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边陲小城,因改革开放而兴

2019-03-23陈永强

时代风采 2019年1期
关键词:通海萝卜丝和顺

文 张 勇 袁 泉 陈永强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中国通过这短短40年的光景正在进行华丽的转身,作为地处大西南的边陲小城,也随着祖国的强大,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云南腾冲:边城崛起的文化密码

横断山脉的滇西边疆地区,往往是贫困、边远的代名词。然而在滇西高黎贡山西麓有一座边境小城,海内外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并存,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这座独特的边城就是云南省腾冲市。

78岁老人寸尊智的家在保山腾冲市和顺古镇,家里有两座融合汉族白族风格的百年院落。“我的曾祖父是个贡生,到缅甸经商创业;祖父三兄弟在缅甸恰井办商号很有名气;12岁去缅甸的父亲在木姐办了海丰商行,我和儿子先后在瑞丽办商号做进出口生意。”寸尊智向记者讲述了自家5代人走夷方闯海外经商的历史。他是最美保护古镇老人,先后为和顺公益建设捐款10万多元。

“600多年前,田少人多的和顺人开始走夷方,即到国外打工做生意,如今有2万多和顺人分布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华人华侨带回来的南亚东南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融在和顺人的语言、建筑、风俗中,形成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和顺归侨寸茂鸿说。

和顺是腾冲的缩影,腾冲如今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35万人。千年丝路和茶马古道带动了大批腾冲人走夷方,促进了汉文化与马帮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开放、包容为基本特征的腾越文化,推动腾冲千百年来对外开放的脚步。1981年,腾冲成立首家边贸商行;2010年设立保山腾冲(猴桥)边合区,在缅甸密支那合作设立经济开发区。2017年腾冲边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0亿元,较1981年增长了近6000倍。

在腾冲猴桥口岸,排成百米长龙的货运车辆在国门内外缓慢通行,小型车1分钟就通过检测设备,个人3分钟可办完通关手续。据腾冲海关科长杨立辉介绍,去年1至10月人员出入境90万人次,同比增27.05%;货运值达4.04亿美元,同比增长67%,各项数据均在全省陆路口岸前列。“去年有200多个旅游团出境到密支那旅游,近年还首次出现入境旅游团。”腾冲公安边防检查站杨思涛主任说。口岸的繁荣改变着边境沿线各族群众,猴桥社区的傈僳族村民过去没有人出门做生意,近两年全村有800多人参与口岸边民互市,2017年增加收入近400万元。

和顺古镇集中了太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顺图书馆、文昌宫、寸氏宗祠、马帮文化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艾思奇纪念馆……一栋栋饱含历史和汉文化的纪念馆和古建筑,浓缩的不仅是一部古镇史或腾冲史,而且还是一部千年汉文化史。

“图书馆是和顺文化的摇篮,文昌宫是和顺教育的发祥地。”曾任和顺图书馆第5任馆长和艾思奇纪念馆馆长的寸茂鸿说。建于1928年的和顺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其大不仅在于藏书10万册,还在于拥有三位著名大学校长的题词:北大校长胡适题写“和顺图书馆”、中法大学校长李石曾题写“文化之津”、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题写“民智泉源”。其大还在于图书馆前身咸兴社的维新变法活动,还在于民国时期可兑换外币的邮政代办所历史。

走在腾冲高黎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非遗一条街上,土陶、古法抄纸、皮影、纸伞等中原地区传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加工、销售、展示。皮影馆经理刘朝侃说:“我家6代人演皮影戏,爷爷、父亲和我分别是腾冲皮影国家级、省级和县级非遗传承人,现在成立公司表演皮影戏和制售皮影工艺品。”在刘朝侃的家乡刘家寨,政府投入千万元建起腾冲皮影传习馆。腾冲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成为推动腾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思路。

边陲小城“通江达海”

云南有一个叫通海的小县城,既没有沿边境线,也没有黄金口岸,但“菜生意”却“通江达海”。

萝卜丝再寻常不过,但到了通海人手里,是可以卖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的“创汇菜”;只需要给他们两天的时间,花椰菜、大白菜等新鲜蔬菜就可以顺利进入泰国市场;“菜老板”多半是本地农民出身,但颇有见识,谈吐不凡。一个边陲小县,究竟为何与众不同?

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通海县看起来没什么优势。但因为蔬菜,通海县在海内外都小有名气。全县种菜面积不过35万亩,却是名副其实的蔬菜大县,一度有人称之为东南亚国家的“菜园子”。究其原因,与通海的开放有关。

上世纪末,几个日本商人到云南考察,对通海的萝卜丝赞誉有加,于是决定投资建厂,做起了萝卜丝生产加工。一来二去,通海农民杨卫与日本商人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可谁也没想到,一根根萝卜丝的“漂洋过海”,竟为他打开了一扇闯荡世界的大门。

2003年,杨卫创办了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成为最早将萝卜丝卖到日本的通海人。经历了在日本市场的摸爬滚打,他又相继在韩国、越南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开拓市场。十几年下来,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现已成长为一家集萝卜丝和新鲜蔬菜加工出口为一体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杨卫出口萝卜丝赚钱的故事在通海县传开,给当地人带来了启发,与农产品出口有关的企业逐年增多。截至2017年,全县农产品出口企业多达60家,其中11家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建立了直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通海蔬菜出口创汇已成为“云菜出海”的一个鲜活样本。

这仅仅是通海农产品外贸企业的一个缩影。本世纪初,通海县提出“出口菜、创汇菜”的发展思路,云南通海宋威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披挂上阵”,掀起了通海蔬菜出口的高潮。

不仅是通海,近年来,云南蔬菜产品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位居云南省出口创汇农产品前列,逐步成为世界级的“菜园子”。

“和老挝亲戚常来常往,一起过好日子”

从昆明出发一路向南,约8个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云南最南端的陆路口岸——勐腊县磨憨镇。这条路是著名的昆曼公路(昆明到曼谷)国内段。磨憨与老挝北部丰沙里、勐赛、南塔三个省接壤,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就在磨憨镇境内。磨憨口岸是中国通向老挝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也是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

在磨憨,每月两次的“赶摆”热闹得很。“赶摆”,在当地就是赶集的意思。在磨憨的国际赶摆场里,随处可见老挝产的蔬菜、粮食,泰国产的水果,还有一些东南亚的农产品和草药。李有福的摊位就在这里。她是老挝南塔人,在磨憨“国际赶摆”已经13年了。

“一次赶摆能卖出差不多2000元人民币的货。”李有福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平时不赶摆的日子,她和女儿在磨憨卖些早点和水果,一个月下来收入也有四五千元人民币。每天白天摆摊卖货,傍晚休息时就到口岸社区跳广场舞,交了很多中国朋友。

李有福回忆,刚来磨憨赶摆时,当地连个像样的市场都没有,人也比现在少得多。从1992年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起,这个边境小镇的变化日新月异。

昆曼公路自2008年正式建成通车以来,极大促进了沿线国家的人员往来和经贸发展。2017年,磨憨口岸出入境50多万辆车,进出货物近350万吨,对外经济贸易总额有20多亿美元。据口岸工作人员介绍,进出口货物中大部分是农产品,比如玉米、大米、薏仁米等,仅香蕉一项价值就达40亿元人民币。

与李有福一样,磨憨人张卫东也是做中老边贸生意的,他把中国的农业合作社开到了老挝。“一亩老挝蔬菜拉到国内销售,产值2000元人民币左右,比当地人原来在老挝种粮食增收1000多元。”感受到商机,3年前,张卫东所在的兴农合作社到老挝发展豆角、辣椒种植,从300亩地做起,今年已有4000亩蔬菜基地。

合作社成功地带动了1000多户老挝农民增收。当地很欢迎中国合作社的到来,出台了进口农资和出口蔬菜免税的政策。“中老之间贸易合作越来越便利,我们合作社看准了工业辣椒项目,准备大干一场。”张卫东说。

边民互市贸易发展越来越好,中老两国人民的交往也越来越多。如今在勐腊县,越来越多的来自老挝、缅甸的“小留学生”在这里的中小学就读;去年勐腊还举办了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泰国“五国村长论坛”;中老边境已建成4个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

“我的‘国际亲戚’特别多。”磨憨镇磨整村傣族村民波糯香说,当地因为边贸、通婚等原因,许多人都有“国际亲戚”。亲戚们可能国籍不同,但是语言和习俗是一样的,“还都用微信”。“国内这边种什么收成好、卖得好,老挝那边就种什么。我们过泼水节,家里有个什么事,都会请老挝的亲戚过来,一拨手机就搞定了。”波糯香说,如今路修得好,走亲戚也方便多了。“以前要走5个小时,如今开私家车过去不到一个小时。”

中国的周边外交理念是亲诚惠容。当被问起如何理解这一理念时,波糯香说:“我觉得就是和老挝亲戚常来常往,一起过好日子。”

猜你喜欢

通海萝卜丝和顺
春播
通海古城缀记
爆炒“竹竿”
简析“乳鼎”紫砂壶的造型之美与和顺之气
巷子口的美食
巷子口的美食
我家通海
透过大众媒介的私人交往——以《通海新报》私人启事为例
和顺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