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19-03-23张倩
张 倩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1 工业4.0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及价值
在工业4.0背景下工匠精神依然是工匠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精神特质,这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定义。工匠精神从根源上讲产生于手工业时代,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高度认同、敬业乐业的精神;专注专一、全情投入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1]尽管工匠精神随着手工业的衰落,也曾经走过低迷期,但是手工业这一行业依然存在,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机器生产虽然不断发展壮大,在一定领域和行业取代了手工业,但是工匠精神不是手工业时代的固有精神。社会当中只要还有人的生产劳动,工匠精神就不会过时,反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丰富自己的内涵和价值,会增添更多的时代色彩。[2]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及全面工业链的信息整合水平大幅度提升,这就会让工人的职能性质面临可替代性,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要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并且在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工匠精神。[3]
在一般人看来,工匠精神应该只是匠人所具备的。这本身就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错误的认知。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耐心专注、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不断创新的精神,应该是新时代所有人崇尚的精神,值得学习和传承,特别是当下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意识观念较弱、就业观念偏差、专一性和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更加需要给予思想上的刷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工业4.0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人类发展历史上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现在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工业4.0”一词起源于德国政府推动制造业计算机化的高科技战略项目,被认为是制造业数字化的下一个阶段,具备深度网络化、绿色化、智能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分散化这四大特征。[4]工业4.0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工作态度、人生态度、价值选择,人人应有,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选择。
2.1 “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工匠精神”更丰富的价值内涵,同时工匠精神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更多实践内涵。当前社会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在引导着社会相关行业的价值导向。虽然“工匠精神”是手工业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它的社会价值不仅仅限于制造行业,时代发展赋予工匠精神更多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那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和培育工匠精神自然是应有的题中之义。
2.2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工匠精神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同时这一精神又反过来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需要社会的支撑和实践,个人的素质提升和发展都是在社会活动和实践中形成的。工匠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本身的内涵对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也会在这一内涵精神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从一出生起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融入社会当中,进而不断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当今时代,工匠精神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可,更是一种社会精神的认定。
2.3 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素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要求匠人具备敬业乐业精神,这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倡导的职业道德是一致的。工匠精神中“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和思政教育中追求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密切相关,都是鼓励行业的工作人员不断追求卓越、创新和开拓进取,进而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于全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工匠精神二者的根本目的、价值导向是一致的,二者融合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大学生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3 工业4.0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感悟过程,在工业4.0时代,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好全盘考虑,不仅要在高校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而且还要在思政课程中将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发挥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此外,专业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好课程思政的理念,在专业课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通过校企合作等平台,让学生能够深入企业,在企业技能型人才的言传身教中感悟工匠精神,播下工匠精神的种子。
3.1 将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进行渗透和引导
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高校进行内涵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校园文化建设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学校对内、对外的重要符号和标签。在工业4.0时代,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就使得高校的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思路;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内涵建设的深化和拓展。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渠道多样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工匠精神传播和发挥引导作用的过程。可以说校园文化这个平台是高校培育和传播工匠精神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也是非常有效的一个平台。校园文化宣传硬件包括报纸、宣传栏、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软件方面学校相关部门还可以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或者企业的具有匠人精神的代表来学校进行宣传和交流。校企共同打造企业文化长廊、企业家风采展示等一系列特色的文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就体会到企业文化的精髓,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5]
3.2 将思政课堂教学作为工匠精神传播主要渠道
目前,各高校都设有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其主要手段是从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维度来开展教学。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课程内容与工匠精神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以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等电视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大国工匠以匠人之心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就是一名普通劳动者对于自身职业的热爱,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岗敬业的生动体现。通过这些案例,能够帮助学生在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内涵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教师可以将课堂直接深入到企业一线,让学生置身于优秀工匠的工作氛围之中,同时邀请优秀工匠进行事迹分享,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参观实践结束后,组织学生以实地参观感受为出发点,开展主题征文、个人分享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及时总结并学会分享,巩固教学成果。
3.3 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渠道,也理应成为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渠道。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制订专业课程培养方案过程中,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培养目标之一,使之成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并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其次,专业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自觉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并以严格的专业标准及教学标准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工匠精神并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再次,在学生专业实训课程中,要严格按照企业生产的专业操作规范,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管理,力求让学生通过实训,真实感受实际工作环境,并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其真正领悟到一丝不苟、拼搏积极、勤奋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4 构建校企合作培养体系
“校企合作”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类新兴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促进了高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工业4.0时代,国内高校纷纷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当前高校的校企合作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现状。由于我国的政策法规缺乏完善性,校企合作可能会表现出难以满足企业或院校的实际教学诉求的问题,这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也使得校企合作培养体系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此外,一些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注重学校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确定过程中,积极吸收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参与其中。将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融入课程体系建设,逐步探索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实训课程体系,将混合实训模式与集中实训模式融合起来,努力构建仿真实践场景,让学生通过完成实践中的工作任务来体会付出,同时也深刻感受能工巧匠取得卓越成绩的辛勤。这种言传身教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也能够让工匠精神更好地入脑、入心,使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6]
工业4.0时代的到来,在一系列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进行深刻的改革,在这一大的改革环境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顺应教育改革大趋势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