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语言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2019-03-22谭天
谭天
摘 要:历史比较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语言学之后衍生出的各个分支学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产生至今仅四十年,与历史语言学兴盛的时代相距甚远,它的理论研究究竟受到了历史语言学多少影响值得深思。本文将从教学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精神三个角度分别对历史语言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历史语言学;对外汉语;语言教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诞生于18世纪的欧洲,1786年英国学者威廉·琼斯提出著名的“印欧语假说”,标志着历史语言学的产生,同时也标志着语言学正式从语文学科中脱离,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开始自主发展。到1916年结构主义语言学诞生前,都是历史语言学的兴盛时期,此期间涌现了诸如拉斯科、葆朴、格里姆等一批优秀语言学者,出现了青年语法学派、地理语言学派等学术团体,揭示了格里姆定律等诸多语言演变规律,为后来的语言研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语言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即便如此,随着《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结构主义语言学逐渐取代历史比较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乔姆斯基革命之后,历史语言学的影响力更是大不如前,而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则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交流增多,大量留学生来华,对汉语教学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从时间上来说距离历史语言学兴盛时期比较远,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主流也是汉语语法的结构化教学,主体上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一脉相承。那么,历史语言学给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在历史语言学的影响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产生什么新研究成果值得探讨。
1 教学方法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把有关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的一门学科。它寻找到了不同语言间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对应关系,尤其是词汇方面,历史语言学对语言进行溯源,探求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之间表达相同语义的词汇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研究范围扩大后寻找不同语系的语言相互之间的对应与区别也是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这方面丰硕的研究成果对当时的语言教学学科产生重大影响,一种语言教学法应运而生,那就是外语教学法的鼻祖——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或者“古典法”,就是以历史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利用本族语,将翻译作为语言教学和巩固记忆的主要手段,系统地讲解目的语语法知识,其最典型的教学流程就是:
1)复习:默写单词;背诵课文段落。
2)教授新词:在黑板上列出本科新词的单词、音标及母语解释,并逐字讲解。
3)学生跟教师朗读单词,教师说出母语意思,学生说出英语单词。
4)教授语法:讲解语法意义及相关规则,在黑板上列出课文中的相关词汇,学生按语法规则进行转换等。
5)讲解课文:教师逐句念课文,学生分析语法与译成母语。教师随时纠正错误。
6)巩固练习:学生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教师依课文提问,学生按课文回答。
7)布置作业:拼写单词;语法填空;背诵课文。
语法翻译法能够在诞生之后迅速成为最常用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最大原因在于这种母语与目的语互译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学习效率。对于教师而言,语法翻译法模式固定,容易操作,不像后来发展出的诸多教学方法一样需要教学者灵活使用,语法翻译法流程固定,对教学者学习运用比较友好。而对学习者而言,语法翻译法同样非常友好,初学者刚刚接触一门新语言时,除了接触时候的新鲜感,还会感到不理解听不懂时候的困惑感,这种感觉如果长期存在,会影响到学习者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而语法翻译法则从学习者的母语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语言出发,逐渐寻找目的语与自己母语的相同之处和区别之处,在类比和辨析中加深对目的语的熟练程度,这样可以通过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减少学生学习新语言时遇到的困难,相对减少学生可能会因陌生而产生的排斥感。另一方面,语法翻译法也能让学生更好掌握目的语,因为学生对母语的理解相对深入和透彻,用母语翻译来學习第二语言,学生更容易接受,也能更牢固地记忆所学目的语内容。有此两个优点,语法翻译法成为最常用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研究在设计教学法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使学生掌握汉语基本语法词汇,拥有基本汉语交际水平,于是首先就开始引入主流的能够保证学习效率的语法翻译法。编写教材时,在汉字或词语后面附上学生母语,在课堂教学时,也会时常使用学生的母语来解释较为晦涩深奥的语义,讲课时注重阅读课文,以句子为基本单位,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能有效扩大学生词汇量。并且,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教授汉语与教学其他语言终归会有不同,在采用其他教学法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而语法翻译法作为最简便直接的教学方法,几乎毫无障碍地适应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成为初期对外汉语教学的“统治级”教学方法,即使在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现在,以历史语言学为基础的语法翻译法同样是对外汉语教学时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是历史语言学给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留下的实际可见的研究成果。
2 研究思路
历史语言学并不是凭空产生,除了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威廉·琼斯提出的“印欧语假说”,还有其他必要的因素在促进它的诞生,比如科学方法的引入。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诞生之初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也是历史语言学最终能够兴起并成为独立学科的原因,闭门造车是无法实现历史语言学的发展的。比如历史语言学最重要使用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这也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名称的由来,历史比较法原本是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用于对比生物基因的历时变化,或者用来区别类种之间的不同,在引入到语言学研究后,正值梵语的发现,历史比较法首先被威廉·琼斯用于对比拉丁语和梵语,以及对比这两种语言更加原始的形态,发现梵语和拉丁语拥有很多相似的词汇,而追溯过去后发现越早的时代,二者相似的词汇越多,并且在语法结构方面近似,从而发现印度的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
对外汉语教学兴起之后,仅仅依靠语法翻译法终究会遇到一些细节方面难以攻克的地方,比如一些词法和句法,是来华留学生母语中所没有的,遇到学生母语中没有的汉语独有的成分,语法翻译法是无法使用的,因此,更豐富更细致的教学法的需求逐渐增大。但是,对外汉语教学诞生之初,从传统教育学那里借鉴到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不适用这种情况,但是历史语言学给了学者们研究思路上的启发,他们仿照布龙菲尔德的归纳演绎,从统计学跨学科引入科学方法,加以本土化加工,形成句法演绎法和词汇归纳法。比如句法演绎法,汉语一些句法格式难以与学生的母语想通,强行使用翻译法只能迫使学生在较高的理解难度下记忆掌握这些难点知识,而采用演绎法,先展示语法规则,用实例说明语法规则,以规则首先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再由学生自行替换、生成和扩展。目前“比”字句的教学普遍采用这种方法,首先将“A比B+形容词”展示给学生,然后给出例子“我比他高”,接下来由学生按照这个格式进行造句,先熟练掌握这种句式的使用,然后再感悟这种句式所应该使用的语境场合。
历史语言学的核心思想是以比较的方法寻找不同语言间的区别和相同,从而寻找它们之间的亲属关系、探究出它们共同母语或者是明晰语言变化的轨迹和趋势以及探明导致语言变化的原因。这种区别化对待中寻找共同点的研究思路让对外汉语教学诞生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语法翻译法针对的是不同母语,但实际上,不仅是不同的语言会导致学生掌握汉语时情况有异,同一母语不同国家也会导致学生因国家文化政策等因素导致接受学习汉语时适应力的强弱差异,所以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就是先区别化对待,以国家为单位分别研究不同国家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会遇到的负迁移以及由此产生的偏误,然后在不同国家间寻找共同点,由此制定相应的汉语教学策略。《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于2006年出版后,针对各个国家背景的留学生适应力研究迅速兴起,面向具体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国别化的教学法设计显著提高了海外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的教学效果,不仅海外,面向来华留学生也逐渐开始按国家文化背景分班教学,因材施教。教材也不再是统一的教材,而是针对不同国家,根据它们和中国的区别和共同点,融入文化要素,尽可能减少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会遇到的矛盾,同时教材涉及本国文化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熟悉感,提高学习效率。区别化对待后,对外汉语教学也在寻找不同国家间的共通点,毕竟国家数量过多,不可能为每个国家都专门涉及教材和教学法,因此找出不同国家间的共通点也能避免需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全部国别化”,比如经过对外汉语学者的研究,中亚五国最终又将教材和教学设计整合,面向它们的共通点教学,其他地区也在这种研究思路的指导下愈发成熟地设计汉语教学方案。
综上所述,历史语言学给予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更多的研究思路,为目前对外汉语研究广阔的研究视角助力极大。
3 研究精神
历史语言学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它在语言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许今天学者们还能用到的当初留下来的具体研究成果已然不多,也许现在看来,当时的历史语言学诸多学说比如青年语法学派提出的“语言渐变”和施莱歇尔提出的“谱系树”等都存在巨大缺陷,但是它们存在过,它们所反映出的那时候的语言学开拓者们的研究精神至今都影响着现在的语言学研究,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语言学的门槛看起来并不高,许多留下鼎鼎大名的历史语言学家并不是最初就学习的语言学,而是半路出家,并在这一行干出了惊人的成果。撒丕尔最初只是一个保险推销员,但是听过一次有关语言学的公开讲座后对语言学沉迷,自学进入大学学习,并在语言学做出重大贡献。沃尔夫最初也只是一个邮递员,同样是机缘巧合半路出家开始了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的门槛并不高,因为语言为人们所日常交际使用,语言是每个人都必备的一项技能,每个人每天都在接触着语言,但是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在语言学做出成果,历史语言学是语言学独立后的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最初从事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人几乎都不是专门研究语言的人,但是历史语言学却塑造了辉煌,一群并非“专业”的人干出了无比“专业”的事,这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的研究精神——“热爱”。最初的一批历史语言学者们,在这个都不能称之为学科的领域进行着研究,只能说是出于对语言的“热爱”,因为热爱,洪堡特可以花费五年时间详细了解爪哇岛上的语言现状及成因;因为热爱,格里姆对日耳曼语言的十五种语言全部进行了历史比较;因为热爱,施莱歇尔完全出于个人原因去追溯看上去并没有“实用价值”的原始共同语,并使用自己构拟出的原始共同语写诗。没有这种研究精神,是无法在枯燥而漫长的语言研究中坚持下去的,“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这种对语言由衷的热爱才是让那些学者做出学术成果的原因,这也是历史语言学留给现代学者最大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同样看起来门槛不高,只是给外国人教授中文,但是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不同,实际上让对外汉语教学对比语言教学甚至传统的汉语教学都有极大不同,想要做好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就必须继承历史语言学留下的研究精神“热爱”。对外汉语教学至今发展不过四十年,却基本构筑起了比较成熟的语法教学体系,词汇教学体系也在不断细致化,文化教学更多融入进入语言教学,学术发表成果呈现喜人增长,可见对外汉语学者们凭借对汉语传播的“热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就出这么大的成就。
不仅仅是“热爱”的研究精神,贯穿历史语言学发展历程始终的另一个研究精神就是“自由”,语言学作为一门后起的学科,拘泥过往的经验知识是完不成历史语言学的学术突破的,让思想自由才能完成这样的研究,不想当然因为印度与西欧距离的遥远而认为二者语言毫无关系,不因为古代的语音材料无法保留而不敢构拟上古的音系,不因为语言灵活多变有生成性而不敢对其进行描写。历史语言学家们凭借自己“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为语言学的开拓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历史语言学时代的谢幕,也是因为曾经的历史语言学家自由思想的突破,开始思考将语言进行结构化描述,因为“自由”的研究精神,历史语言学留下来丰富的研究成果,也最终在语言学史上告别了属于它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