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形势下典型人物报道中形象塑造的思考
2019-03-23陈福平
陈福平
(许昌广播电视台,河南 许昌 461000)
在互联移动、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情势下,媒体多以事件性、话题性的及时报道为主要内容,这是媒体顺应受众市场变化的必然。但对于媒体,尤其是以引领舆论、传播正能量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主流媒体来说,典型人物报道始终是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新媒体形势下,更应该重视并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典型人物报道是以报道先进人物、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它的重点是写人,通过对先进人物事迹及言谈举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塑造人物形象。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体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典型人物报道也需要适应受众需求,不断创新,提升报道艺术,呈现更加真实立体的形象,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因此,一篇成功的典型人物报道应该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细节等,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那么,怎么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呢?
一、题目: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主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典型人物报道,首先要拟好题目。题目,就是典型人物塑造的主题,通篇报道要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在拟定题目中,不论是俗是雅,是含蓄还是直白,都要注意做到恰当贴切,新颖别致有个性,使人物个性在题目中有所体现,这样才能使题目升华内容,内容烘托主题,二者相得益彰。以对时代楷模燕振昌的报道为例,燕振昌是河南省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党委书记,2014年12月12日,因操劳过度导致心梗突发,病逝在工作岗位上。2016年1月25日,中宣部授予燕振昌“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燕振昌病逝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各大媒体分别以《44年扎根基层,农村也能干出大名堂》(新华社)、《94本日记背后》(人民日报)、《44载铸就为民丰碑》(光明日报)、《94本日记写满民情》(经济日报)、《94本日记丈量人生高度》(中国青年报)为题进行了报道。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典型人物燕振昌的“94本日记” “44年” “扎根基层” “为民” “干出名堂”等个性特征。题目抓住并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突出了报道的主题。再如,《咱们的贴心人——记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周福坤》,突出了周福坤被群众称作贴心人、深受群众好评的特点。《祖国的骄子——曹雪涛》,这个题目乍看起来有点大,但当你看到他是一个在国际免疫学领域让中国走向世界、为祖国争得荣誉、年仅36岁的博士生导师时,你就会觉得这个题目非常恰当贴切。
二、语言: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
人物语言是性格的“外衣”。典型人物报道要求人物语言要有个性特点,也就是个性化语言。一篇人物报道成功与否,人物形象是否有特点、有个性,语言运用是关键。言为心声,恰到好处地运用个性化语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气质、职业、身份和修养等。要想写出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物,就要运用具有个性特色的人物语言。正如作家鲁迅所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在一些人物报道写作中,语言淡而无味,缺乏个性特点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些作者写通讯用的是消息语言,缺乏韵味,或者是干巴巴的、俗套的、到处可见的语言。写什么人物都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工作起来总是“舍小家顾大家”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像是在给主人公下鉴定、评语。积劳成疾,工作中突然晕倒,同志们劝他回家休息,他总是说“没关系,这点小病算什么”等等。只是人物姓名不同而已,而不是“非此人说不出此话,非此语写不出此人”。这些没有个性的语言能给读者、听众什么新鲜感、真感实、生动感?又能塑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成功的人物报道作品都有其精彩的个性语言。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在报道燕振昌时,都写到燕振昌的话或日记里的语言,如:“水磨河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水磨河。我就不信,在农村,还干不出个名堂来。” “干部千难万难,不能让群众作难” “要对得起老少爷们”等。这些质朴的语言,反映出燕振昌的个性。一个热爱家乡、扎根农村、热心为老少爷们办事,同时还有那么一股子倔劲的农村干部形象跃然纸上。
三、细节: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根本
典型人物报道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个性化的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要特别注重细节,这是典型人物形象塑造能否成功的根本。人们常说“细微之处见精神”,典型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够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作风等。细节愈丰富,人物形象愈丰满、愈生动、愈有光彩。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细节描写就是用事实说话,用事实塑造形象。一个典型的细节可以抵得上十句、二十句空洞的溢美之词。人物报道应该十分重视细节描写。作者的意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应从细节的描写中真实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该作者公然跳出来去概括、评价自己所描写的主人公。1982年全国好新闻特别奖通讯《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记中年光学专家蒋筑英》,写蒋筑英走路的细节很有个性特点,很传神。他毕业刚分配到长春光机所,“走起路来大步流星,上楼梯一步跨两级”。“两次加工资都没轮到他,他不吭一声,照样大步流星地走着路,一步跨两级上楼梯,没白没黑地干”。这两个细节的描写,表现出了蒋筑英具有紧迫感、不计名利、内向坚毅和踏实苦干的个性。通讯在写到蒋筑英对家庭、妻子、孩子的爱时,没有用他对家庭、妻子、孩子如何如何的爱之类的空洞语言来概括评价,而是用一个生活细节,含蓄自然地表现了出来。通讯写他最后一次出差离家时,这样写道:
“……妻子给他拿了六个鸡蛋,要他煮熟路上吃。他煮了四个,自己要了两个,留下两个给孩子。清晨五点多钟,蒋筑英踏着茫茫的晨雾匆匆地走了。路长琴望着丈夫消瘦的身影,不禁心头一酸,视线也模糊了。”
这个细节描写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真实体现了蒋筑英与妻子、孩子之间的挚爱真情,不用多言,自有一种感人的艺术魅力。
长篇人物通讯《心有大我,山一样的巍峨——追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中,有这样两段描述:
有时候,有些话,男人是说不出口的,唯以文字来表达。一到节日来临,他便在朋友圈里抒发几句感慨:
2016年2月22日,元宵节,他这样写道:“办公楼内灯稀人静,楼外正是喜气洋洋。我们被夹在地质宫第五层,夹在‘十二五’验收和‘十三五’立项的结合部,夹在工作与家庭难以割舍的中间。没人强迫,只是自找,总想干完拉倒,结果没完没了,公事家事总难两全。”
黄潇与父亲上一次见面,是在去年她的婚礼上,父亲特意请假匆匆赶到英国。那一天,父亲既高兴又不舍,搂着穿婚纱的女儿,在优美的音乐中翩翩起舞。……那一天,父亲送给女儿一块老旧的手表,那是父亲和母亲结婚时姥爷送给他俩的传家宝。父亲将手表给女儿戴上,便匆匆离别。
前段描述,写出了一个科学家心中满是热情却不善语言表达的个性特征。后段描述,写出了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两段描述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一个伟大科学家、伟大父亲的感人形象矗立在人们面前。
而目前一些人物报道中,最缺乏的就是细节。平铺直叙的叙述代替了生动的描写,写出的是没有细节的人物报道,没有个性的人。形象单薄,缺乏立体感和生动性,形成了“概括评价+事例”的报道模式,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按照作者的意图复制出来的模特,缺乏真实、自然、生动的艺术力量,也就达不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因此,人物报道,要下大力气拟定好题目,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表达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