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别理论下的情感观察类慢综艺评析

2019-03-23

传媒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类节目受众情感

安 琦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引言

社会性别理论源自于社会学中的社会建构论。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1]。社会建构论批判了将个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天然相连接的思维定式,这也是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的基础。

女性主义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别,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出发,批判传统学术领域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如男性是雄壮的、思辨的、理性的;女性是感性的、纤弱的、依赖的,从而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社会性别理论否定了由于生理结构不同带来的天然的性别差异,强调了女性在社会分工中应拥有平等的所属特征。

二、情感观察类节目的界定与特征分析

何谓情感观察类节目?笔者通过对近两年此类节目的内容分析,做出以下定义:情感观察类节目即以人际关系和情感生活为主导,弱化节目环节设计,记录嘉宾真实生活并进行多角度探讨的类型化综艺节目。

(一)人际关系和情感生活为主导

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2]。在现代社会,媒介充斥在生活的各个部分,接触媒介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环节。而随着传播学的不断发展,受众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媒介的发展方向和受众的接触习惯、选择偏好及反馈行为相互影响,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新景观。

由此,通过对受众心理的洞察和引导,形成了以人际关系和情感生活为主导的节目形态。这类节目没有残酷的选拔淘汰机制,而是将嘉宾的真实生活进行记录,选取具有能引起大家共鸣的片段进行剪辑,反映嘉宾所遇到的瓶颈与坎坷,以此与观众建立深厚的情感共鸣。节目大都选取有代表性或话题度的嘉宾,试图通过他们的生活圈子投射众生群像从而搭建社会缩影。

(二)多角度的探讨

具体来讲,观察类综艺多数是慢综艺的延伸,多选择“真人秀+棚内访谈”的组合形式。节目尽量去掉明星身上的光环,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来呈现,以平等的视角谈论他们的日常生活,展现明星光彩背后作为凡人的快乐和烦恼。节目中往往包含人际关系中的第三方,如《我家那闺女》中的父亲,《妻子的浪漫旅行》中的丈夫,《心动的信号》中的明星评议员。他们或心系“真人秀”中的嘉宾,或观点鲜明,言辞犀利,对争议性话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节目通过他们的分析形成双重多线叙事结构,角色的多维化促进了节目内容的多元化,使受众的特定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

三、情感观察类节目的内容设置

(一)网络传播中女性话语权的建立

互联网的普及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性别平等,网络的匿名性隐去了身份记号,人们可以实现不围绕权威而进行的交流,有利益柔和意思转达体系。美国科技作家和分析家Esther Dyson在《虚拟的声音》中提出互联网是“为妇女量身定做的表达自己意见的场所”[3]。女性话语权得到重新构建,随之产生的是多样的女性形象,如《心动的信号》中强势独立的张雨绮,《我家那闺女》中外刚内柔的何雯娜,《妻子的浪漫旅行2》中知性大方的章子怡。信息社会的网络空间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的组织或个体形成的共同体,女性得以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换。网络中正面的和负面的反应与经验,女性增加了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讨论的参与价值。因而,情感观察类节目作为传播媒介,通过对女性形象的重塑来构建话语权,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价值导向作用,影响着社会对现代女性的认识和评价。

(二)消费社会中的女性形象

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技术和媒介共同支撑着物品丰盛的消费社会,自我取悦成为一种集体特征的映射。这种自我满足的邀请尤其针对女性群体,大众传媒所制造出来的定向符号使得女性的指数价值逐渐代替了其自然价值。在消费社会,女性及女性范例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强大的消费购买力使女性成为消费社会的主要受众。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此时被吸收、消费的是潜在的社会关系符号的变形,女性借由主动的消费得到了心灵的归属和满足。情感观察类节目置于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也对情感关系进行了商品化包装。不断构建的情感范例,如《我家那闺女》中Papi酱传达的独立女性人生最重要排行榜的价值观,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引导着女性追求幸福的思路。

四、社会性别理论下的思考

(一)展现女性社会性别在情感中的重要性

情感观察类节目中经常出现女性与家庭的场景,这不仅肯定了女性在情感关系中的价值,也帮助女性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如《妻子的浪漫旅行》节设置为妻子结伴出游,丈夫棚内观察的节目形态,通过同性间两性问题的分享讨论,实现了两性隔空对话的新模式。婚姻家庭是市民社会私人领域的核心,同时也是自我指涉的主体性所具有的心理经验的泉源[4]。节目中常常涉及婚姻话题,如婚姻中谁付出比较重要,夫妻双方应如何改善相处模式从而更好地维持婚姻关系。同时还有关于女性话题的讨论,女性是否应该有自己稳定的工作,如何在家庭和事业关系中获得缓冲空间。节目所映射出的价值内涵无疑是对社会变迁中女性地位的肯定,倡导女性在现代社会中通过自身努力对社会多领域做出贡献。

(二)去掉“剩女”标签的思想跨越

“剩女”一词泛指超过“适婚年龄”的单身女性,当下其成为了一类特定女性的身份标签。大众媒介所描绘的“象征性现实”强化了受众在“拟态环境”中对单身女性的“刻板印象”。随着女性权利的不断解放,两性地位发生转变,“剩女”的相关话题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但前期的讨论大多聚焦在大龄单身女性挑剔、焦虑、不孝等负面标签上。

而近年来,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女性的婚恋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逐步从依附于男性权利的观念中脱离出来,开始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传统婚姻中对女性的规制有一定的批判意识。以情感诉求为核心的观察类节目的取向表达出了某种程度上女性的自我认知与想象。从《我家那闺女》到《女儿们的恋爱》再到《女儿们的男朋友》,从父亲观看女儿的日常生活到直击女儿的恋爱历程,此类节目紧紧抓住单身青年的精神世界需要情感寄托这一特点,建立三维多层次视角,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整体而言,节目所传达出来的女性形象相对独立,但依旧受制于“期待被爱”的框架下。归根结底,媒介所营造的观察环境是对女性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隐形钳制[5]。

五、结束语

据各大平台的播出计划来看,情感观察类节目将成为新一轮的综艺热潮,如何找到人际网络中的情感突破点,在新兴市场中把握红利,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成为亟待思考的新命题。传者编码模式的构建是帮助在传播过程中建立信息桥梁有效途径。一方面,节目题材可以更加多元,将受众市场垂直细分后,实现多类别跨界整合,如观察演员、练习生、传统文化的守艺人等。另一方面,节目形式可以更加多样,设置丰富的视角转换,如子女观察父母的日常生活,学生观察老师的工作轨迹等。在不断的创新中,与观众的内心建立起印象深刻的连接点。除此之外,情感观察类节目仍应持续关注女性受众的价值需求,敦促建立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通过多环节多角度多功能的女性赋权,推动女性性别位置和社会价值的重建。

猜你喜欢

类节目受众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