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特质
2019-03-22洪飞
洪飞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中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面临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冲突、整合乃至融合的过程,是立足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而不断展开的理论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思想;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色;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文化冲突与整合;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1-0076-0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理论指导和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后者是实践上升到理论并概括升华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结为一体,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1]近百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引进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结合、整合、创新的理论特质。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核心思想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之时,就初步产生了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朴素想法。”[2]“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3]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问题的认知更加清晰和深刻。在著名的“问题”与“主义”的辩论中,李大钊在给胡适的复信中强调:“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4]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只有对中国社会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正是因为有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艰辛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行者,成功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标志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曲折,开创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成功之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其标志性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5]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1938年,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回答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具有中国特性、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在领导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分析中国的社会现状,深入总结党的革命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義理论、路线和政策,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应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站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从中国的民族特点出发,科学缜密地分析当时中国的现状和特点,创造出一套既是中国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系统发展,为我们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在和平时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和解决中国建设时期的发展问题,成为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长期思考的问题之一。早在1982年,邓小平就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走自己的路”,就是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管用”的科学理论,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落脚点和归宿。
进入新时期,中国向何处走,中国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时代课题。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使中华民族“富起来”,以解决温饱和建成小康社会为阶段性目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径做出系统阐述,形成了引领未来的改革方略,为我国改革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更完备的制度体系、思想资源、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二、中西文化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鲜明特色
“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世界。”[8]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运用中国已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多角度的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以及在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基础产生的碰撞、融合直至最后的有机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色。
(一)文化冲突与整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过程
在文化问题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冲入融合是人类文化交往的一个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样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相互交流、碰撞和整合的过程。“外来文化在传入异国文明时,必然面临着不同的文化环境、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语言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9]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等级特权为基石的文化形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具有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10]但是,这种文化形态却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的头脑之中,具有恒久性。但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根本的文化精神并没有改变,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民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立足于西方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形态,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其所对应文化形态的是生产的社会化。以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为生产方式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推崇的是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与产生于生产社会化文化形态土壤中的马克思主义天然地存在矛盾和冲突。
如前文所述,文化整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总的应有之义。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作为主流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整合中国已有的传统文化,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样才能更好地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作用。指导当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的主流,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文化格局,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的整合过程。”[11]
(二)本土式话语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色
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层面,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的内涵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呈现并最终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渊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是对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升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观”,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论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吸引力、营养性,并身体力行地加以运用。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文化要素与精神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本土特色,这种文化特色是超越了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成了独有的中国话语特色。
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1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就是通过整合人类文明资源,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进而更好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本质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國化的过程就是在解决中国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的过程,每一次时代性变革都带来了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性创新。“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新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15]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研究的启示[J].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1):14.
〔2〕王朝庆.“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互动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04):146.
〔3〕倪愫襄.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04):16.
〔4〕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1.
〔5〕周和风.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的基本经验[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05):12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5.
〔7〕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01):1.
〔8〕陈辉吾.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01):10.
〔9〕张明.重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理论与改,2016,(03):17.
〔10〕孙百亮.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J].天府新论,2009,(01):115.
〔11〕宋一.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中南论丛,2008,(02):34.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5.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15〕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