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渝古崖居的空间分布与景观特征

2019-03-23张惬寅

关键词:永川洞室

张惬寅

(重庆文理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重庆 永川402160)

崖居是指开凿在山崖峭壁上的特殊人造洞穴石室, 亦可指利用天然洞穴加以建设的洞室居住空间。 崖居是人类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是在我国数千年的建筑史上较为特殊的一类古建筑。 崖居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隐世避乱、 防御战争的选择与洞天福地,至今仍有极少数崖居有人居住。 崖居在全国分布较广,在北京、山西、陕西、湖北、四川、重庆、贵州、福建等地均有分布。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陕西以及华南、鄂西北等地的古崖居,而对巴渝地区古崖居的关注与研究成果较少,且大多从考古、历史、旅游、建筑等角度进行研究[1-2]。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开凿年代及族属,毕德广从考古的角度探讨了北京延庆古崖居为唐代西奚王府的驻地;②历史文化,布朗对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崖居与崖居者的历史文化进行介绍,欧阳辉对汉水流域的崖居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③分布特征与功能,杜林渊等对陕北崖居的分布特征与功能形制进行了分类介绍和梳理[3];④建筑特点与规划布局,北大建筑研究中心聚落研究小组从建筑学角度对延庆古崖居进行了详细勘测[4],孙怡然等也对延庆古崖居的建筑特点和布局做过分析。

综上所述,学界目前关于古崖居保护利用的研究则较少。 仅有少数学者提出古崖居的一些保护与利用思想,如冯棣提出从原住民文化自身的角度保护古崖居,李金路等提出结合景区规划,从风景游览、登山探险、休闲度假等方面对古崖居进行开发利用等。 本文试从古崖居的分布情况入手,从设计艺术学的视角对巴渝地区的古崖居进行探讨。

一、巴渝古崖居概况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境内江河湖泊众多,缙云山、中梁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众多山系环绕,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面积高达75.3%。这也为古崖居的广泛开凿创造了条件。但凡有山崖的地方,几乎都有崖居存在。所有保存至今的古崖居对研究古代巴渝地区的崖居形制、崖居文化、建筑方式、空间艺术、设计利用价值、当时的社会状况、民俗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巴渝境内的古崖居主要为明清时期开凿,这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古崖居洞室的数量和规模,可分为单体崖居和崖居群。单体崖居一般由一个至数个居室构成,形制简单,通常只有门、窗等基本设施;群体崖居由多个单体崖居组成,形制复杂,洞室更多、更大,内部设施更加完善,包括有床、窗、射击孔、通风口、排水口等,有些崖居内部还凿有蓄水池。根据古崖居的类型与不同的空间特点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形式:一是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半山崖居,二是利用天然洞穴进行拓展和改建的崖洞居,三是与寨堡结合的崖居。

二、巴渝古崖居的空间分布特点

巴渝地区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乱与匪患,尤以明末清初、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甚。 那时战乱频繁,加之匪患猖獗,大户人家及普通老百姓为了安身立命,纷纷开凿崖居进行积极防御与避乱。巴渝古崖居大多都是在这些时期开凿的。通过对巴渝古崖居的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进行分析与梳理可以得知,巴渝古崖居的分布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江河湖泊、聚落布局等地理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从整体上看,巴渝地区的古崖居分布广泛,规模巨大,数量众多

重庆市下辖26 区12 县,根据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各地方志记载以及现有各类文献及实地考察调研,巴渝地区现有古崖居在500 处以上。 重庆很多区县都有分布,但各地分布极不均衡,尤其是集中在万州、渝北、沙坪坝、永川、云阳、开县、忠县等。 仅万州区的甘宁镇就分布着60 多处,整个万州地区分布至少有150 处,是巴渝古崖居分布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巴渝古崖居的分布大致以长江为线,串起沿线各点,由线成面,呈现出渝西、渝东北两头集中,整体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如图1 所示)。

(二)从古崖居的类型分布来看,半山崖居占了大多数

目前半山崖居、与寨堡结合的崖居早已人去室空,无人居住。 至今仍有极少数的崖洞居有人居住,如永川的川主洞崖洞居(如图2 所示)。 川主洞位于永川区宝峰镇五家坡村,倚靠山麓天然崖洞为屋,外面修筑围墙将其围合起来,围墙上设有诸多瞭望口和射击孔,内部筑土墙将其分成若干居住区域。 现崖居内仅有一殷姓人家居住,相传其祖上为躲避战乱、防止匪患迁居于此。 由于川主洞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水源和食物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因此居住在此的人们不愿搬离,继续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

图2 永川川主洞崖洞居一隅

(三)从单体崖居和崖居群的分布来看,巴渝崖居群的数量少于单体崖居,约占总数的30%~40%

相对于单体崖居的广泛分布,群体崖居则集中分布于万州、渝北、永川、沙坪坝、忠县、开县、奉节、城口等地,尤其集中分布于河流汇集的山谷和地下水丰富的山脉,如长江、嘉陵江上游干流及其支流(巴渝境内)。 这些区域水源充足,自然环境较好,植被茂盛,易于隐蔽和防御,适合规模较大的群体居住。 巴渝群体崖居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无论是在规模、形制、布局与构造方面,还是在保护利用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四)从古崖居的分布区域来看,巴渝古崖居多分布于古代成渝交通要道城市及峡江地区附近

成渝古道作为成渝地区古代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从成都经龙泉、简阳、资中、内江、荣昌、永川、璧山、走马、白市驿通往重庆,沿线城市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崖居分布。 尤其是巴渝境内的渝北、永川、荣昌、白市驿等地,分布着大量的古崖居。 以万州为中心的古代巴渝峡江地区,如万州、云阳、忠县等地也有大量的古崖居分布。

三、巴渝古崖居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地质因素

巴渝古崖居的空间分布与地质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岩层的质地与古崖居的开凿联系紧密。 巴渝地区的地质构造由川中褶带、川东褶带、川东南褶带及大巴山弧形断褶带构成。 岩层多为侏罗纪红色砂、泥岩,褶皱舒缓,易于开凿,而且稳定性相对较好。 此外,还有部分灰岩,主要由二叠纪、三叠纪、奥陶纪及寒武纪灰岩等构成,抗风化力较强。 因此,巴渝境内的古崖居分布密度较大,几乎每个区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其次,岩层的构造与成分对古崖居的影响也较大。 岩层中富含铁质、硅质胶结的粗砂岩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而岩层中钙质胶结含量高的细砂岩和粉砂岩容易风化。 总体来说,越厚实的岩层越有利于古崖居的开凿,越稀薄、裂缝越多的岩层越不利于古崖居开凿。

(二)地貌因素

巴渝古崖居的空间分布与地貌因素存在很大联系。 首先,从地貌来看,巴渝古崖居普遍存在于海拔500~1 000 米的山地。这一海拔高度较适合人类居住,也相对容易开凿。其次,巴渝境内地貌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几乎没有平原,这为古崖居的广泛开凿提供了客观条件。 平原地区缺乏古崖居开凿的自然条件,因此我国平原地区如华北平原、长三角地区等分布的古崖居极为有限。 再次,巴渝境内的山地海拔高度怡人,海拔普遍为300~1 000 多米,海拔超过2 000米的山地较少,最高处巫溪阴条岭海拔也仅仅是2 797 米。这是巴渝古崖居能够广泛分布的地理基础。 海拔较高的高山、高原等地貌受生产生活条件的制约,本就是无人或人烟稀少的地区,因此极少有古崖居分布,如西藏、青海等。

(三)与城镇聚落的空间距离因素

与城镇聚落的空间距离对巴渝古崖居的空间分布影响明显,彼此间的关联性较强。 古崖居分布与城镇、交通、人口等因素有着必然的关联性。 一般而言,距离城镇越远,古崖居的分布越密集,古崖居与城镇聚落存在空间离散效应;道路交通通达性差的地方古崖居分布较多。 古崖居的分布与乡村山区人口密集程度有关,总体来说,乡村山区人口分布稀少的地方古崖居分布较密集。 以万州为例,万州古崖居分布最密集的地方位于甘宁镇,一共分布有60 余处古崖居。古崖居集中分布在距离乡镇较远、人烟稀少的山崖,道路通达性较差,隐蔽性较好。城镇聚落的空间距离因素是影响巴渝古崖居分布的重要因素。

(四)历史文化因素

巴渝古崖居主要开凿于明清时期,其空间分布与当时的历史文化因素息息相关。 战乱频繁与社会动荡不安是巴渝古崖居分布广泛的主要历史背景。 如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清军入蜀,巴渝境内的老百姓纷纷开凿崖居进行避乱与防御。 到了晚清时期,白莲教在川渝地区盛行,巴渝地区受到白莲教的影响很大,加之匪患猖獗、战乱不断,这一时期巴渝古崖居的空间分布既有普通老百姓开凿用于避乱和防御,也有白莲教用来屯兵和存粮,还有土匪开凿的山寨与巢穴。 同时,巴渝古崖居受到窑洞穴居文化的影响,在山体崖壁上开凿洞室与窑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五)崖造建筑因素

崖造建筑是对修建于崖壁陡坡所有建筑类型的总称。 根据不同的建筑特点和营造技艺,崖造建筑可分为崖居、崖墓、石窟、悬崖建筑等类型。 崖墓和石窟与崖居的渊源颇深,对崖居的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 崖墓大多是东汉时期开凿于崖壁上的墓室,与地下墓室不同的是,崖墓是仿照墓主生前的住宅开凿,功能设施齐全,即所谓“阴宅”,根据墓主身份的尊卑,其内部的空间布局与装饰雕刻亦有很大不同。 崖居主要是用于避乱和防御,故内部装饰较为简单,但功能设施与崖墓类似。 巴渝境内许多崖墓如綦江界碑崖墓内部早已空空如也。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它们成为人们的避难场所。 比如修建瞭望口、通风和排水孔,以至于在石壁上留下烟熏的痕迹。 一般而言,石窟面向崖面平行开凿数间石室。 受到石窟影响,崖居洞室开凿除了面向崖面呈纵深随机型布局,也有不少洞室呈平行布局,如万州的太平洞崖居,面向崖面平行开凿四间石室,其中一间还保留有过去祭拜用的神龛。 总之,巴渝境内崖墓与石窟的开凿早于崖居,为崖居开凿积累了许多经验。 这也是崖居得以广泛分布的影响因素之一。

四、景观特征

(一)“天人合一”的景观规划布局

巴渝古崖居依托于巴渝地区广袤的崇山峻岭,开凿于山麓或半山腰,借险要地势与植被的掩映,早已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其景观规划布局追求“天人合一”,讲究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巴渝古崖居通过巧夺天工的开凿技艺营造出集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景观,以自然山水为载体,讲究整体与灵动,构建了自然舒适、静谧清幽的隐世居所。 以半山崖居为例,半山崖居的开凿与布局借助险要的山形与地势,深谙整体与灵动的神韵,犹如仙境一般建于悬崖峭壁之间,顺应自然、依托山势,是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共生共存的山居。 如渝北区统景镇黄印村二社的陡崖崖居群,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御顺河左岸半山崖壁上,洞室离地10~20 米,共有15 个之多,面积大约200 平方米。 景观布局有意识地将内外空间模糊化,使之相互渗透。 洞室、门洞、窗孔、垛口与山体植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缥缈灵动的效果。 巴渝古崖居常开凿于连绵起伏的山川幽林之中,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对“天人合一”的最好诠释。

巴渝古崖居的景观布局顺应自然,保证了周边环境具备较好的生态系统。 除了保持水土,也能很好地将崖居与山体融为一体,宛自天开。 在历代崖居者的经营下呈现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林涧瀑布、鸟语花香、云雾缭绕的美妙景观,登高远眺让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蕴含了我国的古典美学思想与哲理。

(二)隐蔽性与防御性

巴渝古崖居有着一个共同的景观特征,那就是隐蔽性与防御性。 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 这与历史上巴渝地区发生的战乱与匪患密切相关。 明末张献忠屠川、清军入蜀,清朝后期白莲教作乱、匪患猖獗、战争频繁。 因此,隐蔽性与防御性成了巴渝古崖居建造的重要原则。 为了更好地适应隐蔽性与防御性的需求,巴渝古崖居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 景观形态的隐蔽性。古崖居的开凿与营建和自然山体融为一体,犹如变色龙一样将自身肤色与周围环境相统一,从而做到绝佳的隐蔽。

(2) 通达的困难性。巴渝古崖居大多开凿于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而通过半山崖壁上的崖居入口则困难重重。 要么仅仅靠一条很窄的栈道或依山而凿的石梯,要么靠绳梯通往入口,攀爬起来非常困难。 战争时期则将栈道或石梯毁掉,阻止外敌入侵。

(3)设施的防御性。 巴渝古崖居常常修筑有围墙和垛口,将外敌隔绝在外。 如果洞室是多层结构,每层之间的过道与阶梯都很狭窄,能够通过有效阻隔进行防御。

(三)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巴渝古崖居位于巴渝乡村的崇山峻岭中,群山环抱,周边环境秀美。 许多古崖居规模大、文化艺术价值高。 作为文化遗产,其历史遗存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集古建筑、森林、山崖、水体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将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1)巴渝古崖居的空间营造与建筑风格反映了巴渝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是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烙印。 留存下来的古崖居洞室建筑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状况以及崖居文化的一把钥匙。 如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的大自然崖居群规模较大,有洞室10 多间,近700 平方米,被评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部设施如水缸、灶台、石床、储物室等一应俱全。此外,临崖面还凿有精巧的瞭望孔,用于警戒和射击。 这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崖居形制与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巴渝古崖居大多开凿于险峻的山崖上,周围丰富的自然景观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与较高的美学价值,与古崖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无论是秀美的山体景观还是丰富的自然植被,无不是形式美与意境美的完美结合,衬托出古崖居的神秘与价值。 例如,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的石牛寺半山崖居群位于半山腰处,风景与视线极佳,秀美的山体、嶙峋的怪石、茂密而多姿的树林、变化丰富的地形勾勒出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田园风景图。 俯瞰山下,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如图3 所示)。

五、结语

巴渝古崖居作为巴渝乡村山区重要的崖造民居古建筑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空间艺术、文化内涵与设计利用价值。 巴渝古崖居的分布与地理、地质、交通等诸多因素有关,以成渝交通要道、长江干流和支流为线,串起沿途各个点,由线成面,呈现出渝西、渝东北两头集中,整体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 巴渝古崖居大多开凿于明清晚期,这一时期巴渝许多地区战乱频繁、匪患猖獗,而古崖居的集中分布地区正好与这些地区相吻合。 巴渝古崖居的广泛开凿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

图3 风景秀美的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石牛寺半山崖居群

猜你喜欢

永川洞室
基于BIM的铁路隧道附属洞室设计研究与应用
永川:“逐浪奔永”汇聚八方英才
关于隧洞围岩破坏特征的连续-离散耦合分析
黄永川和他的“中华花艺”
全力以赴 永川区中医院开启“防控+”模式
黄土洞室掘进深度与围岩位移变化规律研究
苗品记永川秀芽
苗品记永川秀芽
苗品记永川秀芽
基于改进的非连续变形方法的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