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与思考

2019-03-23吕家将

船舶职业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实训

吕家将,江 铃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九江332007)

2019年1月24 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9〕4号) (以下简称“职教20条”),文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政策举措,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1],这不仅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高职院校面临新的挑战。职教20条中多处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足见在高职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分析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加强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内容、方式、途径,对于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进程,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国内高职院校涌现出了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按照校企合作内容的不同,可大致分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校企全面对接等类型。

1.1 行政驱动,以大中型国企为主的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和实践特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企业的参与。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教职成〔2005〕1号) 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院校一方面积极申请国家财政支持,另一方面积极联系企业通过捐赠或半卖半送等方式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并根据专业就业方向,与相应企业沟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校内实训实践”“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此种方式属于典型的学校本位培养模式,企业处于人才培养的辅助地位,校企合作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初期探索阶段较为常见,合作企业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配合政府号召,校企合作多通过行业、校友或设备买卖等关系驱动,企业主要出于对学校的“公益支持”,企业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兴趣不大,合作关系难以持续稳定保持[2]。合作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如重挂牌、轻建设、顶岗实习安排工作时间长、技术含量低等问题。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低利益相关度和低行动强度形成的这种松散校企合作关系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2 市场驱动,以大中型私企为主的校企联合培养订单人才模式

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要求提升等多重因素叠加,制造类企业开始面临严重的用人荒。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意愿明显提升,主动与具备一定品牌特色的高职院校或区域高职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关系,“育人即育工”的校企订单培养模式开始涌现,并快速成为高职校企合作热点。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职业教育要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订单式培养即企业根据发展情况和岗位需要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学生管理仍然以学校为主,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含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与资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学生毕业考核过关即成为企业员工。

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资源实力、研发实力雄厚且招聘员工容易,订单培养合作企业以大中型私营企业为主。订单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岗位适用性,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符合一线岗位需求,且能够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储备[3]。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既是“人才培养模式”,又成为“企业发展模式”,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生命力更强,现已成为校企合作主流模式。但由于订单培养模式合作企业理念、实力等差异较大,因此出现理念偏差、实力不够、经营不善、短期行为和诚信缺失等问题。

1.3 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模式

为进一步调动部分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体现校企双主体育人优势,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教职成〔2014〕9号),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与订单培养相比,更强调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实践特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

然而现代学徒制在我国推行起步较晚,受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如与传统学徒制相混淆,不被学生、家长及社会充分理解,认可度不高;企业在参与过程中,存在运营成本的压力、优秀学徒流失等顾虑,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关于现代学徒制方面的有关政策扶持还不到位等。

1.4 共建平台,产教融合反哺教学模式

以订单培养为联络纽带,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与企业信息交互更加密切,合作关系从合作育人深化为校企两个实体的全方位合作,并逐渐演变成高职院校与行业或区域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在合作办学、技术开发、人员交流、基地共建等方面深度融合,以摸索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助力行业或区域企业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7〕95号) 中明确指出: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各高职院校大胆探索融合模式,呈现出产教融合多样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如产教融合建设实训基地,深度对接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分析教学与生产性活动均适用的社会化标准,集教学、生产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产教融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于传统听取某一个单位或专家建议,需经过充分的产业调研,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考虑行业或区域产业特征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新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文化要素等。而产教融合共建产学研平台一般以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为支点,孵化创新企业或帮助区域中小微企业升级改造,培养教师产业经验和实践能力,将企业生产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以反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将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统筹考虑,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民生为合作双方的共同目标,突破了校企“点对点”合作的传统做法,探索了多所院校与多家企业组建产教联盟,实现了多元多方合作,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可以参与校企合作,以更好地实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同步推进。产教融合更加注重企业的利益诉求,并突出了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属性。然而产教融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高职院校的合作水平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短时期还难以全面展开并形成规模效应。

2 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基本策略

在政府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校企合作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合作模式更加多样且实质合作已成主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发展模式”互惠共存的校企合作生态系统已初具雏形;产教融合涌现了一些效果显著的示范引领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站在高职院校立场,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需要从调动企业积极性、提升校方合作能力等方面扎实推进。

2.1 创特色品牌,吸引企业积极参与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根本是“双赢”。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教职成〔2018〕1号)指出,开展校企合作应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实现共同发展”。调动企业积极性不仅需要政府出台诸如项目补贴、税收优惠等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更需要高职院校多途径想办法吸引企业。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前提下,树立学校品牌,考虑企业利益诉求,加强学生管理,切实做好校企合作服务工作。

2.1.1 创建特色品牌

在市场驱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背景下,学校倾向于挑选诚信有实力的优质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也偏向挑选有实力的院校,如骨干校、示范校、特色校或毕业生声誉好的学校。学校需在抓内涵建设基础上,在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和社会服务等重点项目上取得突破,努力提升学校社会或行业知名度,同时,通过积极配合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落实各类减免税收政策等,提高学校良好合作伙伴的信用度,以点带面,引领学校全方位向前发展。

2.1.2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专业不同,合作企业差异很大。企业属性、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利益诉求也大相径庭。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订单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共建产学研平台、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等针对性合作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创新合作建设平台,达到深度合作的目的。

2.1.3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研发实力,真正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新经济常态下,企业面临升级改造压力和员工转岗压力,高职院校需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技术开发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积极探索服务企业的新举措。如联合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对企业员工进行免费转岗培训和入职培训等。

2.1.4 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管理

职教20条中提出,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4]。这意味着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不是在实训就是在顶岗实习。作为校方,要认真组织顶岗实习,选派经验足、责任心强的优秀指导教师带队;做好学生的行前思想政治、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安全操作规程等教育工作;加强顶岗实习考核,要求学生写好顶岗实习周记和实习小结,指导教师和企业职工对学生进行评定。在提高学生实习效果的同时,给企业留下良好的实习印象,并为企业选聘优秀毕业生打下基础。

2.2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校方合作能力

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逐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合作能力已成为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学校合作能力达不到企业需求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技能达不到企业生产要求和高职院校科研能力不足。

2.2.1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达成合作的根本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立校之本,是吸引企业合作的最重要资源。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内涵发展思路,全方位多途径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技术人才。

1)提升专业发展匹配度。“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遴选一批就业质量高或影响力大的优势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利用已有资源,借助行业企业力量,继续做精做强。明确服务地方和行业定位,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科学预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依托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做好新专业申报和配套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保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构筑有效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模式选择等方方面面都会影响有效教学体系的构建,但其根本还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自信心的建立。按照“入口有趣”原则,大一开始设置一些直观易做的专业实践,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刚进校园时的良好学习态度。教学模式上,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导入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明确知识应用情况,提升学习目的性和兴趣,并通过“教、学、做”一体方式,在实际动手过程中解除疑惑,这样做会使学生印象更深,达到“带着问题学知识,自己动手解疑惑”的目的;另外,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且动手能力强于思辨能力,加强实践环节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有效性。

3)实施分层次培养技能人才。高职生源广,学生接受能力差异明显。为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化和课堂教学统一化的矛盾,响应高职“1+X”证书制度改革,基于职业资格中级工要求,精简课堂教学基本内容,保证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利用选修课、在线学习、专业协会、第二课堂和社会服务小组等课外学习平台的搭建,满足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要求,以营造“课内教学固基础,课外教学拔能力”的教学生态。

4)加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同时,在专业课程实践过程中,强调国标的权威性和说明书的重要性,灌输职业规范,逐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2.2.2 提升教师科技攻关能力是深化合作的关键

高职教师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最重要资源,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经过几轮课程改革的洗礼,大部分高职教师的教学设计、资源制作和教学方法运用等教学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能力还存在短板,成为制约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需全方位、多渠道提升教师科技攻关能力。

1)提升教师科研服务理念。学校需通过思想动员和政策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养成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意识。及时传达高职领域重要文件精神,介绍当前国家经济形势、行企业现状和校企合作基本状况,让教师了解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制订或更新《科研工作量化与科研津贴发放办法》 《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和《教师外出培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大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权重和奖励力度,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相关工作。

2)制定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20条中提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4]。应此要求,高职院校要尽快制定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取得联系,实现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的企业实训和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计划;定期组织选派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组织、鼓励教师参加或指导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使教师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全方位理解相关领域,储备充足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营造终身学习氛围,巩固和强化专业知识,并熟悉国际行业最新的前沿技术,为科研攻关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院积极组织教师深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同企业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使教师在参加企业实际项目中,增强处理疑难问题的经验和科技攻关能力,为组建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实训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