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性生态鸟类栖息地的环境营造规划探析
2019-03-22蔡小雨朱响朱慧敏徐蒙
蔡小雨 朱响 朱慧敏 徐蒙
摘 要:全球湿地保护所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是鸟类栖息地的恢复、重建和保护。文章以生态鸟类栖息地的规划设计为主,在介绍场淮北化家湖水库现状及周边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项目中现存的鸟类资源,提出生态鸟类栖息地建设中环境营造的方式及设计方法,因地制宜地建立鸟类栖息地并且结合当地人文背景和环境特点进行设计,以在设计中为鸟类保护和湿地建设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化家湖水库;生态景观;鸟类栖息地;规划设计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地球环境所面临的巨大考验,是人类发展和拓宽自身领地带来的。在鸟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渐恶的今日,据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的鸟类已经有八分之一濒临灭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建立鸟类栖息地,也是景观设计、亲近鸟类活动中最具有生态教育意义的内容之一。在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师要考虑如何使得人类与鸟类和谐相处,让离开自己家园的飞鸟重归旧园,让景观发挥其最大的生机和活力,增加空间使用率,让人与自然、与动植物相互依存。
一、规划设计项目概况
淮北市化家湖为新石器时期遗址,坐落于有着40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园林城市淮北市境内。民间传说是王母娘娘瑶池、行宫处,据《山海经》载:西海(青海)王母娘娘在九州设有多处行宫。另据《濉溪县志》载:其湖底是春秋战国古砚墨城遗址。20世纪60年代,化家湖是一处自然生态的美地,沿湖渔民农民以打渔与耕种为生,过着悠闲惬意的生活,水面宽阔、鱼帆点点、各类鸟儿成群的景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但是围湖养鱼与开垦农耕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湖面开始干涸,逐渐没有鸟类的身影,两座湖心岛也只剩下原有的树林。2014年起淮北市开展多个项目涵养水源,加快实施生态补水,种植涵养水源林近千亩,库区蓄水量约106万立方米,蓄水面積约2300亩。淮北市政府加大了对化家湖的开发建设,力争尽快恢复化家湖原来生态的面貌,投入巨资,高标准修建化家湖蓄水大坝工程,进行化家湖环山绿化工程、龙河引入工程。工程一经建设便见其成效——湖面面积开始扩大,能看到一些鸟类开始重返旧家园。
二、项目现存鸟类资源及鸟类栖息地现状
化家湖是淮北市城市用水备用水库,水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深10米,水容量1330多万立方米。项目周边三面环山,四周树种以杨柳树为主,湖心岛树种多榆树、槐树,岛边多种植杨柳。项目南部大堤目前路面宽度较窄,在规划设计中需要拓宽道路宽度,并且解决上下高差问题。项目现存周边湿地湖滨植物有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浅水区植物有芡实、荇菜等浮水植物;深水区有黑藻等沉水植物。
目前,化家湖本地鸟类有22余种:水鸟如媒鸭、水雉;候鸟以白鹭、苍鹭为主。冬候鸟7种,旅鸟9种,留鸟6种,每年抵达这里的候鸟数量也是可观的。
鸟类按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可分为攀禽、涉禽、游禽、鸣禽和陆禽。在化家湖周边栖息的鸟类大致属于鸣禽、游禽和涉禽3类。其中,鸣禽体积较小,善于鸣叫,主要为云雀等;游禽脚较短,脚趾间有掌蹼,主要有野鸭、天鹅等;涉禽脚较长,有较长的脖子,活动多集中在河边、水田等地,主要有苍鹭和白鹭等。
规划区域的用地曾经为农田和大面积水域,虽然依稀有鸟类在此栖息,但整体生态环境较为单一,仅能提供部分供鸟类栖息的环境。例如,场地周边基本为农田,而涉禽喜欢浅滩等靠近水源的位置。化家湖水库在水中坐落两座湖心岛,高大的树木及灌丛却营造不出满足多种禽类共同生存的生态环境。
规划场地内现有的植被主要集中在湖心岛,干涸地带杂草丛生。乔灌丛主要集中在湖心岛,浅滩集中在水坝自南向北靠近水域,距离湖心岛相对较远,相对不便于鸟类筑巢等活动与栖息。常绿与落叶林带是鸣禽的主要活动范围,其在高大乔木上筑巢;涉禽喜欢在草滩上觅食休憩,在密林的大树上筑巢、产卵。目前场地中仅湖心岛有可满足鸟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湿地中丰富的食物,在很大程度上会吸引鸟类在此栖息,并且增加其数量和种类。在此栖息的鸟类在现存的大面积干涸地带无法满足其生存需求。
例如,生活在浅滩草滩的昆虫、泥鳅、田螺等是涉禽饮食选择的主要品种;生活在水中的昆虫、鱼虾以及各类水生植物等是游禽所喜欢的食物;以草被植物、杂草和昆虫为食的鸣禽,多活动在水边的灌丛和生态多样的密林。场地因为曾经满是水域及周边农田等,没有经过统一的规划,沿湖周边也主要是人们生活农作的区域,在项目场地中人们的活动与鸟类的栖息产生了不小的冲突。尤其是对于涉禽来说,其生活条件的要求较高,需要在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生活生存,观赏涉禽的距离在50~100m最佳。
三、鸟类栖息地环境营造的方式
人类的活动对鸟类栖息的影响巨大。场地大堤南部是化家村,再南边是淮北市高教区,人流量相对较大,环境营造以建立鸟类栖息地为主,在保护鸟类栖息的生境同时,自然生态的知识传播也为人类活动提供一个新去处。故在规划设计中计划将场地分为博物馆宣传区、招引区、观鸟区、保育区和投食区,分区来划分人与鸟类的活动区域,以求降低在鸟类栖息时人类对其的影响。靠近大堤和城市干道是人类活动较多的地方,设置博物馆宣传区,浅滩周边则设施露营区,在中心位置设置供人步行、活动的观鸟区和投食区。观鸟区沿水边分布,在博物馆内部及露营区设置观鸟装置,提供望远镜以满足远距离观赏需求。投食区放养部分喜人的游禽和鸣禽,如天鹅等。保育区则是人类活动极少甚至不活动的区域,整个规划项目保育区占60%以上。在规划设计中,保育区要满足各种鸟类的生存需要,在规划中又设置湿地保护区、生态驳岸、沙地、水生生态区及生态绿地。在保育区和观鸟区之间设置招引区,在满足观赏的同时,满足人为活动的投放饲料,招引鸟类觅食。
满足平面功能的需求的同时,鸟类栖息的重要考虑方面之一是场地中的竖向设计。在规划中根据项目中原有的场地,陆地多种植楝树、国槐、银杏等淮北本土植物;沿湖堤和道路两旁种植垂柳、杨树等防护林树种;在水域中设置大大小小的人工生态小岛,原有的干涸地带打造成草本浅滩和灌木丛浅滩沼泽。除此之外还需重视游禽的栖息地即项目中的原有大面积水域。
1.生态小岛在竖向设计中保留原有的两座湖心岛,在水域上再建几座大小不一的小岛,岛上选择种植高程在10m以上的乔木,这里的鸣禽和游禽可以在生态配置的湿地植被景观中生存。如场地原有的垂柳搭配桑树、苦楝加白茅、菱、灯芯草,落羽杉、鸡爪槭加芦苇等搭配。
2.草本浅滩的规划设计中多种植湿地草本植物。如香蒲、水菖蒲和蒲苇、芒草、狼尾草、白茅等搭配来满足涉禽和鸣禽的休憩和觅食需要。
3.灌木丛浅滩沼泽选择种植高程在9~10m的中小乔木及灌木,部分浅滩在水面之上,以生态搭配的灌木丛为主要的再生恢复类型,在浅滩多种植水生草本植物、地被植物形成灌丛生态景观。如蒲苇、香蒲和狼尾草等搭配为涉禽的生存繁衍提供环境。
植被的配置从整体布局的角度出发,在项目水域边缘地带种植草本植物及低矮的灌丛,以形成浅滩沼泽和灌丛浅滩沼泽;由水域面积向大堤推进的中部,植物配置由乔灌草以及水生植物组合,再形成满足鸟类生存的生态植物群落,形成小型生态系统,如灌丛搭配草本的沼泽、开阔的湿地草滩等。为构建多样的鸟类栖息地生境,植被群落所生成的小型生态系统需要更进一步地丰富现有项目的鸟类栖息地。除此之外,乔灌草的一些果实在一定程度上是直接为鸟类提供所需食物的。
鸟类栖息地的生态保护和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态教育。在博物馆宣传区的规划建设中,采取生态材料作为建筑主体构造,加以淮北的当地的文化特色装饰;给鸟类、野禽提供栖息地;本着“为人设计”的原则,给市民提供观赏、休闲、娱乐、交流的绿色户外活动空间,为市民进行文化传播、科普教育和社会交往提供舒适的场所,规划城实现人文景觀和自然生态景观和谐共存的生态湿地系统。
四、结语
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愈来愈快,人与自然对话的机会愈来愈少。城市中存在的湿地,有其完整的、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作城市的“绿色的肺”,营造和保护湿地中的鸟类栖息地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规划设计湿地鸟类栖息地景观的同时,要优化场地的使用效能,让生物多元化。设计师更要充分考虑生态与景观结合的设计,在营造鸟类的乐园的同时,兼顾美学与生态,使人们在活动中强化感知意识,在活动中寓教于乐,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生态,让人们更加体会到湿地、鸟类栖息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到湿地及鸟类栖息地的存在对于自己乃至整个城市、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单位:
徐州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倪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