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复兴视野下的生土民居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9-03-22胡青宇杨祢尔李永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复兴乡村

胡青宇 杨祢尔 李永帅

摘 要:文章根据制约生土民居景观遗产复兴的矛盾性因素,把学界对生土民居景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单独关注,转移到乡村复兴的完整逻辑框架中,包括作为技术形态的营造手段研究、作为审美现象的文化创新研究与作为原生聚居的日常生活恢复研究,构建出立足于自身语境的发展新途径,为形成高度开放的生土民居景观发展系统提供一种新的复兴路。

关键词:乡村;生土民居景观;复兴;逻辑框架

当前,面向乡村复兴的生土民居景观发展概念已经日益得到认可,生土民居景观复兴的关键在于乡土因子的“生长力”是否能够得以启动,强调的是生土民居景观的传统性在当代过度城镇化背景下的重新阐扬和创新。虽然,现有研究已触及民居景观复兴的单一层面因素,如技术经验、文化图式和生态观念等,但研究大多停留在较高的指导层面上,对乡村生土民居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识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现有的理论、技术、方法研究均滞后于乡村生土民居快速转型中的新挑战,对民居景观复兴策略的系统深入研究甚少。旅游化、城市化、全球化作为当代乡村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民居景观发展已经陷入一种浅薄的艺术或技术形式转换之中。当然,仅以个别案例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及途径,又缺乏广泛意义上的适用性,因此,激发乡村内部动力和积极性的同时,通过生土民居景观的主体重塑建立乡村积极复兴的逻辑框架是实现当代本土设计体系的必由之路。

一、民居景观发展应指向乡村复兴

工业化与信息化虽然早已对生土民居景观造成了猛烈的冲击,但其并非直接指向抛弃和违背传统生命力的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做法。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保留具有乡俗文化的生土民居?如传承民居外在的形,延续民居内质的魂?一般条件下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规定性使其道路必然指向乡村复兴,而乡村复兴的要义也直接指向乡土文化的转型提升,正是传统与现代“和而不同”的合和之道的自觉践行,映射到民居景观层面,即在特定的聚居生活之中,构建出既来源于传统母体又与当代社会文化互动共融的建筑存在,基于此,我们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的生土民居景观为研究样本,以乡村复兴为背景,重新阐发传统与当代之间积极的逻辑关系,以期完成生土民居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地域重构。其价值导向一般分为技术层面的营造手段研究、审美层面的文化现象研究以及聚居层面的日常生活研究,同时,也直接指出我们所关注的目标形态:一是民居景观营建中的技术形态,二是作为审美意识对象物化的艺术形态,三是影响民居原生性特质的生活形态。

二、制约复兴的矛盾因素归纳

生土民居景观作为地域性的建筑遗产资源,集中体现了传统性的民族创造和文化表达,只不过,当今时代正以“标准化”的核心技术力量排斥并竭力消除所有“文化差异性”,生土民居景观不可避免地处于持续被破坏而加速崩坍的境遇中以致日渐遗产化。从根本上来看,当前生土民居景观的发展已经遭逢社会转型、技术更新、文化变迁的三大矛盾。一是生土民居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柢已经发生变化或者泯灭,新时期建设必须以顺应当代生活需求以及新的审美趣味。一方面乡村民居建设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是民居理论研究却才刚起步,生土民居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大多建设只侧重概念和方向性的原则把控,缺乏对于应用技术的措施,乡村生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少之又少。二是生土民居本体的更新首先要避免完全引进的新技术革新与改造,新技术和传统营造缺失两者之间形成了悖论的问题或矛盾所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建造技术和传统工艺濒临失传,因此,整合乡村生土民居的建造技术尤为迫切。三是当前生土民居景观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摧毁”的直接对象。生土民居景观的当代营建必须建立在内在文化系统坚守传承的基础之上,相对于当代建筑发展趋势,生土民居也就必然被认为是没落的东西而遭遇冷遇。

三、生土民居景观复兴的逻辑框架

生土民居景观复兴的逻辑框架是以其形成、成长机理为主线,提炼可继承性,并发现传统与当代之间积极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在考虑到文化创新、技术整合的同时也考虑到乡村的生活本性。

(一)作为审美的文化创新现象

对于生土民居景观的当代发展而言,文化作为一种指引方向相较于方法层面的技术体系更为先进。总的来看,生土民居景观自有成熟的建筑营造系统,其建造语言具备地域特有的理念认知、乡土风俗以及文化存在范式。在审美成为消费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的当代时期,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的急剧突变与进展,使得民居文化遗产与时尚形式语言融合在一起而尽可能地阐释传统对于当代的现实意义,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风格语汇和审美特征。当然,乡村也会更加渴望对城市多元文化的追求,乡民亟待从审美感知层面获得城市对生土民居品质的认同和流行模式的影响,以期获得便于生土民居景观创新的良好土壤与境遇,为达到文化创新奠定基础。当代生土民居景观要不断地创新,除了本身的传统社会的适应性,必须兼具创新的时代需求,一定程度上也指向着怎样激活传统或乡土本身。对于民居審美的文化创新,撇开当代社会外力的要求而导致的对生土民居的必然改造,亦可看作是生土民居本体对自我的一种发展性的内部调适性质的刚需。在此期间,民居文化创新绝对不能违背自有规律而搞所谓的揠苗助长式的“创新”,而应注重民居自发性与乡民自觉性的结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搞“一刀切”式的粗暴改造或简单拆建,应在差异文化共存于乡村生态产业振兴的进程中,构成来自行政机构、社会团体、原住居民等多方面“共同合力”的综合性文化创新体系。

(二)营造手段的技术整合形态

在生土民居景观营建的真实实践层面,我们剖析点最直接的应指向技术,亦即是从民居的传统营造艺技形态出发。人们往往按照大工业标准模式对待民居建筑的创新实践,并出现一些带有自戕性质的“技术创新”,应运而生的新民居建设,在盲目状态下为了简化成本的需要而统一营建,因千村一貌和粗劣改造而逐渐失去乡村特色,它在“同质化”的过程中彻底遗失了生土民居景观的本真技术。而从技术整合来看,在技术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现代工程技术推动着建设进程的加速发展,也使得新建行为逐渐抛弃了民居的本土性以及乡土特征。通过整合传统技艺来实现其当代的空间与精神,是生土民居景观发展异于现代建筑的最明显界限,因此,在既满足当今生活需要,又符合具体更新的营建过程中,择用地域乡土材料资源和世代积累的乡土经验,以技术改良或革新为支撑来进行新的创建实践,是当代民居发展的重要环节。当然,生土材料除了硬度低、耐水性差、抗震性弱等缺点以外,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工艺技术规范,应整合新旧技术与材料,研究与建立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间营造智慧的普适性民居营造技术体系。

(三)民居原生的日常生活恢复

生土民居景观作为日常生活的具体物质体现,是一种真正能够体现乡民原生之本的生活建构。生土民居景观作为浸透着普通人性、与生活日常紧密关联的建筑文化体系,具有作为传统聚居生活形态的生发性和基本性特质,因而,激进的、彻底的摧毁方式应坚决予以杜绝,改良的理念与手法则相对具有适宜性,同时,恢复生土民居景观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系统,并找回和恢复被破坏的生活性,创造出具有时代性的民居景观。目前的乡土民居改造或营建往往更多的是强调招商开发、旅游介入以及产业化,另一部分如生活方式、诉求信仰、乡间风俗等生活性则不被重视或直接摒弃,然而,日常生活性恢复是乡村复兴的重要依据,生活方式的文化性复合叠加也成为一个聚居意义建构与精神文化延续的过程,从而使得生土民居景观持续维系发展活力并提升生活品质。充满生机活力营造生土民居景观的深层内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乡土生活民俗,从而唤起人们对家乡情感的寄托和归属,正如吴良镛教授指出的:“人居环境的灵魂在于它能够调动人们的心灵,在客观物质世界里创造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复兴模式有益于承续生土民居景观文化的做法,有利于民居景观适应当代发展的措施,有助于调适传统经验与当代民居营建。乡村复兴视角下生土民居景观的的可持续发展代表着时代的崭新生命力,正确认识生土民居主体,根据动态变化不断完善修正,亦即在当今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和传统生活的适应性问题中寻求共生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实践的本土经验创生,在此逻辑框架中,生土民居或许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景观资源,构建出当代境遇中的地方聚居新的范式。

作者简介:

胡青宇,硕士生导师,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乡土建筑研究与环境设计。

杨祢尔,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李永帅,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乡土民居与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复兴乡村
论古典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复兴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