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辽宁地区酒文化
2019-03-22郭苗苗
郭苗苗
摘 要:清代辽宁地区酿酒业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最发达的手工业之一。其中,为辽宁各地普遍喜用,产量最大,饮用面最广当属烧酒。当时辽宁地区烧酒制麴酿造技术已发展成熟。粗犷豪放的辽宁人,喜饮烈酒,嗜酒成风。酒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相应的习俗与礼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关键词:清代辽宁;烧酒酿造;酿酒业;酒俗
中图分类号:K203;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1-0030-03
酒的生产与农业发展紧密相连。清代辽宁地区农业生产获得极大发展,为酒的生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酿造原料。《奉天通志》载:“酒以高粱酿者性最烈,曰烧酒,亦曰白乾,能御寒,出产最富。奉省地寒,故饮者多也。黄米亦可酿酒,曰黄酒,又曰元酒,味稍薄,农家亦自为之”。①辽宁气候多寒,纯度高,味道佳的高粱酒有助活血驱寒为当地人家所普遍喜用,且产量亦最大。伴随着清代辽宁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酒的酿造与经营日益高涨,整个社会嗜酒成风,无论是膘肥马壮,以游猎为生的山林民族,还是敦厚质朴,世代躬耕地农业民族无不好酒,故当地流传有“宁损十年寿,莫打烧酒瓶”之说。酒作为一种其他饮品所无法替代的功能,日益深入到辽宁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相应的习俗与礼仪,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酒文化。
一、清代辽宁地区烧酒的酿造
清代时期,辽宁地区以高粱酿造烈酒的风气已经非常盛行。酿酒作坊俗称烧锅,故所酿之酒名曰烧酒。烧酒制麴所用原料主要以小麦、大麦、小豆、豌豆等为主。因原料配合与所采用原料品种及气候条件有关,所以制麴原料的搭配有多种。其中,清代辽宁烧酒用麴最普通的搭配标准,即造麴十块,每块二斤十二两,需用大麦一斗,小豆二升,豌豆一升半。当豌豆昂贵或无多,则专用小豆三升,若大麦短缺,可兼用小麦和荞麦,其数量稍少。②制作酒麴时,先将大麦、小豆磨成粗末,磨碎程度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③以清水和之,置于麴模中,用足踏实,形成固定的砖形。此麴粉与水量之混合法,甚为微妙。水量的添加与麴料粗细,天气冷热,相对湿度等诸多因素有关,故每次拌麴料时,所加水量不是固数,但总体上,还是与麴料量成一定比例,不会相差太远。再将成型的麴子,放入置有架槅的麴房中,分三层堆积,每堆相距一寸,中间隔以秫稭,以防生衣粘连。堆积完毕,严闭门窗,使之室内湿气上蒸,助麴生衣。次日,麴上稍见白色菌丝后,上下层面倒转,务使温度和湿度一致,促麴菌普遍发育繁殖。第三次顺次翻覆,堆高由三层增至四层。至第二十余日,堆高由四层增为八层,这时麴菌充分发育完全,最后移入贮藏室,待制酒用之。制麴学问颇深,必要有心得兼以经验之能人专任其职。
制烧酒时,先将磨碎的高粱渣子运到甑房,散布在冷却场上,加入适量的温水,用木锹混合之,堆积成长邱形,覆草于其上。第二天早晨,分甑蒸煮之,煮后,再散布于冷却场上,洒以适当清水,冷却至适当的温度,加入一定比例的麴粉与其相掺和,收入窖中,用泥封闭,阻断空气,使之发酵。经八九日至十日,其中有液体渗出,称之曰醪,俗呼酒酿。将此醪再加入新高粱渣子分三甑蒸煮,煮毕,又散布于冷却场,再加入一定比例的麴粉掺和之,纳入二窖,封泥如前,经八九日至十日的发酵,从窖取出,再次加入新高粱渣子,分四甑蒸煮,此后如前,如此当酒醪达到一定的数量,经八九日至十日取出,分五甑蒸煮,丢掉一部分残滓,再加入大部分原料而再釀之。前后用时四十至五十日间,酿造方能完成。
除烧酒外,又有黄酒,也称元酒。其酿造法以水浸黍米,入釜煮熟,等黍见鲜黄色,移于木制的扁平箱中,等其冷却,加麴,纳入缸中。大缸可容一石许。入缸搅之,务使麴粉与黍米粥混合匀称,经七八日充分发酵,然后取出,用疏布袋滤之,即成酒,其法甚属简单。或味稍薄,辽宁人更多喜爱烧酒,所以黄酒在辽宁地区少有生产,故农家往往自造以供客及年节自用。
二、清代辽宁地区酿酒业的经营
清代前期辽宁地区烧酒的经营已初具规模。盛京中最大的“老龙口”烧锅,始建于康熙年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帝四子胤祯代父回盛京祭祖时,“见盛京城内,酒肆几千家,平素但以演饮酒为事情”。④可见,当时盛京地区酒业经营相当繁荣,人们饮酒已成常事。雍正四年(1726年),皇帝亦曾在上谕中提到盛京地区的烧锅情况。“今闻盛京地方,仍开烧锅。盛京口外蒙古交界之处,内地人等,出口烧锅者甚多”。⑤可见,这时盛京地区的烧锅数量不断增加,且分布地相应扩大。
乾隆年间,随着农业的较大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酒禁政策的解除,加之生产酒不纳税,辽宁地区的酿酒业达到兴盛时期。朝阳地区也因晋商的到来使得酿酒业得到迅速发展。《朝阳县志》载:“晋人悉知蒙人无贵贱皆嗜酒,边塞所产高粱、小麦价廉且多,俗传先有三泰号晋人烧锅,后有喇叭庙”。奉天地区的烧锅数量较前大增。当地政府为保持其酿酒业的优势地位,采取地方保护政策,禁止外商染指,规定:“外省客商挟资来沈,特开烧锅之处,概行禁止”。因此,盛京地区酿酒业的经营多为本地旗民,他们开设杂铺,附带造卖,其粮食亦由己地所出。据统计,嘉庆五年(1800年),盛京地区共有烧锅四百余座。道光年间,官府加强对酿酒业的限制,課以重税,烧酒须由政府颁发的龙票,即经朝廷批准方可酿造,阻碍了盛京地区酿酒业的发展。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盛京地区的烧锅已由嘉庆年间四百余座减至一百五十余座,少了近三分之二的数量。据《辽宁近代经济史》载:“奉天一带有16家较大的烧锅,其产量1905年为801.2万市斤,1906年为789.6万市斤,1907年为1045.1万市斤,1908年为812.8万市斤,1909年为789.6万市斤,1910年为483.1万市斤”。⑥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也是造成盛京地区酿酒业衰落的关键。即便如此,奉天省还是东北烧酒的主要产区,它不仅供应本地需求,还供应吉、黑两省,后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行销于国内外,使烧酒成为辽宁地区的代名词之一。
三、清代辽宁地区酒文化
酒不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却历来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它具有其他饮品无法替代的功能。辽宁人嗜饮烈酒,视酒为最高享用品,常被用作礼仪用品及待客佳品,以增加气氛、表达情意。
在岁时节日中,一年之首,以春节为先。春节中最重要的事项便是用酒祀神祭祖。除夕午夜,辽宁地区各家皆移香案置室外庭院,用于迎接财神、喜神等神灵,家主就神位前焚香奠酒大礼跪拜。祀神祭祖活动连续五日,每餐必设馔焚香奠酒跪拜。此外,各家须备酒宴款待上门贺岁拜年的亲友,正所谓“拜年酒,家家有”。二月二,龙抬头。辽阳等地蒙古族人移几至庭院,焚香、摆供、奠酒,向空致祭,名曰“浇雁过酒”。三月三,上巳节。相传此日为西王母蟠桃会期,瞽醵饮三皇庙。三月里,清明节。各家携酒上坟扫墓,祭祀追忆先人。五月五,端午节。辽宁民间又称“屈子忌日”。人们例饮雄黄酒。七月十五,中元节。每至此节,辽宁家家到墓地祭奠祖先,礼仪大致于清明节同。辽北地区还烧果品酒食,以祭孤魂野鬼。八月十五,中秋节。乡村归宁妇女,必于八月十四日前返回婆家,阖家欢饮酒宴,共庆团圆。九月九,重阳节。人们常登高会饮。义县、海城等地在此日也有祭祀染布缸神,即“梅葛二圣”的习俗,照例有酒,以期行业兴旺。此外,二月初八的百花生日、三月十六的山神爷生日、六月六的虫王生日、六月二十三的马王生日、二十四的牛王生日、九月十七的财神爷生日等,辽宁各地皆用酒祭祀或行庙会大肆聚会宴饮。
在祭祀中,满汉族人皆重祭祀。汉人历来重宗法,尊先敬祖,故祭礼之隆,首祀先人,世家巨族,皆立宗祠,岁时致祭。祭祀时,主人入堂左门,诣香案前跪,执事二人,一奉香槃,一挹尊酌酒,诣主人左右跪,左进香,主人三上香,右进爵,主人酹酒于地,以爵奠于案。如遇元日、上元、端午、中元、中秋、十月朔,以及除夕等节日,均需或在家或墓地祭祀祖先。除先祖外,神灵是另一重要祭祀对象。所祭之神有天地、门神、观音、关公、财神、山神、马王、牛王、龙王等,并专建庙祠于特定日子里大祭之。如庙会期,人们熙熙攘攘,前往焚香奠酒。酒的作用不可低估,上可通神,下则联人,是人神间重要的纽带。满族的祭杆祀神由来已久。满人恭设堂子,立杆以祀天,又于寝宫正殿,设位以祀神。植杆于庭院西南隅,贯以锡盤,名曰索摩杆子。常祭祀春秋二次,祭祀前斋戒,届时夙兴,潔除西炕,先请关帝像悬之,前设几,陈酒三杯,焚香、献供、叩首,后祭祀神板及完立妈妈,礼悉如前。富家常于冬至日后举行历年一次的大祭。其他日子里,人们或祈平安或祈丰收,可自立神板乃祭之。祭前,用酒灌入牲耳,牲鸣振耳,示神歆享,谓之“领牲”,用之供品。祭祀时,主人跪神位前,摸索斟酒,高举过顶,子弟立后,接饮者三。这里的酒是尊贵圣洁的,表达着人们对祖先及诸神的恭敬之情。
在宴饮待客时,“无酒不成席”,人们待客必备酒,无酒即使再丰盛的菜肴也显冷清。辽宁人豪爽剽悍,爱饮烈酒。朋友相遇,大碗盛酒,两碗相碰,一饮而尽。宴饮宾客,主妇敬酒,跪于客前,不饮不起,不醉不休。重客豪饮之风在推杯换盏间演绎的淋漓尽致。满族宴请客人时,若客人年长于主人,主人需长跪敬酒,客饮完之,主人方可起身;反之,主人站着敬酒,客微屈膝而饮之。妇女敬酒时,客人象征性应付一下即可,酒不能沾唇,若沾唇,就得将酒饮尽。客人饮酒越多,主人越高兴。如此豪饮,辽宁人甚是喜欢,认为这样方可显阳刚之气,英雄之能。酒是最贴心的朋友,以酒传达着辽宁人热诚、友善之情。
在婚丧中,满族提亲,媒人到女家时须以酒为礼,先后三次方知女家的态度,故有“成不成,酒三瓶”之说。相亲时,男方备酒、钱币和首饰等礼至女家,女家设宴款宾。若女方同意,则将男方所赠礼品置祖宗案上,双方父亲跪于案前敬祀祖先。媒人斟酒两盅,其内各缀一枚铜钱,用红线相连,双方父亲各执一盅,饮少许,将杯中余酒互掺,对换饮尽,又谓“换盅”。过彩礼则意味婚事已成定局。男方择吉日将彩礼送到女方,酒是必有之物。是日,女家以猪、酒祭祀祖先,与男家会饮,并宴请宗族亲友。结婚日,酒更是助兴剂,又是饮酒的高潮,推动婚礼喜庆的氛围。男家大摆酒宴盛情款待双方亲友。拜堂结束,新人对坐,共饮交杯酒。总之,婚礼不可无酒,且饮酒名目颇多,定亲酒、嫁妆酒、下马杯、上马杯、出门盅、进门盅、谢媒酒、喝喜酒、敬神酒、交杯酒、回酒等等,每一环节都需酒,人们借酒表达自己难以言喻的激动之情。在丧俗中,汉人在吊祭死者时,要用酒以奠之。死者入土后,送葬者要用酒漱口、洗手,以示去邪。满族送葬后,凡参加之人都要喝“回灵酒”。人们用酒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痛惜之情,借酒以慰藉心灵。
此外,在生子、祝寿、乔迁、饯行接风、店铺开张、帮工助忙等时皆离不开酒。在长期的饮酒活动中,辽宁人逐渐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关的习惯与礼俗。至今,这仍影响着辽宁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
注 释:
①王树楠,等.奉天通志(卷九十九)[M].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2283.
②用大麦制麴时,必须添加豌豆。大麦粘性较差,制曲过程中水分容易蒸发,热量也不易保持,不适于微生物生长.粘性较大的豌豆恰好可以改善大麦的不足,以增加粘着力并增加营养.两者搭配使用时,还可以产生香兰素与香兰素酸,赋予烧酒以清香味和曲香味.小豆虽可以代替豌豆,但所制成的酒曲品质次于豌豆.
③太粗,少粘性不易成块,且加快曲菌繁殖,升温急速,使得曲菌未发育完全而曲中水分已经干涸,所制成的酒曲品质低劣;太细,粘性大,曲块紧密发硬,有碍曲菌深入,升温失常,杂菌乱生,所制成的酒曲品质亦差.
④(清)阿桂等.乾隆盛京通志(卷六)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辽宁[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121.
⑤清世宗实录(卷四二)雍正四年三月[M].北京:中华书局,1985.626.
⑥张福全.辽宁近代经济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108.
参考文献:
〔1〕孔经纬.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杨余练等.清代东北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3〕楊英杰.清代满族风俗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4〕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5〕佟冬.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6〕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1.
〔7〕韩雪峰主编.辽宁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8〕朱诚如.辽宁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9〕陈见薇.清代东北民间酒文化[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01).
〔10〕丁海斌,邓艳艳.谈清朝陪都盛京的工商业[J].东北史地,2008,(04).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