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禧垂帘听政举措及其对清朝政局的影响

2019-03-22马菲菲曹巧

关键词:慈禧影响

马菲菲 曹巧

摘 要:慈禧太后初当政之时(1861年-1873年),她采取了一系列政治举措,整饬吏治、破格启用汉人、推行洋务运动等等。这一些措施对挽救清朝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慈禧缺乏政治远见,对权利的极强控制欲,进一步削弱了风雨飘摇中的清朝统治。

关键词:慈禧;垂帘听政;政治举措;影响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1-0052-03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垂帘听政三次,1861年至1873年这长达12年的时间是她的第一次垂帘,正逢清朝内忧外患。因此,为挽救清朝统治和自身利益,慈禧采取一系列措施,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

一、慈禧初当政时期(1861年-1873年)的晚清局势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攻破天津,咸丰帝携妻带子逃亡到承德,不久便暴病身亡。1861年8月慈禧与奕 叔嫂合谋发动政变执掌朝政。但在慈禧执政之前,清朝政局早已危机四伏。乾隆末年,吏治腐败,河南、陕西等地兴起了白莲教,于1796年爆发起义,给清朝统治带来沉重打击。嘉庆道光年间,官僚骄奢淫逸,贪赃枉法,民不聊生,土地集中,国库空虚。此时期,清朝一片混乱,不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北方的回民苗民起义,还有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此时的晚清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因此垂帘听政后的慈禧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稳定政局,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二、慈禧垂帘听政(1861年—1873年)举措

面对这风雨飘摇的局势,慈禧要采取怎样的举措才能保住这摇摇欲坠的晚清统治呢?

(一)整饬吏治

在帝国主义侵略、农民起义盛行之时,朝中尽是只知弄权纳贿、不思为国分忧的“能臣”。于是慈禧垂帘听政(1861年—1873年)后,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整顿吏治的举措。

1.惩治贪官污吏

为纠正晚清弄权纳贿、贪赃枉法的不法风气,慈禧首先惩治贪污腐败,不尽职的官吏——兵部侍郎庆英。庆英曾在兵部动用公款被处分,想通过恭亲王在两宫太后面前求情,慈禧知道后十分恼怒,于是将其革职。这件事让慈禧认识到,对于贪污受贿等这些恶劣的风气,如果不严加管教和惩处,统治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朝廷上下吏治腐败,要达到惩治效果,必须从高官和封疆大吏入手,于是两江总督何桂清成了慈禧严惩的对象。何桂清在1860年5月太平天国袭击清军的江南大营时,弃城逃跑,当城内百姓跪请何桂清留下来共同抗敌,却遭其下令击杀,何桂清逃到了苏州。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借整顿吏治之机,派人将何桂清逮捕归案,并发布谕旨,将其处死,这是军兴以来第一次朝廷一品大员以失地弃城之罪伏诛,一度整肃了纲纪。

2.加强官吏考核

慈禧垂帘听政初,正逢朝廷三年一次官员考核。慈禧亲自操控,将懒散不称职的官员淘汰掉,利用官声、政绩取人,破格录用成绩突出者,并重用年轻力壮有进取心的人。如潘祖荫,当左宗棠被弹劾入狱之时,只有潘祖荫积极上疏为其辩白,慈禧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不久将他提升为光禄寺卿。慈禧加强对官吏的考核,有一定积极作用,不仅提高了清政府行政效率,还减轻了朝廷内官员老龄化。

(二)打破满汉分野,重用汉人

清朝后期,慈禧认识到汉人士大夫政治素质逐渐高于满人,政治、军事活动需要依靠汉人官僚,因此她非常重视官员任用和选拔中,对满族统治构成威胁的是长江流域的太平天国和黄河流域的捻军,只有拔掉这些“蛀牙”,清政府统治才能得到巩固与保障,然而环顾四周,尽是一些无能且妄自尊大的满族官员。相反,在前线抵御住农民起义军进攻的却是汉族官员的团练武装。于是慈禧做了一个举朝震惊的举动,将一大批汉族官员安排在重要岗位上,代替满族官员处理国家重要军务,比如将地方行政大权交到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官僚手中。慈禧的重用汉人不是随随便便的,需要较高的政治才干和素养。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由于咸丰帝听信心腹劝告,唯恐曾国藩这样的汉族官员功高盖主、拥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削掉了他的实权,慈禧垂帘听政后,清楚地知道,此时的最大威胁是太平天国,难道还怕用汉人?于是慈禧重用曾国藩,“勋德名位,冠绝百僚”[1]。

慈禧重用汉族官员,不仅使曾国藩为首的汉人武装消灭了太平军以及捻军,且将处在生死边缘的大清朝拉了回来。从此,慈禧的决策在诸大臣的心里也有了一定的分量,那些之前不相信她、质疑她的满族大臣也开始对这个封建社会的女人另眼相看。

(三)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利平衡

慈禧对可能威胁到她的亲贵朝臣,慈禧采取措施、操弄他们之间的权力平衡,实现绝对权威。

1.壓制恭亲王

太平军、捻军等反叛势力的剿灭使慈禧异常兴奋,大奖功臣。但是此时出现了一个她万万没想到的问题,恭亲王奕 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盖过慈禧。意欲独掌大权的慈禧怎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发生,且奕 在用人行政方面独断而行,使慈禧觉得权力受到威胁。更让她担忧的是,汉族官员及洋人都与奕 交往密切,如果他仿效肃顺与自己作对,肯定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于是,慈禧决定寻找机会打击恭亲王,她要让朝野上下都知道她才是这个国家的最高主宰者。

蔡寿祺,1839年进士,曾在翰林院当编修,但多年未被提拔重用,冒险上奏弹劾奕 ,并罗列了他揽权、纳贿等罪状,慈禧看到奏折,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十分高兴,以此为契机,打压奕 。

慈禧先是召见奕 ,给他看了蔡寿祺的奏折,给其下马威,表面上命大学士周祖培和倭仁调查这个案子,暗地里以同治帝的名义拟了一份谕旨,恭亲王奕 目无两宫皇太后,揽权又妄自尊大,命令其“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2]。一时间朝野上下像被丢了一颗炸弹,顿时乱作一团,许多宗室亲贵和部院大臣都上奏为其抱不平,迫于压力,慈禧重新召见了奕 ,恭亲王百感交集,感恩戴德。慈禧知道,打击恭亲王的目的已经达到,虽让他继续在军机处任职,但免去了他议政王的头衔。

2.利用清流党挟制众臣

清流党是晚清一个以批判洋务运动为目标的政治派别,已经世匡时为己任。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61年—1873年)时期,“清流派是西太后用来打击异己,树立个人威信的工具”[3]。洋务运动兴起后,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汉族官员在清朝统治集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于慈禧来说,是巨大的威胁。恰好清流派和顽固派一样反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与外交政策,所以当清流派抨击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汉族官员时,慈禧暗中放任,将清流派作为打击洋务派汉族大员的武器,以此求得权利的平衡。不得不说慈禧机智地利用清流党,巧妙地抑制了重臣,维护了权威。

(四)推行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人意识到“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4]。亲身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后,慈禧明白如果不抵御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她的统治将会面临危机。慈禧清楚,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的途径,她的统治能够长久并且稳固。所以当洋务派发出学习西方的呼声时,慈禧基本上是持支持态度的。

1862年,洋务派打算向英国订购兵轮七艘,总费用约八十万两,对于入不敷出的清政府,八十万两是很大的开支,但当时的慈禧却认为只要清朝能够迅速赶上世界强国,付出一点钱又算得了什么。奕 奏请建设京师同文馆,学习西方语言,这遭到了大学士倭仁的强烈反对,为此慈禧对倭仁进行了斥责。事实证明,慈禧的决策是正确的,京师同文馆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870年,慈禧颁布谕旨,在洋务派建立新式陆海军的基础上,加强清军的军事实力,要求“各督抚其统筹全局,以副委任”[5]。可见当时慈禧对于洋务运动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不可否认正是由于她最初的积极支持,使清政府开始走上近代化之路。

(五)归政同治

同治皇帝继位时年仅六岁,这也成了慈禧垂帘听政的借口之一,她坚持垂帘听政,并不是出自她本意,承诺成年即归政,虽说慈禧权力欲很强,但是对于自己说出的话,她最终还是信守了这个诺言。在1873年正月,已经“学业有成”并且年满十八岁的同治帝举行了成人礼——完成大婚,慈禧依照当初所说,撤帘归政,自此,同治帝终于摆脱了慈禧的束缚,开始亲政,但是好景不长,亲政不到两年就病逝了,这对于慈禧的巨大打击是无以言表的,本来就举目无亲的她现在唯一颐养天年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从此之后,她更加一心一意地把心思放在了绝对的皇权上,于是开始了之后的第二、三次垂帘。

三、慈禧垂帘听政(1861年—1873年)举措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慈禧太后从1861年的辛酉政变后,上台执政,到1873年归政同治,对晚清政局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她垂帘听政(1861年—1873年)时期所采取的种种政治举措,使得当时一度陷入崩溃边缘的大清朝得以延续,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清朝的近代化道路。

执掌朝政后(1861年—1873年),慈禧太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吏治,混乱不堪、腐败现象丛生的清朝内部得到整治,从而使清政府可以腾出手抵御外敌。之后在用人政策上,打破重满抑汉原则,重用有勇有谋的汉人官员,使政局得以稳定。同时,她也是一个绝对的权威主义者,善于利用朝臣之间的种种关系相互牵制,从而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后来,慈禧又推行洋务运动,在她最初的积极支持下,洋务派创建了一批军用工业、民用工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翻译人才,打下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基础。

但是,由于慈禧政治眼光短浅,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长于权谋而短于治国,当洋务运动在制度上威胁到她的封建统治时,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支持变为反对,使中国近代化之路步履蹒跚。由于缺乏政治远见,慈禧在面对很多新事物方面愚昧、无知,迷信风水,认为修建铁路会破坏龙脉;图享乐,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惜花费大量资金修建颐和园,使得洋务运动缺乏足够的资金。对外关系上,慈禧在仇外与媚外间摇摆不定,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事顺利之际,慈禧怕引起麻烦,一面让左宗棠停止进军,一面派代表谈判,出卖大片领土;中法战争中,她又重施故技,导致中国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当洋务运动失败后又转而仇外,与列强开战,失败后转而媚外,割地赔款,使中国成为当时最大的负债国,财政赤字巨大。

四、结语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61年—1873年)時期,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她应该是成功的。在一个封建时代,尤其是在一个男人统治的时代,她不仅夺得了本不属于她的最高权力,并采取一系列政治举措,使当时陷入崩溃边缘的大清朝得以延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道路。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她也是失败的,面临中国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慈禧把自身利益凌驾于国家、民族的利益之上,没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缺乏改革的决心,让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之中,造成了巨大遗憾。

参考文献:

〔1〕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李文忠公朋僚凾稿(卷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3.

〔2〕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380.

〔3〕关威.清流派与同光政争[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0,(03):144.

〔4〕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2.

〔5〕赵尔巽.清史稿(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6.2619.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慈禧影响
慈禧喜欢野大夫
第二十三回 东阿镇盛产东阿胶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慈禧:真的是个“好吃家”
20世纪初慈禧肖像的对外宣传及跨文化传播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