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新媒体语境下的视频创作新形式

2019-03-23尹崇远

传媒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创作内容用户

尹崇远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10000)

一、引言

不同于传统博客的形式,Vlog以声像符号代替文字,以视频网站为平台,创作者将自己拍摄的生活视频做分享,通过艺术化的修饰,拼凑成具有个人风格的记录形式。Vlog最早流行在欧美国家,在2018年,Vlog在中国的热度得到了迅猛增长。

二、Vlog兴起的背景

(一)Vlog的发展过程

事实上,在新媒体平台成熟之前,Vlog这种视频形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已出现。到了2000年,Adrian Miles创造了“vlog”[1]一词来指代他的视频博客。之后,2002年电影制作人兼音乐家Luuk Bouwman创建了troisms.org(现已关闭),用来上传其大学毕业后的旅拍日记,这是最早被称为Vlog的网站之一。到了2004年,Steve Garfield创办了自己的视频博客,并宣布那一年为“the year of the video blog”[2]。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和历史环境的局限,Vlog没有得到真正广泛的普及和推广。

从2005年起,Vlog开始大受欢迎,并开始在Youtube平台上引发关注,直至2012年,Vlog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而在国内,其作为舶来品,虽然在2006年有学者发表了对Vlog的描述和看法,称其为“一场众乐乐的盛宴”[3],但或许只是一时好奇,并没有再进行深入的讨论。由于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刚刚进入发展阶段,所以这样的衍生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难以产生反响。根据百度指数的搜索数据统计[4],在2018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Vlog的关注和认识程度是极低的。

(二)Vlog在中国的兴起

单从数据上看,Vlog的相关话题在2018年确实是被人们关注的第一个高潮,其关键词搜索量在该年年末实现了迅猛增长,大量打着“Vlog”旗号的作品开始在视频网站上井喷式的出现,Vlog一词也成为人们挂在嘴边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许多人将2018年定义为“Vlog爆发的元年”。

真正在国内引爆Vlog热潮的,是由欧阳娜娜等人带来的明星效应,媒体逐渐关注到这种视频形式的存在。明星日常的公开,不仅满足了普通人对明星生活的“窥视欲”,还促成了明星形象与同龄人之间的生活融合,相比现在的娱乐短视频,Vlog更能激发青年群体对于寻找生活仪式感的热情。

Vlog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主题,除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外,旅行日记、购物开箱、科技评测、美妆教程都是常见内容。各领域的创作者也开始把Vlog当作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将这种带有明显部落化、青年亚文化特征的网络视频逐步溢出原有的小众圈子而迅速蔓延到各种媒介终端,形成了“刷屏”式的大众文化景观。

三、Vlog受欢迎的原因

Vlog的兴起在吸引来大量好奇的围观者时,也有一部分勇于试水的用户开始模仿明星和网红,生产自己的内容。他们长期扎根在B站、微博等各个阵地,慢慢地将自己的创作涟漪向外扩散。那么,为什么大家爱看Vlog?

(一)极具说服力的真实性内容满足内心的“窥视欲”

Vlogger展示出生活中零散的片段恰恰向观众塑造出了一个可信赖的个性化形象,并诱使自己去“窥探”他人的隐私状态。Vlog的出现,使作为“他人”的群体主动打开了自己的隐私大门,将自身一部分或精致或舒适的生活样貌展现给第一人称以外的人去看,从而达到了一种“窥视欲”的满足,进一步提升了Vlog的粉丝黏性,使观众思考自己是否能像Vlogger一样生活。

(二)假拟的人生“云”体验和“空巢青年”的社交需求

Vlogger在拍摄视频时,大多展现的是创作者想展现出来的内容,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云体验”,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我们跟随画面主人的讲述,完成了一次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体验。同时满足了自我表达的欲望以及社交需求,更满足了“空巢青年”的陪伴需求,带来了更深入的心灵沉浸式体验。

(三)个人品牌的塑造引发对“诗与远方”的追寻

Vlogger在展示自我生活和内心感受时,潜移默化得植入了个人品牌化的内在精神和诉求点。青年亚文化的语境下,“诗与远方”成为了青年群体向往中的仪式感生活,而Vlog成为了对生活仪式感重新找回的一种方式。Vlog的中心是聚焦人和生活本身,在无形中把观众的视角拉回至平凡普通的个体。

(四)对审美的区隔与视觉的消费

与抖音、快手偏草根式的审美取向不同,Vlogger往往都带有自己独特的属性,所以Vlog最显著的是真实,并且脱离土味、审丑与恶搞,品位隔离改变了短视频内容消费者的偏好[5]。

四、国内Vlog发展的问题现状及对策

(一)国内Vlog社群的问题现状

1.平台繁杂,难有统一的行业标准

目前Vlog平台比较流行的有B站、微博等,且都已有自己主打的Vlogger。在刚刚收获完短视频流量之后,Vlog成为各家争夺的下一个战场。但是,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则的缺失,致使Vlogger的创作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和方向,似乎Vlog只是被当作了一种商业博弈的手段,一种盈利的模式,而非真正为创作者和用户增加实质上的平台体验。这也从根本上造成了Vlog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会保持半小众的状态,而非短时间内迅速普及。

2.偶像消费,广告泛滥

在消费社会中,“明星效应”成为一种极具感召力的消费样板,在Vlogger社群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品牌方根据播放量和粉丝量进行挑选,然后将各自的品牌文化以“软广”的形式植入视频中,如此一来虽然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头部社群的发展,但也打压了底层Vlogger的生存空间。

自媒体人如果全职依赖Vlog变现,收入的主要来源就绕不开接广告。市场对于Vlogger商业价值的考量,和流量明星一样,大多来源于其粉丝基础。在作品中植入广告的危险性在于,它可能会损害个人口碑,继而动摇粉丝信任,同时也会致使创作主题的模糊,审美价值的流失

3.头部数量少,普及率低,

Vlog在国内还依然相对“小众”,普及程度低,且尚未生成一个良性的垂直平台。在观察多位Vlogger就可以发现,许多人在创作时,甚至都还不了解这一形式具体要包含哪些要素,个人在尝试的时候,也基本上是处于缓慢的学习中。在内容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创作门槛高,质量欠佳

半年来Vlog的关注度持续走高,造出了看似庞大的流量池。但事实是,从认知到拍摄,Vlog对于国内用户而言,壁垒确实不小。相比于短视频,长度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的Vlog显然在拍摄门槛上和制作成本都会更高。在向大众的创作普及上,也会更为困难。一个优秀的Vlog一般有以下几个标准:高质量的制作水准,优质的内容,对用户沉淀的重视。如今,用户内容消费行为向着视频化、碎片化、社交化发展。如果想把Vlog流量池做大,让更多人参与进来,首先可能就需要平台想方设法降低创作门槛,并建设适合其生长的平台基础,才有可能让这一舶来品真正落地。

(二)治理方案及对策

1.政府需要加强对内容生产者的责任监管

Vlog作为一种舶来品,流行开来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非主流价值观和危害国家安全利益的内容要进行及时监管和防治,为创作者和用户提供一个更加规范、有序、健康的网络环境。

2.平台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行业规范

平台需要加大力度对优质创作内容的引导和鼓励,各个平台应该减少恶性竞争,加强合作,创造健康的创作环境,鼓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制订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创作规范,引导专业化生产单普及,提供合理的鼓励机制,扩大对原创内容的扶持和宣传,建立良性的内容筛选和推送机制。

3.创作人加强自身基础素养和能力

作为内容的生产者,Vlogger需要不断加强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加强职业操守,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而努力;严守国家法律法规,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充分消化舶来品文化,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和要义,为用户生产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优质大众文化,在各个平台上为传达中国声音,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不懈努力,打下良好基础。

五、结语

目前来看,中国的Vlog依然处于发展阶段,在2019年,国内视频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Vlog创作若想有更快速发展,只有在合理的政策支持下,完善的平台机制下,在青年一代的探索中不断激发自身对创造力和个性的发挥,才能进一步深挖Vlog中丰富的元素价值,才能真正改变和提高用户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记录能力,才能真正建立起属于Vlogger自己的创作社区,才能让屏幕文化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猜你喜欢

创作内容用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一墙之隔》创作谈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创作随笔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