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研究个案
2019-03-23李玉香
李玉香,陈 敏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筑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各高校掀起了课程思政建设高潮。
建设课程思政各高校均有各自的经验和做法,如何把课程思政做活,建设得更有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这给我们建设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信息技术管理中心主任焦勇教授提出的“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模式给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个高平台。于是,本课题组大胆探索了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模式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了成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模式对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
“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综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优点提出的,是学生主体“学”、教师主导“教”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3]这种教学模式对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
1.1 为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改革在各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进,将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课上课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目前,我院88门课程上线运行,95门网络课程正式运行,教学资源库总量达8TB以上,为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平台。这种模式的改革也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使得课程思政内容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课上课下同步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能力本位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1.2 丰富了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教与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而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模式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而是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平台、虚拟实训室和沉浸式教材各教学环境之中。这样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就融入这些教学环境的专业课教育情境中。因此,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模式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得到丰富,因为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延伸,使得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内容融合的触点增加了,思政教育的内容更系统了,相应地丰富了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1.3 增强了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模式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了网络教学平台、虚拟实训室、沉浸式教材,这样即便没有老师,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学生24小时都可以通过手机、PAD、PC电脑进入这些学习平台,通过扫描二维码看到融入专业教学中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这样,不受环境条件约束,育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比起被动的灌输,这种沉浸式自我教育的效果会更有实效。
2 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模式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得到高度认可和效仿。如何把这一创新模式做得更亮,更好地体现育人的价值和功能,我院信息技术管理中心主任焦勇教授在精心组织策划指导青年教师参加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反复揣摩时,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4]。于是,在专业课的比赛团队中加入一名思政课教师,帮助设计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此,我院的课程思政建设破冰。
有人把思政元素比喻为“盐”,那么如何在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模式下将思想政治之“盐”溶入高职专业课程之“汤”?本课题组思考的逻辑是盐在哪里(找盐)、盐撒在哪里、以什么形式撒盐、由谁来撒盐、撒盐后味道如何?于是,课程思政建设就在思政元素融入内容、融入环境、融入形式、融入主体、融入效果(简称“5融”)上下功夫,追求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目标同向、价值同心、路径同道、步调同频、行动同力、导向同价(简称“6同”),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
2.1 创建课程思政资源库,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立体化融入
要想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首先得确保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目标同向。因此,先从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创建课程思政资源库做起。这是课程思政建设最难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我院88门混合式课程上线运行,各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各具特色,各专业课程都有相应的学科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构建如此庞大的课程思政资源库,既需要对课程思政的通用理论进行研究,更要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思政元素分别进行挖掘。为此,我们坚持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原则挖掘和设计课程思政基因式融入内容和嵌入式融入内容,创建课程思政资源库,构建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体系。
课程思政基因式融入内容是指各门专业课程中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5]我们依据各专业由《岗位职业标准(岗位能力分析表)》生成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的若干个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专业教学特点,从职业素养培养和哲学思维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系统设计课程思政基因式融入内容,将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效果评价中,紧扣教学中教师、教材、教案、教室、教风等五个关键要素,力求“专业武装头脑、思政滋养灵魂”。[6]
课程思政嵌入式融入内容是指通过某种教学手段或教学环节能够融入专业课技术技能教学目标中的思政教育内容。我们依然坚持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原则,从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工匠精神培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找到专业教学中与思政教育的触点和融合点,依托信息化手段,在课前预习、导入新课、课堂教学、教师点评、布置作业、检查作业等教学环节中以行业动态、对话专家、榜样引领、教师点评、学长寄语、智慧格言、团队游戏等形式融入思政元素,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价值使命和理想信念教育,让受教育者求技与求道相融合。
这样,课程思政涉及的内容上至国家行业动态及政策措施、下到思想道德修养,远到中华传统文化、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的价值体系,又立体化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效果评价中,使得专业课教学底蕴更厚了,专业课更暖了。既教会了学生专业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精业专注的工匠精神。
2.2 优化课程思政应用环境,形成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
思想政治之“盐”做得再好,如果没用应用的环境和土壤,也无用武之地;应用环境有限,也影响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我们把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平台、虚拟实训室和沉浸式教材各教学环境中,与专业课教学做到了路径同道。
2.3 创新课程思政融入手段,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鲜活融合
思想政治之“盐”应用环境再好再广泛,如果通过直白的平铺直叙的方式存在很容易淹没在专业知识的海洋中,并可能被学生误认为是累赘,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应通过创新课程思政的融入手段,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鲜活融合,才能达到二者的步调同频。
我们立足高职学生实际,运用动画片、微视频、微电影、故事汇、访谈对话、专业改编歌曲、团队游戏、动态图片等有声有影有实情的形式融入思政元素,让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更鲜活。哪怕是实训室墙上的6S管理要求,拿起手机一点链接出来的可能是几十秒的动画片;哪怕是虚拟实训室墙上的一句格言,拿起手机一点链接出来的可能是一分钟的微电影;哪怕是沉浸式教材,打开某个章节,拿起手机一点链接出来的可能是专业改编歌曲……这样的课程思政融入形式让实训室活了,让网络学习平台活了,让沉浸式教材活了。专业课教学活起来了,学生们匠心筑梦自然乐在其中。
2.4 提升课程思政队伍素质,促进专业育人的价值生成
思想政治之“盐”有了、也明确了撒到哪里、以什么样的形式撒,要是缺乏实施主体,恐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还是两张皮;即便有实施主体,但实施主体的素质不到位,恐怕也是枉费心机,二者不能价值同心。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践行效果当然取决于专业课教师,如果教师的育德意识不强、育德能力不足,二者就可能出现“同向不同力”等问题,这样的课程思政也只能停留在理念上、表现在文字里,不能生成专业育人的价值。
一是注重提升应用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师提出的“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要求,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观看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和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提升师德境界和育德意识,塑造他们可信、可敬、可靠的高尚人格。二是注重提升应用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专业课教师育德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培训和交流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使他们既能系统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又能对当前00后大学生所关注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予以及时回应,传递富有思政味的教学内容;既能进行信息化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又能用学生能听懂、愿意听的生活化的语言阐释好、解读好融于专业知识中的价值范式,把专业课的思政要素通过生活化的表达加以回应。专业课这样的思政味才能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起到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三是畅通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互相交流的介质。我们的专业教学团队中有一名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除了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找到融入的触点、设计课程思政的目标、形式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2分钟左右时间以讲政策、讲故事、讲规则、带游戏等出现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前预习、导课、互动平台、课后作业中,也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操作规则、教师点评、团队游戏等辅助教学内容中。思政课教师用人文关怀看待科技发展和工具运用,同时专业课教师以科学思维方式启发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探索,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这样的专业课育人更专业。
2.5 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唤醒身临其境的自我教育
盐在哪里(找盐)、盐撒在哪里、以什么形式撒盐、由谁来撒盐?研究这些项工作的目的是着力服务青年学生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历史使命要求自己,成长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是受益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师生行动同力。虽然高职学生一般学习基础差、更不喜欢专注填鸭式教学和说教,但他们一般动手能力强,遇到问题一般更信赖学长、学姐、同学。因此,我们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注重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让学生拍微电影、演小品、组织团队游戏、专业改编歌曲等。制作过程,对学生是一种自我教育,等把他们的作品在合适的课堂上播放或挂到网络教学平台、虚拟实训室时,参与建设的同学自我教育进一步升华,也影响和激励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唤醒了学生身临其境的自我教育,一股股正能量在传递。
2.6 建立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解决专业育人最后一公里问题
思想政治之“盐”溶入专业课程之“汤”效果如何?有没有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有没有实现育才和育魂的有机结合?即:做到导向同价,还需要建立课程思政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这种考核评价不只是看结果的,特别要注重过程评价和价值引领评价。
在建设完善专业课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学业标准体系和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时,应明确将思政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作为课程质量标准的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列入考核要点,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试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中,重点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考察点;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时,要在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等环节中,设定“育人效果”的观测点。这种全过程的考核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的思考,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的针对性,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手段,规范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是立足高职学生实际,适应互联网时代变革进行的大胆探索,更是一场课堂革命。期望这种模式能为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起到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