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景观下的环境探讨

2019-03-22汪颖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建筑

汪颖

摘 要: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有着共生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有着共生的关系,和谐共生是當代主要的研究。中国古典哲学对共生景观的解释古朴而神秘,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生有着消极和积极的两种方式,绿色理念、生态理念、人文理念、弹性理念四种理念方法作为共生理念的基础,使自然环境与人工之间和谐共生。现在社会的变迁,环境设计不再是物质空间作品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共生、相互平衡的动态可能性。

关键词:环境设计;共生景观;建筑

共生一词在英文或是希腊文中,字面意义就是“共同”和“生活”,这是两个生活在一起的生物体之间交互作用,甚至包含不相似的生物体之间的吞噬行为。共生的传统定义是两种密切接触的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互利关系。大自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也有共生的关系。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的一个物种不可能单一存在,必须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自然环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可以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达到共生的目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有一定的问题,共生景观考虑到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借鉴国内外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绿色理念、共生理念,使景观设计可以体现自然和人工的共生。

一、中国古典哲学与共生景观

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理解,一开始就有自然本真的意识。如《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法天,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天法道,宇宙运行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法自然,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中国古代人对于自己的环境改造完全来自于人类自己的物质活动。在中国古代环境营建实践下,古人逐渐形成了朴素的万物有灵的传统共生自然观。世界万物是相依相伏的并且自然力量控制着万物,万物在互相影响并产生许多相关联的自然逻辑与现象。

对于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营建思想的深入研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优秀传统共生理念,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人类创造环境,才有了环境的创造,才能构成所谓的文化。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营建是以中国山水文化为特征的综合性的设计。中国古典园林和山水画结合创造一个山水城市的概念。

二、共生景观的研究趋势

中国在近十年内,研究共生景观从公园开始偏向乡村景观。这和中国的政治背景也有密切关系,近年大力提倡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初期建设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建设与自然如何融洽,如何共生?从问题中去了解问题,设计方案去解决问题,也学习国外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借鉴外国设计的生态理念、绿色理念,达到自然和人造的共生,遵循共生理念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乡村景观有重要的作用。

传统意义上的“设计”被认为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在早期中国设计教育中,曾经很多人把设计与工艺美术混淆,设计就是造物活动的预先计划,这是典型的物的设计概念。随着社会的变迁,环境设计不再是物质空间作品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共生、相互平衡的动态可能性。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结构体系。

三、建筑与自然的共生

中国现在正在经历着由“志”到“富”,由富到文化,由文化到美的发展过程。美的环境怎样去营造,对于环境设计来说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日本的美术馆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可以提供给我们一定的借鉴。日本的美术馆遍布于城镇乡村,大多数以自然环境为基址,依山傍水,隐于丛林。这有利于把美术馆的氛围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远离城市的喧嚣,使人更静心地研究艺术。以自然环境为基址的美术建筑,设计师会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虑,对其共生的方式进行策划。环境与建筑的共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消极方式,一种积极方式。

(一)消极方式

消极的表现是尽量减少建筑对自然基址的影响,一般入口在地上或地下,与建筑整体分开或者隐藏,像日本的地中美术馆就是消极的表现。其主体隐藏,将建筑主体隐藏于自然基址中尽量减少庞大的建筑体量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地中美术馆的入口在处理上,强化了与主体建筑的分开设计、通路的自然性,以及入口构成物的人工性,与其主建筑完全埋在地下形成了很好的平衡。在售票中心通向主体建筑的道路两侧,种植了大量的水生及湿生植物,其中大量睡莲的栽植呼应着美术馆的四个地下展示主题之一的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睡莲”。安藤忠雄设计的地中美术馆是把主体隐藏在山水之间最生动的例子。

(二)积极方式

在自然基址中着重表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把建筑的边缘柔和化处理,运用多种设计表现手法使建筑表现出与自然相呼应的感觉,例如冈崎市美术博物馆。建筑师栗生明与景观设计师宫城俊作一起设计的冈崎市中央综合公园慈恩池畔,设计了一个可被称作美术博物院的环境型美术馆。园内以“风之轴”“水之轴”为结构,将自然邀入建筑,并将艺术展示、建筑与环境近乎完美地结合。现代建筑通常使用混凝土、钢,以及各种加工的石材等材料使建筑展示其人工美的同时,也将其同自然环境彻底分开。积极表现的建筑为了自然共生把边缘化软化、模糊化,主要的运用是用水把建筑软化柔和起来。

四、共生景观的理念

(一)绿色理念

目前,中国很多人对绿色设计的认知比较模糊,觉得绿地、绿色、绿化、可持续,都可以混为一谈,其实绿色和可持续设计想表达的意思更加宏观和深刻。景观应该更加注重绿色设计这一理念,其设施要考虑的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可以拆卸分解,便于更换,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二)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是说明其资源能合理分配和循环利用。在景观设计时要考虑环境里原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尊重当地环境,保护当地的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达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例如生态房、生态村、植物建筑等利用其生态理念,做到绿色环保、可再生利用,便于回归大自然。

(三)人文理念

自古人类对人居环境的改造和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依赖于其物质的生产活动。选择地形土壤气候等适宜的地方聚居,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的设计也是要考虑到当地人们的生活生产是否与自然所融合,更要考虑到游客的舒适度、游客的需求。景观设计本身就包涵着人性化,了解游客的要求,设计出万物有灵的自然景观,增加游客的新鲜感和熟悉感,才能谱写出一首山水田园诗。

(四)弹性理念

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所有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环境的弹性理念就是能够在最大的空间范围内使自身更加完美,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我调节还能维持自己所需要的功能,保持独特的结构特征。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未来发展也不断变化,我们不能只看见眼前的设计给予的利益,环境未来的发展更值得重视。运用弹性的理念去思考景观未来的发展,考虑并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让其未来的发展空间扩大化。

五、结语

共生景观在生态自然与人造建筑之间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它可以缓解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深入研究共生景观在城市、乡村、公园的应用,都能体现出一点,即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从中我们知道建设景观,不是一味破坏环境去发展,而是要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去协调发展,达到共生的目的。国外很早就重视环境的保护,在共生景观方面比中国研究得更为深入,已经有实践作为理论依据,中国的学者要多学习实践经验使理论依据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卜卫东.乡村环境景观规划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35).

[2]孙馨.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3,(10).

[3]张敏.农业景观理论基础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2).

[4]姚亦锋.“文化地理”视角研究乡村景观规划[J].风景园林,2013,(4).

[5]普片.藏区民宿品牌体验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5.

[6]蒋姝婷.传统村落民宿及其社区参与的研究:以杭州市桐庐县为例[D].浙江工商大学,2015.

[7]潘颖颖.民宿在浙江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风,2010,(11).

[8]Nelson PB.Rural restructing ion the American West land use family and class discours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1,(17).

[9]Goodey B.In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M].London:Oxford Brooks University UCL Press,1995.

作者單位: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