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之书》百年出版传播研究

2019-03-22许欢崔汭张影陈梦珂

出版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出版传播

许欢 崔汭 张影 陈梦珂

[摘 要] 1906年,由日本作家冈仓天心写的宣扬日本茶道文化及美学思想的《茶之书》在纽约出版,随即引起了强烈反响。一百多年来,这本书被各国翻译、出版、传播,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本文通过收集《茶之书》英文、日文、中文和韩文版本的出版情况,分析《茶之书》的写作背景、作者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和影响,总结了《茶之书》在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出版传播的过程,阐述了《茶之书》在英文、日文、中文和韩文文化中的出版与传播特点。《茶之书》在世界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深思,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国也需要类似的书籍来传播经典文化、促进经典阅读,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信心。

[关键词] 《茶之书》 出版 传播 茶道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9) 01-0113-08

茶起源于中国,中唐以前,中国茶文化在国泰民安的文化大背景下迅速发展[1],饮茶活动逐渐形成文化特征,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有《茶经》这样的茶学经典流传于世。此后茶文化东渡日本,到了15世纪,日本把饮茶尊崇为一种审美的宗教,即茶道[2]。茶道融合宗教以及绘画、书法、插花、陶器、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升华为日本文化的精粹之一。20世纪初,由日本人冈仓天心(おかくらてんしん)写的《茶之书》出版之后,不仅受到知识界人士的推崇,而且入选中學教科书,先后有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瑞典文等多种外文版本刊行[3],将日本茶道推广到全世界。

《茶之书》之于茶道和茶文化,就像一个窗口,透过本书的出版传播,既可以领略古老的茶文化内涵,也可以发现茶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向世界的传播。

1 《茶之书》创作背景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进行“文明开化”改革,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文化等。在欧风美雨的潮流中,文化和艺术开始以欧美为标准,源于欧洲的绘画、雕塑等作为“艺术”本身受到尊崇,日本传统文化遭遇了被废弃的危机。此时的日本盲目尊崇西方文化,激进地要求全面西洋化,对自身文化采取完全否定的政策[4],这种思想以福泽谕吉(ふくざわ ゆきち)的“脱亚论”为代表。而冈仓天心在其美国导师费诺罗萨(Fenollosa)的影响下,大胆地做起了反对者,奋力抗拒全面效仿西方的浪潮[5]。在冈仓天心眼中,西方文明一度粗陋野蛮到极点,几乎一无是处,而东方文明则精致典雅,几乎没有瑕疵[6]。冈仓天心等人以“保存国粹”为宗旨,主张推崇日本精神,以增强国民的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他们希望用儒家思想统合日益崩溃的社会道德[7]。因此他试图通过教育和书本的传播,让优雅的东方文明和东亚艺术为世人所了解,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

20世纪初,在日本,东西方文化所象征的“政治性”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日本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种深深的追怀。此时西方世界仍旧认为东方民族是愚昧的,他们蔑视甚至拒绝接受东方的所有产品,却唯独对“茶道”情有独钟[8]。冈仓天心指出:当欧美人不解或责难东方的道德、宗教的时候,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种褐色的饮料,午后的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普遍习俗[9]。在英国,茶被称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法国人把茶誉为“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10]。

冈仓天心精通茶道、热爱汉学,在旅居英美时得到了醉心东方艺术的波士顿上层人物加纳德夫人(Gardner)的支持,在加纳德夫人仿造日本皇家园林的“柳会”茶室中,冈仓天心为她和当地名流讲授茶道,并在此期间创作了《茶之书》。该书与他另外创作的《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合称为“英文三部曲”。每一部作品虽然都有其侧重点,但都贯穿着肯定与弘扬东洋艺术、文化和思想这一主线。《茶之书》试图澄清西方人对东方世界的误解,宣扬日本传统文化。虽然东方的同样观点(可能比冈仓天心更具有历史价值)被当作对其他文化的敌意,但是《茶之书》却唤起了美国人对日本思想模式的同情[11]。

冈仓天心与中国文化颇有渊源。他从少年时代起开始学习英语和汉学,在青年时代曾专门修习过茶道,拥有深厚的汉学修养,并对中国的儒、释、道思想有着较为深入的学习,尤其对禅宗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曾多次前往中国游历,对中国的茶文化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茶之书》追溯茶的起源演变过程时,详细介绍了陆羽的《茶经》,高度肯定了陆羽在茶的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他说陆羽是茶史上的首位信徒[12],表现了他试图从中国茶文化中探寻日本茶道起源的心境。

但是,冈仓天心的立论出发点仍在于亚洲文化的一体性,而这个统一体的文化精华体现于日本文化中[13]。他是一位真正具备东西方文化素养的现代日本知识分子,他提倡东方的精神观念应该深入西方,强调亚洲价值观应对世界进步做出贡献。这种“东方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和他对于茶道的推崇,使茶道自然而然地上升为东方艺术及其文化的高度象征。

2 《茶之书》在西方世界的出版传播

1906年,《茶之书》用英文写成,并在纽约达费尔德出版社(Duffield)出版,同年,美国纽约普特南森斯出版社(G. P. Putnams sons)也出版了该书。1919年英国伦敦弗里斯出版社(T. N. Foulis)出版了现在可查的英国的最早版本。《茶之书》在美国甫一出版便受到欢迎,一版再版,至1926年,达费尔德出版社已经出至第七版。笔者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都发现藏有《茶之书》的英文版,而世界上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上也有各种不同版本的英文版《茶之书》。表1显示,出版《茶之书》的出版社比较多,而且有的出版社不只出版一种版本,相隔几年便出版新的版本,可见《茶之书》受到出版社的喜爱。

笔者将所有的英文版本按照出版时间排序,并按每十年一个时段将《茶之书》出版到现在的112年分成12个年代,计算每个年代出版的版本数量,结果如图1。调查结果未能覆盖一些已经遗失或不再销售的版本,不能显示出版全貌,不过仍可以反映出,进入21世纪后英文版本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英文读者对《茶之书》需求的急速增长,对茶文化关注度的提高。

英文版本是该书所有语种中,版本种类最多的,并且不断有新的英文版本问世,证明《茶之书》在英语世界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在每一个年代都有读者。新版本频出的同时,老版本也在售卖,说明一些老的版本还具有生命力和收藏价值,能够获得现代人的喜爱。

英文版的传播范围,不仅限于英语国家,比如日本有5家出版社都出版英文版《茶之书》,可见日本不仅把《茶之书》当作一般的茶文化读物,也会当作宣传日本的作品。《茶之书》英文版因为其语言的国际性,广泛地传播于各个国家,时至今日,共有来自6个国家的32家不同的出版社出版过英文版《茶之书》,共66种,此后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成为西方了解茶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窗口。

3 《茶之书》在东方世界的出版传播

《茶之书》保存着中国古代茶书的特点,其中茶的历史、茶中包含的思想,皆引自中国的茶学和禅宗,对茶道的描写方式也有中国茶书的影子。《茶之书》将古老的东方茶文化完整继承。不过,《茶之书》在东方世界的出版传播却充满波折。

3.1 《茶之书》日文版的出版

日本是冈仓天心的祖国,日本茶道文化是《茶之书》内容和思想的重要来源。然而,日本人对《茶之书》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比较晚,直到1922年,为纪念日本美术院创立25周年,日本美术院出版了三卷本的《天心全集》,这只是一个节译本[14]。1929年《亡羊》杂志上第一次出现村冈博的译文,为便于研究,以平凡社版为代表的《冈仓天心全集》收录了村冈博译本,岩波书店在村冈博译本基础上补加了注释和修订后的新版单行本《茶之书》[15],这是《茶之书》的第一个日文单行本。

统计各年代日文《茶之书》(见表2)出版的版本数量后发现,日文的《茶之书》版本数量比英文版本少很多,只有46种,两者在数量上的差异,反映出《茶之书》在这两个地区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茶之书》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高于日语世界,大概是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第一,英文的覆盖范围和影响范围比日文大得多,《茶之书》的英文版不仅有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在出版和传播,非英语母语的国家也在传播;第二,英文出版社要多于日文出版社,欧美国家对出版社限制较少,使得出版社数量庞大,出版的书籍品种多、数量也多;第三,《茶之书》最初用英文写作,作者对英语世界的关注度更高,照顾英文读者的感受,因而在英语世界传播广泛,而日本只是引进了这本书,了解日本茶道的日本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并不大。总之,通过数据展现出《茶之书》在日本的传播与英美相比处于劣势。

表2的数据还显示出,最早翻译《茶之书》的译者村冈博的译本是比较经典的译本,有11个版本之多,早期出版发行的日文《茶之书》都是该译本,这一状况直到1969年F.直子的译本出版才改变,F.直子的译本有4个版本。《茶之书》前后共有17位日文译者或团体,其中有两个译本的译者在2人及以上,属于团体翻译。从年代上来看,近10年出现的新译者比较多,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之书》,并开始翻译和传播。

3.2 《茶之书》中文版的出版

中国虽然是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有很多茶学著作,但是没有通俗畅销、深入人心的解说茶文化的书籍,《茶之书》的出现为中国茶文化传播填补了空白。将《茶之书》译成中文是一个溯本追源的过程,正如藤田一美在《说茶》代序中所言:“就像回娘家的姑娘似的”[16]。书中继承自中国的茶道以及道家、禅宗的思想,会让中国读者在读这本书时有一种亲切感。

《茶之书》最早的中文译者是方纪生,方纪生曾受周作人委派任伪教育总署驻日本留学事务专员(1940年),并在此期间翻译了《茶之书》[17]。1944年方纪生完成了《茶之书》的翻译,并请周作人为其译本作序。方纪生译本最终未能出版,只有《〈茶之书〉序》收录于周作人的散文集《立春以前》。第一部出版的中文译本是1985年台湾的许淑真翻译、茶学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茶之书:茶道美學》。大陆的第一部译本是1996年张唤民翻译、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说茶》。张唤民是在旅日期间得到了《茶之书》,并将其翻译出来的。

笔者在网上书店和各个图书馆网站检索《茶之书》的相关版本,发现中文的版本有15种,译者12个(组)(见表3)。虽然对比日文译者数量来说较少,但是考虑到最早的中文译本1985年才出版,所以中文的译者数量也还是可观的。目前市场上至少有6个译本同时在销售,除早期的译本外,某些译本在不断地重印。译者频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茶之书》中文版目前没有一个可以让大多数人信服的经典译本,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恐怕一时无法改变。

《茶之书》虽然最初用英文书写,然而中文《茶之书》译本,几乎都是参考了日文版翻译。最早的两个《茶之书》译本,销量都不太好,许淑真译本只出版了一次,张唤民的译本在完成8年后才出版,到2003年才再版。在21世纪的前10年,共有5种《茶之书》中文译本出版。从2009年开始,《茶之书》中文译本才开始多起来。统计下来,前后共有11家中文出版社参与了《茶之书》的翻译出版,其中有2家综合性出版社、1家大学出版社、7家专业性出版社和1家杂志社。2家综合性出版社是近期加入到《茶之书》出版的,它意味着《茶之书》在中国从小众开始走向大众。《茶之书》英文初版本没有插图,中文版本多有插图,这些插图有中国古代名画,也有日本的浮世绘、建筑、景观等。

日本茶道从萌芽、成形到最后完全定型,走过将近一千年的时光,而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为西方主流社会所知,却是迟至上世纪初[18]。在日本茶道蒸蒸日上之时,作为茶和茶道发源地的中国,茶道却已然“离魂”,沦为一种实用的日常饮料[19],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茶之书》的真正引进,中国读者才有机会从中了解到日本茶道和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知识。然而,整体来说《茶之书》在中文世界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原因可能有三点:第一,《茶之书》引进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且本身主题比较小众,不具备热销书的潜质,引发的关注比较小;第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还不足以让大多数人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精神的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在功能性的需求满足之后才会出现这种需求。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2010—2018年间出版的《茶之书》版本数比之前所有年代出版的版本数加起来还要多,说明中国大众对茶的观念近年来发生了改变;第三,中国人对日本茶道的熟悉程度不高,中国人常讲“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大众眼中是生活中一个寻常的饮食,对《茶之书》中高冷的茶道美学产生有陌生感。

3.3 《茶之书》韩文版的出版

同中国一样,韩国最早翻译的《茶之书》是日文翻译过来的。1987年,《茶之书》第一部韩文译本收录在金明培著、会宝林社出版的《日本的茶道》一书中。直到2009年,《茶之书》才有了第一个单行版。总地来说,该书在韩国出版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在社会中也几乎没有影响力。

4 结论与展望

冈仓天心以茶为媒介,宣扬一种经由茶而生发的“美的宗教”,他从历史、宗教、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细节出发,鲜活地呈现出一个活着的茶的哲学。他的茶道论着眼于茶道所包含的以禅宗为实践形式、以道教思想为精神支柱的日本独特的宗教思想和以风雅隐逸为主线的美学意识[20]。《茶之书》用短小精悍的词句,向欧美世界讲述日本文化的“侘寂”(侘び)理念。茶道本质上是在崇拜“不完美的东西”,因为这是一种有趣的尝试,在这种称为生命的神秘事物中实现可能的事物[21]。冈仓天心希望通过这本《茶之书》向西方文化界宣扬一种关于茶的“生命观”与“艺术理念”,而这正是东方艺术中的“唯美信仰”。

《茶之书》成功地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东方的魅力,成为百年来用英文介绍亚洲生活和思想的最有洞察力的书之一,虽然书中关于中华文化的谬误为数不少[22],但仍是架起东西方文化桥梁的先驱。《茶之书》不仅在当时风靡欧美,还在此后100多年里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此后,日本将其奉为宣传本国文化的重要窗口,《茶之书》传播得越广,日本茶道和日本文化的影响力也越大。在日本本土,知识精英将该书奉为“日本论”经典,是日本人了解自己的所谓“教养读物”。

《茶之书》不是一本火爆一时的畅销书,但它却可以连续出版112年,足以表明每个时代对茶文化的理解渴望及对《茶之书》的阅读需求。通过查找和分析《茶之书》英文、日文、中文、韩文版的出版情况(见图3),我们发现《茶之书》的国际传播具有持久性、传播范围广和热度上涨的特点。图3中每个年代都有《茶之书》的新版本或旧版再次印刷的出现,说明其影响力从未消失,其内容从未过时。英文版、日文版和中文版《茶之书》的出版数量都在21世纪有了大幅度提升,对《茶之书》的新译和新版都在增加,韩文版在2009年之后出现了单行本,说明《茶之书》的热度一直在上涨。它说明《茶之书》所代表的古老东方文化并没有失去活力。相反,随着精神需求的增长而受到人们青睐,作为生活压力的缓冲和心灵的慰藉。人们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源自中国的茶学文化及禅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本传播百年之久的长销书,在近10年间的中文出版市场上积累了一定的热度,正如台湾大学教授蔡珠儿所解释的那样:“因为中文世界里,没有出现这样的一本书。”[23]的确,作为茶道发源地的中国,在茶道传承的近千年历史上也出版过成百上千种茶书,可是,中国的茶书多集中于茶叶种植、选择、制茶工艺等农学、工艺、技术领域,缺少讲述茶道文化、美学的书。中国从不缺少茶学、茶文化、茶道美学,以及禅宗、道家等意义深远的思想或宗教,却缺少将这些学问、思想集合在一起,统一论述和介绍茶学文化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再者,中国的茶书偏于学术理论,生涩难懂,不了解茶文化的大众自然提不起兴趣,往往被束之高阁,传播范围有限。而像《茶之书》这样的语言浅显、优美的书,让普通读者也能很容易理解茶道美学,自然能够被大多数普通读者阅读,增加了普及程度。因此,《茶之书》之于现代中国反而填补了茶文化普及领域的空白。最后,茶道在中国历史上一度辉煌鼎盛,但是后来逐渐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现代的中国很少有人具备丰富的茶道文化知识和美学素养,而邻邦日本从中国继承了茶道,却能够发扬光大,将其融入日本民众的生活中,产生一种“生活美学”,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复兴也是文化复兴的一部分。中国应当将淹没于历史中的茶文化重新继承起来,让追求朴素自然的茶文化与当今的慢生活、简单生活的文化融合,使之成为真正的茶学美学。中国需要一本像《茶之书》这样浅显易懂的茶学书籍,向中国大众以及其他国家的读者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中国还需要内心的觉醒,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信心,就像冈仓天心在《觉醒之书》中讲的那样:“对一个民族来说,就像对个人一样,自我内在的实现(而非外界知识的吸收)才能真正促成进步。”[24]

本篇论文想要做的,不仅在于厘清《茶之书》的传播历程,还在于发现东方文化在目前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界上的传播和影响。世界上的民族、国家众多,并不代表世界的主流文化是多元的、开放的,我们努力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不得不需要东方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播,在这一点上,《茶之书》起到了示范作用。我们呼唤中国乃至东方有更多的“茶之书”出现。

注    释

[1] 褚冬雪. 论陆羽《茶经》的美学思想与创作特征[J]. 福建茶叶, 2018(3):265-265

[2] [日]冈仓天心著;张唤民译.茶之书(第一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1

[3] 李长声. 东居闲话[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279

[4] 申健. 论日本明治初期的“文开化”:以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中心[J]. 史学月刊, 1988(6):82-89

[5] 王梦石. 他是冈仓天心的引路人,“逆潮流者”费诺罗萨笔下的《中日艺术源流》[EB/OL]. [2018-07-17]. http://www.sohu.com/a/159074832_256863

[6] 赵磊. 冈仓天心的“东洋理想”与“日本觉醒”[D]. 长春:吉林大学, 2009:23

[7] 曹萍. 论明治时代国粹派与国粹思潮[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1

[8][14] 蔡春华.《茶之书》:面向西方世界的言说[J].东方丛刊,2008(2):49-59

[9] 钱婉约.写给西方世界的两部日本文化名著[J].中国图书评论,2007(6):108

[10] 余敏,魏剑超,刘艳.浅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S1):75-77

[11] Bleiler E F. Introduction[M]// Okakura K. The book of Tea.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64: v-xviii

[12] [日]岡仓天心著;高伟译.茶之书[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 36

[13][15] [日]冈仓天心著;何菁译注. 人情的茶碗[J]. 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6(1):61-69

[16] [日]藤田一美著; 张唤民译.代序:致中国读者[M]// [日]冈仓天心.说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1-11

[17] 高占祥. 中国 文化大百科全书:综合卷(下)[M]. 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4:709

[18][19] 周朝晖.冈仓天心的《茶之书》[J].书屋,2016(9):50-54

[20] 高晓钢. 走向发信期的日本茶道[D]. 成都:四川大学, 2004:ii

[21] 冈仓觉三著;村冈博译. 茶の本[M]. 东京: 岩波书店, 1987: 21

[22] 邓太玲. 浅析冈仓天心《茶之书》的文化传播意义[J]. 青年文学家, 2016(33):194

[23] 蔡珠儿. 一碗人情,百年茶典 [M]// [日] 冈仓天心著;谷意译. 茶之书.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14

[24] [日] 冈仓天心著;黄英译. 觉醒之书[M]. 四川: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19

(收稿日期:2018-11-01)

猜你喜欢

出版传播
打造出版社拳头产品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