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2019-03-22胡玉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贝聿铭

胡玉然

摘 要:通过分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探究贝聿铭建筑设计所传达的思想,引申出对中国现当代公共建筑创新的思考。贝聿铭晚年在苏州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自建成后便因其“新”受到各界人士和国内外相关媒体的关注。贝聿铭从早年出国留学时,就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现代建筑之路。在建造苏博时他提到中国建筑“新枝”和“老根”的嫁接问题。贝聿铭所说的“根”与“插新枝”的方法,是我们当代中国建筑师一直摸索的传统与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当代建筑创新

一、贝聿铭的简介与设计手法

(一)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于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他的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祖父贝礼泰是一个秉承儒家思想的老人,如果说贝祖贻給了贝聿铭欧美的现代思想与绅士做派,那么,祖父给了他传统的儒家美德并培养了他高尚的人格。在贝家园林狮子林时,贝聿铭就对园林建筑和稀奇古怪的太湖石十分感兴趣。

1935年,贝聿铭从圣约翰中学毕业,选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建筑学专业,但由于贝聿铭对古典主义装饰手法和艺术学院派方法论感到失望,又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学。

对学生时代的贝聿铭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他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派,也是包豪斯建筑学院的创始人。早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期,贝聿铭就对格罗皮乌斯的理论与实践非常感兴趣,1945年贝聿铭正式成为哈佛大学研究生,师从格罗皮乌斯。在哈佛读书时马歇·布鲁尔和贝聿铭亦师亦友,布鲁尔运用混凝土的新形式,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可塑性,表现带有纹理的表面质感。而贝聿铭也是美国运用清水混凝土的先驱者,这不能说没有布鲁尔影响的存在,两人可能互相启发。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也受到密斯的影响,密斯是玻璃、钢铁建筑技术的大师,他完全契合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的口号,他的建筑思想轻易俘获贝聿铭这样的新生代设计师。贝聿铭的早期作品中的一些高层建筑,就有密斯的痕迹。

贝聿铭职业生涯早期在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的经历为贝聿铭的后期建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贝聿铭建筑的设计手法

作为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承袭了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手法,并将现代主义继续朝前开拓,使现代设计更符合时代需求与人们的精神需求。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逐渐受到人们厌弃时,继往开来,成为少数受欢迎的现代主义建筑师。

鲜明简练的几何性是贝聿铭建筑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建筑的发展史上几何性一直存在于建筑形体中,但是除了古埃及的吉萨金字塔是四棱锥的纯粹表现外, 建筑的几何体似乎处于“隐蔽”的状态,直到功能主义大师在新建筑运动中将建筑的几何性揭示出来。

贝聿铭在前辈大师的基础上,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几何性发挥到极致。贝聿铭在设计建筑时注意纯化建筑的型体,在众多建筑中不难辨别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半圆形等几何要素,这些几何体被设计师巧夺天工地进行“差”与“和”的组合,或是形成单一集合体的运动的建筑形象,或是形成功能复杂的复合几何体形象。在三角形要素的运用上,贝聿铭及其事务所颇有建树。在贝聿铭早期的建筑中,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宿舍是一组平面为45度等腰三角形的建筑形成的群体,麻省理工的化学工程馆平面是含有30度锐角的直角三角形,使他名声大噪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由一个38度顶角的等腰三角形和一个19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构成,该建筑成为全球三角形建筑构图的代表作之一,享誉全球的卢浮宫金字塔的典型的三棱锥,由四个面的三角形组合构成。贝聿铭的建筑鲜明的几何性都完整体现在他完成的每一个作品中。

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鲜活的时代感是贝聿铭建筑的又一特点。 他继承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的手法,并将后期发展得枯燥无味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创新,成为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二、苏州博物馆的创新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的晚期建筑作品,也是贝聿铭在故土中国设计的第五件作品。苏博的设计理念秉承“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其遵循的建筑原则,建筑屋顶的坡度也与周边建筑屋顶坡度相一致,粉墙黛瓦的庭院式建筑与周边古老的园林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 贝聿铭对中国古城区的重建和复兴之路的探索从他学生时代到职业生涯晚期从未间断。 早期的上海博物馆方案是贝聿铭哈佛大学的研究生毕业设计,贝聿铭认为中国的展品建筑环境与西方截然不同,这种理念在贝聿铭晚期作品苏州博物馆中得到实践。

(一)苏博建筑布局创新

苏州博物馆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从西至东依次有三条轴线,分别是西部展开的古文物展区与研究区、东部展开的当代艺术展区及现代服务设施区、中部南北向主轴线从过渡空间前庭至公共空间八角大厅到主庭院山水园,三条建筑轴线由一条贯通东西的横向廊道经中央大厅进行空间连接。苏博新馆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不同,贝聿铭没有在入口空间设计传统的“屏风”对内部空间进行遮挡,制造移步异景的空间感受,而是采用外向直接的空间安排方式,游客视线可以从前庭直接到达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全馆景观之眼假山石画。这种建筑布局是由于苏博新馆位于拙政园和老馆忠王府相邻的主城区,占地总面积较小,设计敞开的空间形式,首先是满足公共建筑空间的功能需求,以免参观游客过多时形成入口拥堵,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情况出现,其次能营造一种欢迎游客入内的视觉感受。贝聿铭在新馆建成后说了自己对于公共建筑入口设计的理解,与古代朱门紧闭相反,是营造一种敞开胸怀,欢迎参观的空间感受。

(二)建筑材料的创新

苏博新馆的建筑材料选用灰泥、石材、花岗石、钢和木纹金属格栅等与传统木质材料相比较新的现代材料。木质梁架结构是苏州传统建筑形式,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用钢结构,同时采用优质木材为其镶边包装,既保留了传统文化气息,又具有不易变形不易腐蚀的特点。苏州建筑屋顶的传统小青瓦,人称“黛瓦”,在苏州已沿用多年,但由于制瓦工艺的限制有易开裂等缺点。贝聿铭在新馆选用了一种菱形“瓦”,俗称“中国黑”,这是一种更为坚固的材料,与小青瓦的色泽一致,并且具有永不开裂的特点。菱形瓦的应用效果十分成功,对贝聿铭而言,使他向“为中国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 的理想迈进了一步。

(三)建筑设计手法的创新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建筑体量设计中加入了一个“体量化解方案”,整个博物馆屋顶设计是斜坡,但基本的立面设计是粉墙被“中国黑”“钩边”的直线型,这样可确保粉墙周边精致典雅的黑灰色镶边历经百年不褪色不变形。建筑屋面的“中国黑”菱形瓦将通过一种金属挂件与金属屋面有效而成规则地结合,这种干挂石材屋面做法当时在国内尚属首次。

苏博建筑主庭院是一所现代化的创意山水园:非自然形态的池塘;两条直线与多边形结合的动静分明的桥;立于水面的茶亭的双层斜顶与主建筑以及周边建筑角度相呼应;单植的具有优雅姿态的乔木与群植的翠竹隔水相望;主庭院最引人注目的是“片石假山”,以墙为纸,以石为绘,该作品灵感来自宋代画家米芾的山水画,将中国水墨画以三维的形式呈现,这在当时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创新。

在苏博新馆最受欢迎的设计是紫藤园,该园是贝聿铭将忠王府文征明亲植的具有500年历史的紫藤嫁接到苏博新馆的新枝上,这是将传统的生命力嫁接到新时代生命的一种新形式,新馆以新生命的形式将传统延续、发展。

三、受苏博影响的当代创新建筑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为国内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的建筑同行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它是对苏州传统建筑的现代演绎,是苏州现代建筑探索之路的新开端。继苏州博物馆之后,苏州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或在形式上与苏博新馆相仿,或在神似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创新。

苏州火车新站在经过一次复建和三次扩建后,于2013年全面投入使用。该建筑色彩总基调继承了苏博建筑粉墙黛瓦的特点,建筑支撑结构虽沿用钢管结构,却饰以木色,让整栋建筑呈现古色古香之风韵。这种将传统建筑结构形式以当代建筑形式呈现的方法来源于苏博新馆的启发,苏博新馆的大厅内部是由钢管交向支撑,穿插东西展区的廊道空间上方有横向的似竹帘的“木条”铺展开来,该“木条”是由包木边的金属条组合而成,用来调控内部光照。苏州新站的建筑造型也具有鲜明的几何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却又融入了苏州的建筑文脉。苏州新站下沉广场的入口处门洞深灰色镶边,让人不禁联想起苏博新馆建筑外部转角处的深灰色镶边。虽然新站在建造形式上与苏博新館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是它也具有较多的创新之处,如新站的大屋顶就是一大创新,是对传统大屋顶的一种现代形式的再现。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对传统建筑形式的现代诠释。该建筑群依地势而建,尊重原规划区的生态环境,是一种传统元素与现代材料的自然整合。在迷宫一样的校园,你不经意的一瞥,可能会看到《溪山行旅图》的镜头,建筑、园林绿化和自然环境都被设计师巧妙安排成不同的现实版中国画。王澍在自己的建筑中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独特理解进行创新性运用,为人们在建筑中运用传统元素打开新的视角。虽说王澍的建筑有其丰富的原创性,但是贝聿铭是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并分别在北京和苏州等地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现代化中国建筑,必定对国内建筑师产生较大的启发。苏博建筑中的“以墙为纸,以石为绘”是对宋代画家米芾山水画的创新性再现,是贝聿铭个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现代呈现。将山水画运用于建筑,在当时是较为新颖的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猜你喜欢

贝聿铭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的长寿经
BOOMTOWN BLUES
贝聿铭的灵感
优雅的环境造就优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