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改革同行:武汉大学出版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19-03-22徐丽芳赵雨婷

出版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出版业

徐丽芳 赵雨婷

[摘 要] 指出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期;从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培养和非学历教育入手,多层次、多角度地梳理武汉大学出版学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在专业设置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专业教学、教材建设与出版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并分析其与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关键词] 武汉大学 编辑出版学 出版发行学 出版业 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9) 01-0011-07

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随后几年中,我国出版发行事业发展迅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猛增。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武汉大学“图书发行管理学” 专业应运而生,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出版学专业建设的空白[1]。发展至今,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建设已经走过36年的历程,形成了涵盖本、硕、博学历学位教育和短期培训、博士后培养等多层次、多规格、多模式的较为完备的出版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1 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发展历程

任何一个专业的创建都必须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得到发展[2]。出版学专业也不例外。与社会对出版人才需求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约相一致,武汉大学出版学本科专业经历了“图书发行学专业—出版发行学/编辑学专业—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专业”等多次专业名稱的变更,出版学专业研究生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

1.1 本科专业发展沿革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时期,出版生产力得以迅速释放,出版业得到快速发展[3]。这一时期,很多编辑没有专业背景,出版营销人才也出现较大缺口,培养出版专业人才迫在眉睫[4]。1982年2月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出版工作时指出,要大力提高图书发行队伍的素质[5]。时任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汪轶千先生在与京津地区的高校接洽无果后,找到以开放兼容的办学理念著称的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双方一拍即合,武汉大学和新华书店总店开始密切合作。1983年,教育部以(83)教计字第044号文批复同意武汉大学设立 “图书发行学”本科专业。新专业设在当时的图书馆学系“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并于同年9月开始招生[6]。1987年,由原图书馆学系升格的图书情报学院将“图书发行学”专业更名为“出版发行学”,以反映培养目标扩展到为出版发行全行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状况[7]。同年1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大学在中文系下增设“编辑学专业”。次年,该专业面向全国招收第二学士学位学生。1993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编辑学”和“图书出版发行学”并列为二级学科专业,分属文学和历史学一级学科;同时指出,在保证专业基本要求的同时,高校可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设置或调整专业方向[8]。根据这一目录,武汉大学“出版发行学”专业改名为“出版发行管理学”专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出版发行学系”。1998年,教育部要求全国所有出版发行管理学、编辑学等出版学相关本科专业根据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统一更名为“编辑出版学”专业[9]。据此,武汉大学合并原编辑学专业和出版发行学专业,成立编辑出版学专业,并改系名为“出版科学系”。

进入21世纪,信息传播技术的深入发展开始颠覆用户的阅读习惯。出版社纷纷开始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老牌信息技术企业和初创科技公司纷纷涉足数字内容产业,掌握数字内容的生产制作、发行营销同时又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10]。根据这一社会需求的变化,2011年5月,武汉大学正式申报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次年2月14日,教育部签发文件予以批准。自此,武汉大学出版学本科教育分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两个专业分别招生,培养专业人才。

1.2 研究生专业发展历程

硕博士研究生是未来有能力解决综合性重大科技和社会问题的储备力量,也是学科和行业科研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包括出版发行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和出版发行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层次和种类。

武汉大学出版发行学研究生培养可追溯到1987年挂靠在图书馆学专业下以“文献与出版”为研究方向招收的第1位硕士研究生。1999年武汉大学院系调整,图书情报学院和新闻学院合并为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11],出版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培养又挂靠到新学院的传播学硕士点下。随着社会和行业发展对高水平、高层次出版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1998年武汉大学开始在图书馆学博士点下招收以“近现代出版业”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随后,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随后开始挂靠在其他一级学科下以出版学相关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这种“借鸡生蛋”的出版学硕士和博士生培养一直持续到2002年教育部特批武汉大学在“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一级学科目录下自主备案设立“出版发行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才得以改变。至此,武汉大学第一次正式以“出版发行学”专业方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结束了长期以来挂靠在其他专业办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填补了我国出版学专业教育没有独立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空白[12]。随着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进程加快、国际化竞争加剧,单一的学术型硕士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出版硕士专业学位[13]。2011年,武汉大学作为首批14家获准招收出版专业硕士点的高校之一,面向社会开始招收出版专业型硕士,以更好满足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出版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现在,武汉大学出版发行学专业硕博士生分别按编辑出版学基础理论、出版管理与营销、新媒体与数字出版、版权与版权产业、出版史与出版文化5大方向进行培养。相比于授权点设置初期分编辑、出版和发行学3大方向培养,现在硕博士生培养范围更广泛、研究方向更专深。

1.3 成人教育和非学历专业教育

20世纪中期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提出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思想。他认为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等背景使得各国劳动力必须通过再教育才能满足社会需要[14]。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主席令9届第7号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鼓励高等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15]。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最早的非学历教育可追溯至1984年随第2届图书发行管理学本科生一起招收的65名干部专修科学员。此后大约10年间,武汉大学共培养了349名干部专修科学员。

1989年8月,武汉大学图书发行学专业首次招收函授学员(12个省、直辖市书店职工)440名[16]。1993年2月,新华书店总店以(93)总研字11号向全国各省市新华书店发出《关于武汉大学图书发行学专业(成人大专脱产班)1993年招生的通知》。至此,成人大专脱产班代替过去的干部专修班。1993年,武汉大学与云南省新华书店合办函授大专班。2001年,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函授生(三年制专升本)。此后,武汉大学与用人单位先后建立了武汉大学湖北省新华书店函授站、武汉大学云南省新华书店函授站等多个函授教育辅导站(简称“函授站”),专业为编辑出版学,学制2.5年,旨在培养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同层次、同专业毕业生水平的函授本科生。但是近年来,随着出版发行行业高学历人才比例的提升以及武汉大学人才培养重心的转移,函授教育处于收缩状态。

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周期短、针对性强、见效快的非学历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帮助参加培训的出版从业人员更新理念、增长知识、补充最新技能,并最终提高工作能力。因此,培训班近年来开始成为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非学历教育和服务行业的重心[17]。2012年,武汉大学开始承担原新闻出版总署专项业务培训工作,开办“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研修班”并持续至今。2017年,武汉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承担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千人培训计划” 试点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此外,武汉大学还积极承接中央和地方出版管理部门和出版企业的人才培训任务。迄今为止,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化学工业出版社、广东新华传媒、原云南新闻出版广电局、广西新闻出版广电局分别举办了1—14届不等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与学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经过36年的建设,武汉大学已经形成了涵盖本科(含主辅修和双学位)、硕士、博士阶段学历学位教育和短训班、博士后培养的较为完善的多层次、多模式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到目前为止,信息管理学院培养的各级各类出版学毕业生已达8000余人,为我国出版发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 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是由多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其中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师资队伍为专业发展提供保障,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实施路径,教材建设、科研工作和教学活动相生相长,国际交流与合作则能进一步提升人才的眼界和格局。

2.1 专业设置与定位:面向行业最紧迫的人才需求

武汉大学出版学相关的本科专业名称经历了“图书发行学专业—出版发行学/编辑学专业—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等多次转变,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则始终以社会不同时期对出版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定位与调整(见表1)。

其中,图书发行学专业設立初期主要是为满足新华书店系统对图书发行人才的需求。当时新华书店在国内几乎唯一地肩负着通过图书发行工作宣传党的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艰巨任务;但当时职工文化水平偏低,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图书消费需要对发行工作的要求,加强图书发行战线的人才培养与教育迫在眉睫。因此,根据国家对出版发行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武汉大学和新华书店总店密切合作,于1983年开始建设我国的第一个图书发行学专业。至1993年,武汉大学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共培养2673人,占全国高校培养各类发行人才总数的50%以上[19]。全国新华书店的干部和职工大专以上人数由1987年的3.9%上升到1991年的9.12%,领导和业务骨干的文化层次明显提高[20]。在武汉大学带动下,1985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20多所高校陆续开设出版学相关专业[21]。

1980年代后,我国出版社数量增加,年出书品种和数量迅速增长,单一新华书店系统已无法满足图书发行的市场需要[22]。1986年,全国图书发行工作会议制定《关于推进图书多种购销形式的试行方案》[23],我国出版社自办发行起步。出版社纷纷开始成立发行部、营销部等,但这些部门往往缺乏专门的营销人才来策划经营图书。次年,武汉大学敏锐地将“图书发行学”更名为“出版发行学”,将人才培养目标扩展到“能在图书发行机构和出版部门从事图书进销等经营业务”的专门人才。应该说,武汉大学侧重出版发行、营销和策划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符合当时及以后我国出版行业对商业经营人才的需求。这是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21世纪,包括出版发行企业在内的内容生产制作和发行企业普遍经历着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武汉大学经教育部批准,于2012年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并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数字出版领域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复合型即科技与文化、理科和文科融合;高级专门人才,指毕业生服务于数字内容产业,并专精于其中一两个重要工作岗位[24]。2016年开始,武汉大学数字出版专业的首届毕业生走向数字媒体产品经理、产品销售、市场营销、媒体技术、版权运营、数据运营等岗位,获得数字内容企业和传统出版企业的广泛欢迎。

2.2 师资队伍建设:规模与结构并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出版学教学、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武汉大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设教师队伍。

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成立初期师资匮乏,为此一方面直接向发行行业“借用”授课教师,另一方面积极培养专门的师资队伍。1984年,新华书店总店委派北京市店、湖北省店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给图书发行学专业1983级学生讲授“出版概论”“图书进销学”课程[25]。这是武大出版学专业聘请的第一批兼职教师。同时,在专业负责人孙冰炎副教授的带领下,初期选留了3位图书馆学专业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图书发行学教研室任教。此后,教研室陆续选留图书情报学以及图书发行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留校,并在新华书店总店支持下到新华书店总店和湖北、湖南省店等进行1个月到半年不等的行业调研和岗位实践,有效提升了教师们对出版发行实践的了解。2006年以后,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开始有意识地选留和引进有技术背景人才,以应对出版行业和出版学教育的数字化转向。

现在,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已拥有一支规模适度、结构较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共有专职教师15名,分别来自图书馆学、情报学、管理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兼职教授和业界导师20多名,分别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等不同机构,实现产、学、研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这样一支规模适度、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3 课程体系与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

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如何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等问题。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出版学专业教学中的诸多课程构成的有机整体,并随培养目标变化而变化。

多年来,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始终坚持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兼顾学科体系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1980年代,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课程服务于培养目标,设置了出版学概论、发行学概论、编辑学概论、图书营销学、出版社经营管理、发行企业管理、书业经济学等课程。整体来看,这一时期出版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偏重于营销、管理等经营管理类课程,以满足出版学专业人才立即投入市场的迫切需要。同时也组织学生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新华书店进行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学到专业知识并服务于行业。

目前,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本科生分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两个方向进行培养。两个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也存在较大差异(表2所涉培养方案执行到2018年)。专业课程是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其中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在几乎涵盖出版工作各个环节的基础上,较强调对出版经营管理和历史文化的掌握;数字出版专业的课程则在要求了解出版一般知识的基础上,侧重计算机技术、数据分析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强化对课程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反思,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无缝连接。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实行教学实习、假期实习和专业实习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多年来,武汉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化学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华中数字出版基地、斗鱼TV网络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机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服务于学生社会实践。

2.4 教材建设与出版科研:夯实专业基础,引领学科发展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科研则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材建设、科研和教学相生相长,都能提升教学质量,并最终促进专业发展。

出版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1931年11月,中国文献學家杨家骆先生在所编《图书年鉴》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出版学”概念,并阐述了建立出版学科的设想[26]。但直到1980年代初期,出版学专业相关教材都极度匮乏。为了满足教学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武汉大学在调查和科研基础上编撰出版了《图书发行学概论》《图书营销学》《图书发行自动化》《图书发行会计学》《图书发行应用文写作》《图书学》《读者学》《图书发行企业管理》《世界书业导论》等10余种专业教材 [27]。在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教师历年所编著的教材中,《比较发行学》被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发行学专业统编教材,《图书发行教程》被列入教育部“八五”规划教材,《出版学基础》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辑出版学导论》《图书学》《出版法教程》《中国出版史》等被纳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些教材被许多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出版学专业各个层次的教学需要,为出版学专业发展和出版学学科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科研项目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产出则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专业发展。早在1991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陈光祚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随后与武汉大学出版社合作研制成功我国国内首部正式出版的电子图书《国共两党关系通史》 [28]。近年来,武汉大学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技术及标准规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自科基金项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局项目和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等100余项。

2006年5月,武汉大学开始承办湖北省编辑学会会刊《出版科学》。2008年,刊物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CSSCI)来源期刊;2011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前,该刊已成为全国出版学、编辑学和发行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为武汉大学乃至全国出版学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2.5 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宽师生视野

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高校的联系与交流是提高教育水平、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专业的重要环节。

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与国外的交流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5月武汉大学原图书情报学院副院长傅敬生应邀参加中国新华书店代表团访问日本。近年来,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国外交流、访问的频次愈来愈高;国外出版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也频频访问武大。如今,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已经和美国佩斯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德国纽伦堡-埃尔朗根大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英国斯特灵大学、荷兰莱顿大学、韩国惠泉大学等国际知名的出版学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除了师生互访外,合作研究活动也日益深入。

主办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对于构建跨地区、跨文化的多元学术对话,了解国际发展动向,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与国外大学、机构、企业的合作关系,提升专业、高校的学术地位和水平都有积极影响。为扩大武汉大学出版学科的学术影响,拓宽出版学专业师生视野, 2006年11月武汉大学联合佩斯大学主办首届“数字时代中美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 [29],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在学界和业界获得了良好口碑。

3 小 结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期,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为推动我国出版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武汉大学作为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凭借立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定位、规模与结构并重的师资队伍、理论与实践并举的课程体系、出色的教材建设和出版科研以及活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出版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促进了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所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出版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仍是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艰巨而长远的任务。

注 释

[1]吴平. 数字化环境下的编辑出版学教育[J]. 出版发行研究,2001(2):21-23

[2][16]黄凯卿.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的建立与发展[J]. 图书情报知识,1990(3):16-17,59

[3]方卿, 刘银娣. 我国出版高等教育30年[J]. 出版发行研究,2008(10):19-23

[4][24]徐丽芳,曾李,张力.我国数字出版人才需求与本科专业建设初探[J].中国编辑,2017(1):54-59

[5]傅敬生, 乔好勤. 图书发行学专业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 图书情报知识,1993(4):60-64,71

[6]吴永贵. 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30周年的回顾与反思[J]. 出版科学,2013, 21(5):6-10

[7]黄先蓉, 陶莉. 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趋势[J]. 出版科学,2004(6):19-23

[8]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文件的通知[EB/OL].[2018-12-09].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56483

[9]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EB/OL]. [2018-11-2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3882/201010/xxgk_109699.html

[10]出版人才需求向数字化转型(1)[EB/OL]. [2018-11-28].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07/30/content_359926.htm?div=-1

[11]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后新建武汉大学图书馆系。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图书情报学院。1999年武汉大学院系调整,图书情报学院和新闻学院合并为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原图书情报学院出版发行学系与原新闻学院广告系合并为广告与出版系。2001年图书情报学院分离出来,并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设出版科学系,沿用至今。

[12]罗紫初,方卿.出版探索:纪念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创建廿周年校友论文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9

[13]易群. 我国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8

[14]An Introduction to Lifelong Education[EB/OL].[2018-12-09].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118876.pdf

[1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2018-12-09].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412

[17][19][25]方卿,徐丽芳,黄先蓉. 30而立,武汉大学出版学教育30周年文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5-46

[18]表格信息依据武汉大学出版学教师黄先蓉《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二十年》一文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官网信息整理而成;图书发行管理学和出版发行学隶属原图书情报学院,编辑学隶属原新闻学院中文系,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隶属现信息管理学院。

[20]乔好勤,黄凯卿.1983—1993武汉大学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10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58-69

[21]黄先蓉. 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创新走向[J]. 出版发行研究, 2001(10):32-34

[22]于殿利.“出版社自办发行”:一个历史的过渡[J].中国出版,2001(1):149-150

[23]乔好勤,黄凯卿.1983—1993武汉大学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10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121-126

[26]张志强.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5-17

[27]乔好勤,黄凯卿.1983—1993武汉大学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10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77-81

[28]徐丽芳,刘锦宏,丛挺.数字出版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5

[29]张美娟. 数字时代的出版产业与出版教育:首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際学术研讨会综述[J]. 出版科学, 2007, 15(1):16-19

(收稿日期:2018-12-16)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出版业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Liberalism and Welfare Liberalism
品牌,出版业生存发展的根基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
隆重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189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