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本土化思考
2019-03-22刘懿璇邓轶男刘洋洁
刘懿璇 邓轶男 刘洋洁
摘 要: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国家大力倾斜义务教育普及政策,立足于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教育扶贫是临夏州开展的主要工作。其中州内的国家级贫困县东乡族自治县,作为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东乡族的聚居地,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一改教育落后的面貌,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本文采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田野调查方式进行,获得一手资料,进一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扶贫工作推进的新思考。
关键词:教育扶贫;教育政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1-0094-04
一、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调研现状
(一)教师队伍稳定性与专业性
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保障,更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1]。临夏市在教育扶贫政策的政策下,教师队伍逐渐趋向稳定性与专业性。因此我们向教育局工作人员G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地了解,“现在我们这边学校年轻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三支一扶和教师招聘,他们大多都是甘肃本地人,在临夏这边工作离家也比较近,而且现在临夏这边条件也比较好了,所以一旦考上这边教师的年轻人大多数都会选择留下的。”此外,我们和农村小学教师D也提及了该问题,她表示:“我们这边每年考进来的年轻老师还是挺多的,基本上都会选择留在我们学校,个别会去更好的城市,我觉得这种流动是可以接受的,不会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影响。”
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首先,从教师招聘这一块,我们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专业对口,只有自己专业知识扎实,才有可能教好学生;第二,近几年我们大量招聘教师,分担了老师们的工作量;政府学校非常重视老师们的培训,每年都有国培、省培等多种形式来提高老师们的专业素养,通过考核才可以上岗。”教育局工作人员G向我们进行了非常完整详细地介绍。当然,我们也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农村中学生F告诉我们:“我们老师讲得都挺好的,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是语文课,像数学课比较难,我们基础不是很好,听起来就比较吃力,学得最好的同学也能考九十多一百分的样子(总分一百五十分)。”不难看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同学们的满意程度也比较高,但由于以前的基础问题,导致目前的学习出现了一定的断层。
(二)教学设施的更新与改善
我国在这三十几年中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支持和投入,临夏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状况得到很好的改善,学生们拥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师,教学设施也实现了现代化.。此外,与之配套的生活设施也建立起来,食堂和宿舍建设也成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一个重点。临夏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非常不利于当地学生的入学,在关注到这一现实问题之后,国家正在积极建设寄宿制学校。据临夏州教育局工作人员G介绍,“学校每年都在修建新的宿舍楼,投入资金约1.2亿,有了新的宿舍楼,学生安全有了保障,家长们也更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去读书,现在整个州寄宿学生已经达到了五万四千人。”
(三)课程设置的均衡性与多样性
受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教育观念等的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仍然以“考试升学”为最终目的,因此其教育活动中的单一性、灌输性等特征较为明显,但近年来该状况有所改善:学校逐步加强素质教育,更为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帮助少数民族学习,采用了双语教学的形式;出现了艺术生分流的现象等。农村小学教师D带我们参观了她们的校园,篮球场、运动场、音乐室等一应俱全,告诉我们,“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现在农村的学校也都全部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更加的丰富了。”关于少数民族小学生如何能较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的问题,她提到了这边的授课形式——双语教学,一方面,这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展示文化的共同性与多样性,承认个体身份的多重属性,从而帮助学生避免预设单一的民族身份分类观念。
艺术生培养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普遍,临夏州教育局工作人员G告诉我们他们也正在建立艺术生的培养体系,这也有利于挖掘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体格强健等优势,“学校中都有开设免费的艺术类培训课程,只要学生有兴趣就可以去学习,但目前学校中培养的专业性还不是很够,如果需要报考艺术类院校,一般还是需要到外面培训机构进行学习的”。虽然这些课程建设还不够成熟,但已具雏形,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文化包容性
临夏州分布有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多个民族,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促进多民族间异质文化群体的跨文化交流和协同发展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学校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情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建设和谐的多民族校园环境等方面也下了许多功夫,临夏州教育局工作人员G说道:“为了各民族同学在学习相处中没有心理落差,我们规定在正常的行课期间,学生们都需要统一穿校服,女孩子也不需要裹头巾上学;另外,所有穆斯林节日(比如古尔邦节等),汉族学生也会放假,他们也能在节日当中了解到一些穆斯林文化,穆斯林学生虽然不过春节,但也多多少少有些了解,这样学生们交流起来就更加轻松方便了。”当然,這样的说法在农村小学教师D和城市小学教师C中也得到了印证,在他们的教学观察和体验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可以无障碍地交流,并成为很好的朋友,两者间文化包容性逐渐增强。在我们问及东乡族学生F时,他也告诉我们,“我们会跟其他民族的同学玩,也会跟女生一起玩。”整体来看,各民族学生间交流较为融洽,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均有一定的理解,学校建立起了一种平等、和谐、宽容、多元的文化教育环境。
二、调研发现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家庭思想观念与民族文化教育的落后性
在回族、东乡族家庭的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成员在其家庭场域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劳动实践及各类宗教节日及活动的参与中习得民族文化,其形成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及民族精神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另外,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发现临夏回族自治州尤其是东乡族“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封建的思想观念使部分的东乡族女孩儿辍学在家,再加上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使有些家庭无法承担子女的上学费用,大多数家庭都选择让男孩儿继续上学,而女孩儿却失学家中。农村小学教师D告诉我们,“他们小学和初中现在是基本都上的,国家政策强制要求上,大家观念也变化了一些了,初中以后男孩就会继续往上念,继续读高中或者中职;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或者非常传统的穆斯林家庭,女孩念完初中就不念了,就要准备结婚了,在我们这边少数民族女孩18岁还没有结婚都是非常少见的。”
(二)城市少数民族家庭和农村少数民族家庭的差异性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城市少数民族家庭和农村少数民族家庭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身处大山之中的东乡族,与外界交流较少,信息相对闭塞,思想观念落后,贫富差距也逐渐让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差别。农村的人们对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比较单薄,不少家庭也还停留在传统的家庭教育层面。通过我们的访谈,城市回族受访者A:“我们都很支持孩子们读书,只要愿意读书,我们都会供应,但有一些东乡族的亲戚,尤其是山里边的,读书还是很不容易的,不让女娃上太多学,早早就在家里做农活了。”东乡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以来,农村地区孩童入学率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女童失学辍学的情况,一些传统的穆斯林家庭仍然是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但城市大部分家庭的父母都接受过高等文化教育,思想较为开放,很多临夏市回族的孩子接受现代学校教育,走出了临夏地区,接受更加高等的文化教育,为社会做贡献,可见临夏地区农村城市少数民族家庭的差距还是较大的。小学老师受访者B:“现在家里不让读书的肯定有农村会多一些,一些传统的穆斯林家庭,男孩有的是要送到清真寺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女孩就在家做一些家务。临夏市的一般都会上学,城市农村还是很大不一样。”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入学率较低
尽管临夏州已经实行了十二年义务教育,但对比数据,我们发现:高中入学率相对初中而言低了百分之十左右,我们对其原因进行了追问。临夏州教育局工作人员G解释道:“虽然实行了十二年义务教育,但在政策上并没有强制上高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去读中职学习技术去了,这也分流了一部分。”农村回族家长B向我们谈到了他们的现实状况:“他们初中成绩就不太好,考高中花费的时间长,很难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还没有一门手艺,不是很划算;还有就是他们有的分数太低了,市里的学校好,门槛也高,想读也考不上。”
(四)州内不同学校教育质量差距较大
根据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临夏州内不同的学校教育质量差距大,生源质量差距也很大。少数民族学生:“我现在的中学也一般,分数达不到,只能去差一点的学校,学校整体实力都不如好学校,也想好好学,有时候没有很好的学习环境。”教育局:“差距肯定是有,近些年也在逐渐缩小这种差距,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能排名。大家选择家附近的学校进行读书。我们尽可能逐渐均衡,使各个学校的差距缩小,以达到国家验收的标准。”政府意识到各个学校的办学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近些年也在逐步改善,争取做到每个孩子都有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五)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统计显示,全州16周岁以下儿童少年146357人,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1%,其中父母在外打工一方外出无监护能力的“留守儿童”4489人,占全州适龄少年儿童的1.8%,其中中学生1122人,小学生3367人。
从临夏州留守儿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缺乏亲情和心理关怀;缺乏科学有效地家庭教育;缺乏对留守儿童的针对性管理;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注;缺乏对留守儿童关爱的资金和投入。据农村小学教师D的观察,政府和学校在生活上、心理上都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怀,“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比较多,有的由爷爷奶奶抚养,有的在学校寄宿生活,寄宿生都配有生活老师帮助照看他们的生活,学校还提供营养早餐和寄宿生生活补贴。”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减小贫富差距,全面落实扶贫政策和资助政策,保证全民教育
数据显示,个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与其收入呈正相关,与高收入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普遍无法或者不愿让自己的子女接受较高教育[2]。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贫富差距过大是临夏回族自治州首要亟须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推进落实,贫困地区的经济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同时临夏市政府应立足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基础、职业教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育扶贫项目建设,将工作任务明确细化,教育扶贫,教育质量两头抓,真正做到齐头并进。
(二)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的教育问题相对突出,尤其是身处大山之中的村级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所以相关教育部门要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管理和督導,督促农村学校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充分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丰富增加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促进学习与就业的紧密结合是,确保初中生完成义务教育。有一些中小学还存在教师数量不足,一位教师上多门课程的现象。所以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待遇、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待遇,让农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吸引年轻教师。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培训,确保劝返学生能留在学校接受文化知识。
(三)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避免因学习困难厌学辍学
调研中发现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并不是不想读书,而是实在基础薄弱,跟不上步伐,所以会出现厌学辍学的情况。对此,各地各校要把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作为控辍保学的重点任务,建立健全学习帮扶制度,着力消除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的现象[3]。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状况、学习能力等做到独特的关注,切实加大学生帮扶力度,成立学习兴趣小组,不能唯成绩论,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多元化、多方面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行为、学校管理和行政管理中对贫困学生的刻板印象和隐性歧视,从教学、分班、选课、教材和考试等方面重建规则体系[4]。
(四)突出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因地制宜目标精准化,保证学生全面入学率
政府教育部门在教育扶贫等工作推进过程中,要立足于實际,充分突出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不能千篇一律,为完成任务而去做。政府人员要下基层,挖掘失学辍学的背后原因,对特殊家庭要有特殊的帮扶体系。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情况,各个村庄也有不同的经济问题,所以,政府在推行工作时要因地制宜目标精准化,集中注意力去解决重要问题。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家庭,要重点帮扶,关键问题及时分析解决。例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某一个村落留守儿童特别多,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村里。再如一些宗教村落,他们信仰虔诚,思想观念落后,男尊女卑较为严重,甚至一些会有家庭暴力等问题。有的家庭孩子较多,其中一两个才有读书的机会等等。所以政府教育部门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帮扶体系,做到对对症帮扶,充分保证学生全面入学率。
五、结语
通过对西北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临夏州的实地走访调研,可以发现:其少数民族教育在近年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扶贫举措取得一定的成效。当然,少数民族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现实状况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有学者指出:“教育扶贫政策必须关注贫困群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从关系的角度审视贫困的再生产过程。”[5]此次调研使国家及社会大众基本了解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现状,能够看到几十年来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不足,并为后期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本土化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殷蕾.转化学习理论视角下教师培训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
〔2〕邹薇,郑浩.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不读书:风险、人力 资本代际传递和贫困陷阱[J].经济学动态,2014,(06).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09-20.
〔4〕袁振国.隐性教育公平透视[N].光明日报,2016-05-03.
〔5〕孟照海.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J].教育研究,2016,(11).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