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酮病的防治

2019-03-23潘多荣

中国动物保健 2019年1期
关键词:奶牛防治

潘多荣

摘要:奶牛酮病是长期困扰养牛业的常见营养代谢病,主要是由奶牛體内血糖下降,机体的糖异生作用减弱,脂肪大量分解导致酮体积累而产生。本病主要发生于高产奶牛,先天性遗传、饲养管理、日粮结构、饲料品质和药物使用等因素都会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可严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加强牛群的饲养管理,定期监控泌乳期体重,及时调整日粮结构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关键词:奶牛;酮病;防治

奶牛酮病属于营养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是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1]。本病可造成牛的泌乳量下降、乳质量降低、体重减轻,后期还会表现神经症状,从而威胁生命。

1 本病简介

本病最早记载于1849年,曾用名乳牛醋酮血症,病因复杂,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当时我国处在以散养为主的传统饲养时代,本病发生的概率很低。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市场对奶需求量不断加大,奶牛养殖的集约化水平越来越高,本病逐渐有了上升的趋势,有些地方高产牛群的发病率甚至能达到30%以上。不同地区饲养管理方式不同,牛品种不同,饲料配方也有差异,导致本病发病率在各地差异很大。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大部分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饲料、管理、遗传、天气和药物等因素都会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虽然不受季节影响,但冬春季节发病率要高于夏秋季节。

2 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生和牛场的饲养管理、日粮结构、饲料品质和药物使用等都有很大关系。牛属于反刍动物,血液中的血糖主要通过有机酸的糖异生作用转化而来,糖异生的主要原料为有机酸,如乙酸、丙酸和丁酸等,这些有机酸统称为挥发性脂肪酸,其中丙酸为糖异生的主要原料。所有引起挥发性脂肪酸生成和吸收障碍的因素,都会导致血糖的降低。管理水平低、饲喂不规律、日粮精料占比较大和粗纤维饲料少等因素都会导致牛瘤胃的内环境发生破坏,挥发性脂肪酸产生减少,进而影响糖异生作用。当血糖降低时,牛体内储存的脂肪会大量分解用以弥补缺失,但脂肪分解后,会得到两种产物,一种是甘油,另一种是脂肪酸,甘油能通过其他途径转化为葡萄糖,而脂肪酸大量进入血液,肝脏的B一氧化作用加强,生成大量乙酰辅酶A最终代谢为酮体,酮体随血液进入乳汁、尿液和体液中,导致酮病的产生。

3 临床表现

各胎龄的母牛都能发生本病,3~6胎龄的母牛发病率最高。高产母牛表现最为明显,尤其是产犊后一个月之内的母牛,可表现采食量下降、粪便于及表面覆盖有黏液、精神不振、体重迅速降低、产奶量严重下降。乳汁挤出后可见大量泡沫,颜色发黄,能闻到明显的酮体气味,尿液中也含有大量酮体,富含泡沫,表现严重的牛甚至呼出的气体中都会有明显酮体味道。病牛腹痛,时而用脚踢腹,弓背,疾病后期还会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不明原因的狂躁,原地转圈,向前冲撞等。这些症状一般间断发生,每次持续1h左右,中间间断8—12h后会重复出现。

4 危害

本病一旦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首先,泌乳量的下降可产生直接的经济损失,而病牛抵抗力变弱后很容易发生感染,酮病奶牛大部分都伴有生殖系统的炎症,长期的炎性刺激可导致病牛失去繁育能力,从而无法产奶。其次,本病还能导致休情期延长,发情周期不规律,假发情的情况比较常见,配种成功率下降,有些严重的病牛终身失去繁育能力。再次,本病不但会造成乳、尿和血液中的酮体含量上升,而且还能导致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肝糖原水平下降。病牛很容易出现体力不支,不能长时间行走,无法使役。最后,血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上升,导致大量的碱储被消耗,组织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血钙水平也会下降,病牛容易出现缺钙。肝功能也表现异常,谷草转氨酶活性增高,肝组织细胞损害严重,从而影响机体的消化和代谢。

5 防治

集约化饲养的牛群,每个阶段都要严控体重指标,防止泌乳结束前牛饲喂过肥,科学控制牛的营养摄入,合理搭配粗料和精料的比例,一定要以粗料为主,精料为辅,其中,精料中的粗蛋白不能超过18%。产前一个月左右逐步增加能量的供给,每周测一次体重,体重超标的限料处理。饲料更换配方、原料和厂家时一定要至少过度3d以上,以免发生换料应激而出现瘤胃微生态失调。管理方面,最好做到定时饲喂,让牛群养成条件反射。新玉米因含有抗性淀粉,饲喂时要慎重,最好配合微生态制剂帮助消化,放置成陈玉米后再进行饲喂。玉米存放过程中,要保持仓库通风干燥,防止霉变,饲喂时最好磨碎,有利于避开瘤胃的发酵作用而被消化。泌乳高峰期后,饲料中的玉米成分可用大麦替代,从而降低本病发病率。每周定期让牛群运动,多晒太阳,本病高发的牛群可在疾病高发期喂服丙酸钠,每天投服200g,早晚各饲喂一次,连用10d,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治疗方面,及时补充血糖能快速改善症状,可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溶液或腹腔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体质较好的病牛,可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糖异生的作用。但上述方法取得的效果只是暂时的,本病要想彻底治疗必须通过配合调整饲料结构,加强牛群管理等措施来改善。

参考文献

[1]朱长森奶牛酮病的治疗与预防[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2):28-28

[2]李小杉,扬丰利,杜玉兰等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J]动物医学进展,2010,(1):108-111

[3]孙玲伟,高阳,包凯等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畜牧兽医,2014,(6):56-60.

猜你喜欢

奶牛防治
小奶牛便签夹
奶牛印印印
奶牛吃草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奶牛的家》
美味奶牛
奶牛坐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