要求与支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子女要为去世的父母祭拜供奉,还要为家族繁衍后代;家庭权力由家长掌握,子女被束缚在家庭中缺少自由。这些移民母亲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也希望女儿能够遵从长辈,能够仅凭观察及模仿就学会一切礼仪道德,她们也认为父母对儿女有安排其生活的权力,儿女们必须服从。美国与中国相比,文化背景具有较大差异,美国倡导自由,不主张对子女训诫、指导及示范,移民母亲女儿深受美国文化影响,因此对其母亲做法非常不理解,她们对其母亲怪异的中国式行为及信仰产生曲解并感到怨恨。影片中的吴夙愿希望女儿未来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她对女儿未来充满了信心,认为女儿有这种天赋,日常为别人打扫房间、干杂活为生来换取女儿每周一次的钢琴课或者是一架能够练习的钢琴。但是她女儿并不理解,她受到低背景文化影响,追求自由、平等与民主,母亲的专制做派极大地伤害了女儿的权利,她无法忍受母亲的做法,所以练习钢琴时故意偷懒、在表演时出丑让母亲丢脸,决心要摆脱母亲的控制,但是她的母亲并没有让步,对其说:“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听话与不听话的。在我家里,只允许听话的女儿住进来。”女儿听到这句话后激烈地反击,接着还非常残忍地提到母亲在桂林遗失双胞胎的事给予其致命一击。

(二) 中美价值观念文化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中家长与子女是相互依赖关系,但是家长对子女又有着绝对支配权力,中国人更喜欢“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但是低背景文化中,更加重视鼓励自我及独立意识、崇尚个人奋斗,因此美国人多数乐意孤军奋战、独自品尝着前进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败。龚琳达及薇弗莱母女正是因此发生了冲突,其母想依靠培养女儿成功从而荣耀门楣,将自身存在价值通过女儿体现,但是女儿更多坚持的思想信仰是“我就是我自己”,非常排斥、拒绝母亲的介入。母亲在发现女儿薇弗莱具有超常的象棋天赋之后,决定不再让女儿为家里做饭烧菜,对其也是百依百顺让其安心琢磨棋艺。母亲常常在周六挽着女儿去市场,常常向多看她一眼的人介绍自己的女儿,薇弗莱有一天终于忍无可忍,与母亲呛声争辩起来,质问母亲如果想出风头,为什么不自己学下棋。

(三) 中美语言表达方式冲突

高低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不相同,高背景文化中,人们年幼就开始接受这种教育,长时间耳濡目染后,逐渐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不需要将话讲得非常清楚交流双方就能够心领神会。低背景文化与之相反,人们更乐意与那些语言丰富、有意愿清晰表达自己的人交流,中国人所推崇的“少言寡语”常常被美国人认为是阴险狡诈、难以捉摸。女儿在面对母亲用结结巴巴的英语表达时,会感到不理解,认为母亲“脑子不大灵活”,因此女儿们常常认为母亲缺少见识。具有高背景知识文化的人通常喜欢说话兜圈子,令人困惑,这是低背景文化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影片中有一段龚琳达与吴夙愿对话,非常生动形象地体现了高背景文化人爱说话兜圈子的特点。龚琳达与吴夙愿聊天时说:“薇弗莱整天只顾着下棋,我可忙坏了。每天,就光擦拭她捧回来的那些奖杯,就够我忙的了。你真有福气,你可没这种烦心事。”吴夙愿非常清楚龚琳达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也不甘示弱,说自己女儿精妹常常痴迷于音乐、叫她洗盘子,叫哑了她也听不见,天生一副对音乐失魂落魄的模样。两位母亲同时使用了“中国式谦虚”夸耀了自己的女儿,但是当龚琳达使用这样方法与其美国男朋友对话时,闹出了笑话,女儿薇弗莱邀请男友去自己家里做客,薇弗莱母亲盛情款待,将自己的拿手好菜清蒸排骨、腌菜等端上了桌,之后还自我谦虚了一番,说自己做的菜无法入口,实际上这只是龚家的饮食因素与惯例,众人都先吃上一口菜,然后再称赞母亲的手艺,正当大家要开口夸奖时,薇弗莱男友便说道:“它所需要的就是加点酱油。”接着在其母亲惊恐地注视下排骨中被加入了一注黑色液体。

三、 电影《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融合

影片中虽然多处呈现出中美文化差异与冲突,但是两种文化冲突是可以调和、融合的,这种融合也是一种必然。

(一) 母亲们逐步接受美国文化

中美文化融合主要体现在从中国移民而来的母亲,这些中国女性脱掉了中国长袍,穿上美国样式的衬衫及长裤,说着一口蹩脚的英语,并逐渐地习惯了每周定期参加周末的宗教活动。影片中的母亲安梅知道自己儿子苏兵不幸溺海之后,她最先想到的是西方上帝,并做祈祷,母亲祈祷过程中以美国语言“My God”开始,以Amen结束,其中还夹杂着零零散散的中文。母亲龚琳达刚开始对女儿与美国男友的私奔事件是非常恼怒的,甚至脱鞋打其女儿与女婿,后来她还是慢慢被感化,接受了女儿的男友。另外,薇弗莱男友在去女友家做客时也表现出许多与中国文化不相符的行为,例如其送给未来丈母娘一瓶昂贵的葡萄酒;用筷子吃饭时汤汁滴在了白衬衫上;误解其母亲表面上谦虚实则等待别人的赞扬话语以及告别时直呼未来岳父母的名字等等,但是龔琳达最终还是接受了里奇,侧面表现出对中美文化差异的尊重与宽容。

(二) 女儿与母亲间沟通理解增多

女儿们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成长起来,在经历了事业、爱情及婚姻等挫折后,对母亲及身边人所处的边缘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心智逐渐成熟起来,深刻地体会感悟到母亲以前严厉的管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中国文化也在潜移默化间对其产生了影响。吴精妹在其母亲去世后为了完成母亲的夙愿,她踏上了回国之路,重新坐上了“喜福会”麻将桌、并看望自己的姐姐,倾听父亲讲述母亲没讲完的桂林故事。精妹认真仔细地听着父亲的讲述,讲述自己的孪生姐妹怎样被遗弃在母亲从桂林逃往重庆的路上,但是经过长时间查找也没有得到明确的下落,精妹了解了母亲曾经受过的精神磨难,也理解了母亲及自己名字所寄托的美好涵义,至此她与母亲的文化隔膜才开始解除。精妹在机场看到孪生姐姐时,瞬时认识到自己身上流有中国血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美文化逐渐融合,我国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

四、 结语

影片《喜福会》重点描写了四对美国华裔家庭的母女之间故事,将中美文化作为故事叙述的切入点,诠释了四对母女间关系及故事,母亲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女儿们去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建立自我价值观,在婚姻中得到应有的尊重,自己创造和体会幸福生活,不同文化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与矛盾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不谋而合。故事最终是以母女间真诚沟通与理解结束,母女间消除了误解,中美两种文化得到了融合与共存。

参考文献:

[1]高合顺.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9(8):150-153.

[2]朱漱珍,魏青.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理论导刊,2008(2):121-123.

[3]王毅.论中美文化对小说《喜福会》中“女儿们”的影响和作用[N].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1):116-120.

[4]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3):86-92.

作者简介:刘佳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喜福会冲突融合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融合》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