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汉服与汉服迷群的符号传播
2019-03-23王心妍唐韵芝
王心妍 唐韵芝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一、引言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开始到明末,清朝开始弱化。随着新一代人们开始对文化进行反思,逐渐兴起的寻根传统文化的热潮,汉服复兴的队伍不断庞大。文章采用深度访谈法与文本分析法,对汉服群迷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消费、心理等方面,并对汉服进行分析。汉服是一个充满了符号学意义的载体,而汉服群迷是一个围绕汉服形成的一个趣缘群体,究竟是怎样的魅力形成了这个群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汉服的文化符号特征
许多汉服的名称,例如“解语花” “惊鸿” “山海经”等,可以看出这些名称大多来源于古诗词、古神话。通过神话系统来分析,作为能指指向了第一层的所指:它所代表的汉服。两个意义相加指向了第二层的所指:汉族传统文化。除了名称以外,汉服本身在现代就是古典文化的再现。
汉民族是一个充满哲学的民族,经历了很多次民族融合,汉服中的内涵与外延越来越丰富。服装成为了维护民族和谐,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汉服本身是由一个充满符号意义组成的符码,最普遍的汉服形制,比如上衣下裳,上为天,下为地,天地为两极;上尊下卑,也暗含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内涵丰富等等。
在汉服迷群中,几乎每一个成员对汉服的认知度、消费水平、媒介接触习惯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对于汉服的认知有一套参照标准。脱离这个参照标准,就有被群体排除在外的风险。
三、特殊的文化消费符号
消费汉服其实是当今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服迷消费汉服,更多的是消费汉服背后的符号和意义,消费符号的所指。围绕这个文化符号,汉服群迷通过消费,通过穿着,通过活动来达成身份认同。女性汉服迷消费汉服大多是出于对汉服古典审美的追求,而对于男性汉服群迷,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印象,包括剧、游戏、小说等等,但男性汉服群迷追求的更多的是对传统的回溯。
鲍德里亚认为:“商品是‘一串意义’互相暗示以生成对人的欲望的控制和支配”以及“消费品系列是一整套消费品之间存在的必然逻辑关系,其间起根本性支配作用的东西,就是由符号话语制造出来的暗示性的结构性意义和符号价值”,从汉服以及汉服周边产品的产生以及发展来看,购买了一件汉服,就会暗示与之相关联的头饰、颈饰、手持物等等一系列称之为“汉服周边”的产品。这些产品与汉服相匹配,突出了穿戴人的特殊情怀,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其社会地位的象征。这种消费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由汉服特殊的符码制造出来的。
四、汉民族符号——归属感的缺失
当今传统文化,在世界上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汉族的民族文化更是丰富。但是,作为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服装,却有些弱化。文化的缺失,让汉族民众感到民族归属感的缺失,这种缺失在年轻一代人中感觉更甚。在急于寻找归属感的过程中,汉服作为人人都可以拥有,且较常用的汉族替代符号被发掘。汉服群迷的选择也不是主观的,是受到意识形态支配进行的有意识选择。各种各样的汉服开始出现在视野中,多种多样的符号性和象征性成为了汉服迷群构建群体认同和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
五、镜像符号——古典审美情趣
受近年来热播的古装剧影响,剧中服装越来越向汉服靠拢,加上古风文化盛行,人们对于这种美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出发点是附庸风雅的欲望,这类人通常会选择端庄或仙气飘飘的汉服。汉服迷群的身份构建和意识形态的再现有很大联系,也和当前电视剧中的古典审美的影响有很大联系。
现在的电视剧、网络剧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古代为背景的。而汉服群迷多是女性年轻人,受到古装剧的影响,追求古典审美,汉服则是再现了这一意义的符号组成的符码,对于衣服的识别和解码,汉服群迷更加容易,缺乏相关知识的普通人则要困难一些。电视剧中的女演员为女性汉服群迷塑造了一个非常完美的角色,让普通人也可以了解这种神话意义的高贵、优雅、荣耀等等。当然,这些神话意义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编剧进行的文化构建,女性汉服群迷将外在的东西内化,以汉服所带来的一切规约知道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六、仪式——对传统的追回
汉服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服爱好者群体通常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为己任,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例如礼仪教义、琴棋书画、弓道骑射、品茶论道、汉乐汉舞等元素,以前女子成年有笄礼,男子成年有弱冠礼,成婚有婚礼,君臣之间更是要礼仪周全。除了这些礼仪以外,通过观察,汉服群迷对于传统节日是非常重视的,热衷于参加传统节日集会活动。传统节日的含义通常有“失落” “文化” “礼仪”等,尤其是古代的仪式在现代被大大减弱了,这和汉服是非常相似的,也是汉服迷群达成认同的基础。例如花朝节是汉服群迷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他们会穿上汉服,祭拜花神、赏花、吃点心等,这些仪式通常是通过模仿书籍中记载的仪式进行。通过这些活动,汉服群迷希望能唤起“文化记忆”,将更多的民族文化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汉服迷群的组织。
七、群体交流与聚集
根据调查,汉服迷群了解相关信息的媒介多为:百度贴吧、QQ群、微博、微信以及b站。虽然汉服复兴运动开始得很早,但是最初汉服迷群数量少,地理位有分散,缺乏交流和聚集的平台,更少有现实中聚集的活动。随着百度贴吧和微博的发展,商家开始在上面发布广告,成员在上面发布科普信息,汉服迷群逐渐发展起来。商家建立的QQ群、各地的汉服交流群,是汉服迷群日常交流以及约定线下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后来微信、b站的发展,汉服迷群扩展了更多的交流聚会平台。
此外,汉服迷群并不是唯爱汉服,大多数汉服迷都有很多其他的爱好,比如二次元。而汉服也包含了古典、过去、特立独行的含义,这两者重合使得两个圈层的群迷有了交叉的现象。而作为二次元群迷比较爱用的微博、b站也被汉服群迷使用。
米德认为“经验,即使是个体的经验,都必须从某个整体出发”,汉服群迷的标准,是汉服群体共同制定出来的,而群体的活动更能提升凝聚力。每年中,由汉服迷群领袖组织的最大的活动是中华礼乐大会和西塘汉服文化周,都有礼仪表演、传统艺术表演、文化创意产品等活动,这些活动中也都包含了“文化” “礼仪”等与汉服群迷契合的价值观。
八、汉服群迷的优越感
汉服迷群中,群迷多有一种精英的优越感。上文可以看到很多汉服都体现了古时森严的阶级制度,且现在常见的汉服其实多为古时贵族的穿着。汉服的复原少有出土文物作为比较,多是通过书画、壁画进行复原,这些参照物中多是描写贵族生活,穿着汉服的人也随之认为是上层阶级。这种阶级的优越性和如今的精英优越感不谋而合。
常见的汉服实用意义是小于符号意义的。汉服以长袖为主,面料轻薄飘逸。在夏天,长袖不够凉快,在冬天,又不如羽绒服、棉服等保暖。很多形制的汉服追求宽袍大袖之美,过于烦琐阻挡了日常行动,因此汉服的实际功能小于它的符号意义。
汉服相对于日常服装来说,要求严格,造价较高,也是消费能力的重要体现。另外,汉服群迷喜爱诗词歌赋,很多都会弹奏古琴、古筝等乐器,学习茶艺、插花等陶冶身心的艺术,这些也都体现了现代精英阶层对日常生活的追求,和汉服群迷相符合。
九、结论
汉服的发展中,随着汉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服饰相融合,一部分,成为今天所看到的样子。汉服迷群的认同不是一个孤立的兴趣群体,而是通过文化符号、审美情趣、传统文化、民族归属、消费符号等多元途径建构的群体。本文对汉服符号传播的研究汉服也有利于国家把握民族和谐的尺度和了解当今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