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出版人才转型成长之路

2019-03-22聂震宁

出版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聂震宁

编者按:2018年11月5日,时值邹韬奋先生诞辰123周年纪念日,韬奋基金会在西安主办了以“改革开放40年:出版人才之路”为主题的第七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论坛分“改革开放40年:出版人才之路”主论坛和“改革开放40年:出版机构人才培养”“改革开放40年:出版人才专业教育”两个平行论坛。很多业界和学界的专家、学者与会,就“改革开放40年:出版人才之路”这一主题进行交流研讨。本刊特刊发四位专家学者的一组文章,以期使读者对“改革开放40年:出版人才之路”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多方位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在韬奋精神的感召下,做好教育,做好出版,做好人才培养。

[摘 要] 改革开放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党中央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着出版业实现飞跃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出版人才也走出了一条转型成长之路。本文梳理了我国出版人才经历的转型成长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版业形成了一支包括地方出版人、高校出版人和专业出版人在内的新时期人才队伍;之后,这批出版人一直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同行,转型成长为经营型出版人、出版企业家、出版集团高管、数字化出版人、融媒体出版人和国际化出版人,从而大大增强了我国出版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优化了出版人才队伍的结构。可以相信,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出版人一定还会有新作为、新气象。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出版人才 转型成长

[中图分类号] G2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9) 01-0005-06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国家的改革开放大局对于出版业的改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40年里,随着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历程,我国出版人才也经历了转型成长的过程。回顾我国出版人才经历的转型成长过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意义的认识,加深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重大成果的认识,加深对我国出版人才成长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

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1]。全会决议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提出要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办法。自此,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的历史进程。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1979年12月,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下称“长沙会议”)。会议全面清理“左”的思想路线对出版工作的干扰和破坏,调整了地方出版社的经营方针,确立了地方出版社“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出版方针。而在此之前,地方出版社的任务主要是立足本地,为本地服务。长沙会议确立了地方出版社改革发展的新方针,极大调动了地方出版社的积极性,解放了全国出版业的生产力。据查相关资料,1978年时我国图书出版社只有105家,现在有了585家(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电子音像和数字出版机构);1978年时年出版图书仅14987种,总印数37亿册,现在年出版图书近50万种,总印数92.4亿册;1978年时实体书店发行网点仅8600多个,现在为22.5万个(以上均为2017年数据),40年时间里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我们可以从我国出版界个人成就最高奖——韬奋出版奖获奖者情况看到出版业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在地方出版方面,1987年颁发的第一届十位获奖者中只有一位获奖者是地方出版人,即上海美术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范志民,是一位著名画家兼编辑家。1990年第二届有十二位出版人获奖,只有两位是地方出版社的,一位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很有名气的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就是他在出版业的代表作;另一位是吴莹,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请注意,前两届三位获奖的地方出版人都来自上海,而事实上上海是我国现代出版业的主要策源地,还不足以说明地方出版业发展的状况。第三届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第三届只有七位出版人获奖,其中竟然有三位来自地方,一位是《走向世界丛书》的主编钟叔河;另一位是青岛出版社《西氏内科学》的主要编辑徐诚;第三位是四川民族出版社的藏族出版人何承纪。此后获奖的地方出版人越来越多,到了最近的第十二届,可以说近半数是地方出版人,其中有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陈海燕,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海明、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周百义、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天明、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杜传贵、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陕西人民出版社社长惠西平、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高明星等。

在高校出版方面,1978年之前,全国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寥寥几所高校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是1979年才成立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则是1980年成立。长沙会议之后,在改革开放最初20多年的时间里,相继成立了一百多所高校出版社,成为我国出版行业极具实力、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起的是,一批新型高校出版人脱颖而出。进入新世纪,从第九届韬奋出版奖起(2006年),获奖名单上开始出现优秀高校出版人的名字,而且越来越多,如庄智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李朋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贾国祥(东北师范大學出版社社长)、吴培华(苏州大学出版社社长)、周蔚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贺圣遂(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杨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董事长)、蔡剑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贺耀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和韩建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等。许多优秀的高校出版人,既卓具经营才干,还具有良好的专业学科背景,堪称出版行业中文化气息最为浓厚的一个群体。

毫无疑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地方出版和高校出版得到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中央及各部门出版社也实现了改革创新发展,形成了我国出版业中央及各部门出版社、地方出版社和高校出版社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在这个大好局面中,实现了当代优秀出版人群体的共同成长。

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深入的部署,这些部署对行业的发展和人才转型成长发挥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下称《决定》),是指导这一时期出版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今后的出版工作也仍将有着积极的影响。

《决定》确定了出版工作的性质和指导方针。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首先是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又是一项科学文化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计划性;又是出版工作者和著译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决定》规定,社会主义出版工作,首先要注意出版物影响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同时要注意出版物作为商品出售而产生的经济效果[2]。《决定》通过上述几项方针的提出,明确作出了关于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既反映了新时期对出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又为后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出版工作解决相关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奠定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在强调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和解决指导思想问题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解决出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建立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形式、多種购销形式、减少流通环节的图书发行体系,从此,我国出版发行业开始了“一主三多一少”图书发行体系的建设。《决定》提出要“加强出版队伍的建设,充实调整和培训提高编辑队伍是当务之急,要加强建设北京印刷学院,在以后条件具备时,可改为出版学院,要选择有条件的大学设立图书发行专业”,要求“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应建立图书发行和印刷技术的中等专业学校”,要求抓紧做好编辑职称和印刷发行等专业职称的制定和评定工作,建立考核和定期晋升制度。

在《决定》的指导下,我国许多大学开始创办编辑出版专业,先后有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黑龙江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现在全国已有130多所高校设置了本、专科层次的编辑出版相关专业,专业办学历时超过20年的有11所,有29个出版方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包括科学硕士、专业硕士,有7所高校设立了博士点,每年培养各种编辑出版人才5000多人。2011年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2013年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逐步形成出版专业高等教育体系。

从1986年起,国家人事部组织制订编辑职称条例,从北京、上海等地开始评定工作,至1980年代下半期在全国全面铺开,发行、印刷专业职称评审工作随之启动。从此,我国出版人有了自己的身份: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

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决定,指出:必须按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要求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要求按照企业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要注意为城市和乡镇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条件,给予法律保护,个体经济应该大力发展[3]。

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前,国家出版局于1984年6月在哈尔滨召开地方出版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出要使出版社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提出适当扩大出版社的自主经营权,出版社要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在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经过哈尔滨地方出版工作会议的部署,出版社开启了企业管理的历程。从此,新时期善于经营的出版人得到更多重视。韬奋出版奖从1987年第一届评选开始,就已经注意到要表彰具有经营能力和突出业绩的出版发行优秀人才,如第一届获奖者陈元直(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许仲(长春市新华书店经理)和姚佩文(四川什邡县新华书店经理),第二届获奖者黄腊荣(北京科技书店副经理)、许旭(烟台新华书店经理)和申非(农业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第三届获奖者何承纪(藏)(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和余德槐(四川省眉山县新华书店经理),第四届获奖者黎章民(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 马守良 ( 浙江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王为珍 (山东科技出版社社长)、王秀清 (大庆市新华书店经理)、鲍克怡(上海辞书出版社总经理)、沈世鸣(重庆出版社总编辑)、蔡盛林( 农业出版社社长)和徐柏容 (百花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都是一批懂出版、善经营的优秀出版人。自第五届(1997年)之后,获奖者多半是具有突出经营业绩的优秀出版发行人才。

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4]。《决定》中提出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精神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为贯彻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1994年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提出要改变出版业发展方式,要从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出版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又一批新型出版人得到成长。以第六届韬奋出版奖(1999年)为例,更多出版社经营管理的领军人才获得表彰,例如周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于国华(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单基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王亚民(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徐春莲(家庭杂志社社长)、李元君(接力出版社社长)、何学慧(云南教育出版社社长)等,都堪称当时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中业绩突出的出版领军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发行行业建立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形式、多种购销形式、减少流通环节的图书发行体系的紧迫性突显,在我国出版发行业“一主三多一少”图书发行体系建设中,出版社自办发行业务迅速启动[5]。一些出身于编辑的出版社发行部主任开始叱咤书业,例如人民出版社王德树、人民文学出版社刘国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黄国荣、科学出版社向安全、人民衛生出版社韩立华、商务印书馆于殿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刘晓东、作家出版社扈文建、浙江少儿出版社鲍丽珍、法律出版社茅院生等,就是这个时期出版社发行部主任的优秀代表。

面对“一主三多一少”图书发行体系的形成,省市区新华书店审时度势,调整经营结构,涌现了一批新型领军人才。这些新型领军人才的突出特点就是努力开展集约化经营,做强做大区域性中盘。其中浙江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周立伟、江苏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张佩清、深圳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陈锦涛、四川文轩发行集团总经理龚次敏、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哈九如、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涂华、青岛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袁淑芹等,就是此后一个时期带领省市区新华书店转型升级的优秀代表性人物。

随着出版行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加大,行业继续教育事业随之发展。1995年国家人事部颁布《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各级各行业相继出台《继续教育条例》,出版业继续教育工作逐渐步入轨道。2007年12月26日通过、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在图书、非新闻性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内承担内容加工整理、装帧和版式设计等工作的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以及在报纸、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此后,由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内容和继续教育学时陆续出台,对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6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开启了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不久,于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创新体制、转化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提出了要求。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下,我国经营性出版社实行转企改制,从实行了近20年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改制成为企业,努力着眼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随着经营性出版社转企改制的推进,行业内讨论多年并有所试行的劳动、人事、干部三项制度改革开始正式成为出版企业的企业管理制度,原先并不合规合法的分配制度开始名正言顺地落实到出版社社长的年薪制上。一批编辑出身的出版人和从行业外转岗而来的经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出版企业家。尽管在韬奋出版奖的获奖名单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有行业外转岗而来的经理人的名字,可是,在“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的名单里,转岗而来的经理人的名字接踵而至。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一批出版发行集团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上市融资。而今,一批出版发行集团领导已经转型成为上市公司的高管。

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十六大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做出了总结,并提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提出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6]。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要决定,其中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繁荣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全面要求。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八十条措施。要求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7]。

全会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提出,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加强版权保护。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从此,我国出版业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时代。

在新的时代,更多的优秀出版人物获得表彰。2015年第十二届韬奋出版奖又有20位获奖者,2017年颁布的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出了67位先进出版人物和优秀编辑。

在新的时代,一批数字出版影响力人物正在成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使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几年来,出版行业不断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媒体融合正快速从相加迈向相融。在2018年7月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的人教数字教材等10个产品获评年度优秀品牌,人民教育音像出版社的“人教易视听”App等12个作品获评创新项目,时代数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对图形图像剪纸艺术化处理的方法”等10项技术获评创新技术,内蒙古出版集团等6家单位获评优秀组织单位,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获评优秀展示单位,时代新媒体出版社社长阮怀伟、人民卫生出版社董事长郝阳等11人获评年度影响力人物。

在新的时代,一批民营书业影响力人物涌现。民营书业在40年的出版业改革发展中,做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2018年1月,第八届中国民营书业峰会由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主办,中国出版协会民营工委、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工委承办。峰会聚焦新时代、新出版、新内容,共评选出“2017年度民营书业影响力机构”9个、“2017年度民营书业畅销品牌”10个、“2017年度民营书业实力渠道商”(含电商渠道)8个、“2017年度民营书业潜力机构”8个、“2017年度民营书业影响力书店”7个、“2017年度童书影响力策划机构”6个、“2017年度书业新技术影响力企业”8个、“2017年度民营书业影响力人物”8名。

在新的时代,一批外向型出版人走向国际书业。第十六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推介活动,表彰年度典型人物7名,年度优秀版权经理人10名。人民卫生出版社率先在北美投资建立医学出版机构,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投资在美国购买一家北美最大童书出版机构,都获得了大量优质的国际版权和非常好的传播渠道。人民出版社和民营湖南天舟股份合作成立了人民天舟出版公司,在摩洛哥等阿拉伯地区及新西兰等国有了引人注目的发展。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很多出版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办分支机构,可以相信,我国出版业的国际化出版在新时代还会有更大发展,更多国际化出版人才得到快速成长。

结 语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出版人才走过了一条转型成长之路。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地方出版、大学出版以及专业出版等出版格局的开放,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时期出版人还只是出版人才的叠加、人才队伍的壮大,那么,由于新时期出版人一直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同行,许多出版人才方能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活动,转型到經营型出版、企业化出版、集团化出版、数字化出版、融媒体出版、国际化出版,从而转型成长为经营型出版人、出版企业家、出版集团高管、数字化出版人、融媒体出版人和国际化出版人,连同越来越壮大的传统内容编辑出版人群体(他们一直是出版业内容生产不可或缺的核心和基础),一起组成了一支具有很强综合实力的人才队伍,其阵容之强大,结构之优化,在40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改革开放40年,虽然我国出版人不断转型成长,人才队伍结构不断壮大、优化,然而,还有许多没有改变的。其中不变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正确方向和导向,不变的是坚持“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不变的是内容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永远居于我国出版事业的核心和基础地位,不变的是更多的出版人在坚持“出版+”。我们始终认为,要始终坚持出版人的主体意识,而不能将出版转变为“互联网+”。坚持出版+互联网、出版+数字、出版+各种载体业已成为全行业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共识。出版业不变的是出版人对优质内容的追求,不变的是竭诚为读者服务,不变的是始终要弘扬韬奋精神。可以相信,在新的时代,我们出版人只要坚持继承和弘扬韬奋精神,坚持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一定会有更大的新作为,做出更大的新贡献。

注 释

[1]厉以宁.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逻辑[J].智慧中国,2018(9):35-38

[2]周蔚华.中国出版体制改革40年:历程、主要任务和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8(8):5-14

[3]汪海波.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考察——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3):46-62

[4]张卓元.中国经济四十年市场化改革的回顾[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3-15

[5]方卿.论书业产销关系的进一步整合[J].出版发行研究,1999(5):37-39

[6]郝婷.现代文化市场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5:1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OL].[2018-10-20].https://www.fmprc.gov.cn/ce/cemx/chn/gdxw/t1100200.htm

(收稿日期:2018-12-13)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感同身受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给煤炭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
“数”说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