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城镇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19-03-22张云飞
张云飞
摘 要: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主要标志和内容,把地域文化融入城镇环境设计之中,可以有效避免城镇环境发展的趋同现象,增强环境发展的特色活力。这不仅提升了区域环境的品质,彰显了区域发展的性格和魅力需求,又为创建城镇特色增添了更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对于构建城镇环境的特色印记、创建鲜明的识别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镇环境;设计应用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建筑行业持续快速的进步,建筑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城镇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其不断扩大规模迅猛发展,改变了很多区域的传统生态环境,给人们提供了更大更现代的空间形式,但是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许多地方环境的规划风格“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不同城镇环境之间的差异性、识别感变得越来越小。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设计中缺少对地域文化应有的尊重,过多地模仿或照搬模式,因此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是目前改变这种发展困境,打破固定设计套路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指明环境设计中的正确研究方向,还可以提供有效的成果借鉴,更是当下重新塑造区域环境形象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地域文化在城镇环境中的发展现状
尽管城镇环境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环境设计的标准却没有变得更高,很多城镇环境在设计中依旧过分关注功能性、技术性的要求,只在意造价低、适用性强的建筑空间营造,忽略了环境的文化底蕴和设计品位,造成文化资源和环境结合的效果非常一般。随着环境设计更加商业化,部分从业者对地域文化层面缺乏深入感知,在设计中急功近利,一味迎合市场,以至于环境中的地域文化展现近乎被遗忘。也有一些设计者想要传承文化但功力欠缺,设计过程只是简单的要素堆砌,造成有些文化元素与环境艺术的主题匹配度低,环境设计成果只是显性的表皮式的应用,不仅没能有效增色反而破坏了环境艺术的整体美感,使得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丧失了意义。因此深入发掘地域文化的内涵要素与环境设计相互融合,这既可以增强区域文化的发展自信,凭借自身的底蕴展示树立鲜明的城镇环境形象,又能够以此构建区域环境的差异化形象识别体系,增进城镇环境的个性发展,创造富有表现力和影响力的城镇环境品质。
二、地域文化融入城镇环境设计的价值
地域文化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信息共同形成的综合特点,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主要标志和内容,许多具备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或建筑环境往往都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标志,构成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主要印象,在某种程度上地域文化是促成区域环境在一定时期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和所在地域的生态要素、文化传统、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联,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促进文化的改变,因此地域文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形之下,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将会更加注重审美、环境、文化等层面的需求。因此把地域文化融入环境设计,不仅是对原有地域性的延续和拓展,更是通过对其阐释获得更广泛的现实意义,满足时代、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解读地域文化并加以应用并不是出于怀旧,也不是在模仿复原彼时彼地的环境艺术,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更能有效适应自然环境的、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此时此地的生活环境,这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更是促进城镇环境更好发展做出的正确选择。
三、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途径
(一)建筑语言的借鉴
建筑构成了区域环境的主体,对于传递表达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的界面、色彩、构造技术、空间布局等所展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化在城镇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和价值,其自身包含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特性,为我们增强文化的标记提供了有效的应用范例。
界面构成了环境艺术的第一视觉印象,它依托建筑体型和体量而存在,不同的界面构筑了建筑形态与所处环境的直观效果差异,从而形成了区域特色的建筑界面标识。这些界面标识对于熟悉的人们来说,由于环境的关联性很容易在认识体验上产生情感共鸣,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可以更好地促进环境文化的拓展融合。
色彩是环境艺术的表现重点,对环境具有装饰、标识和情感表达的作用,色彩的运用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直接反映着区域环境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文脉。通过提炼不同地域的色彩符号进行科學合理的色彩搭配,既能够增强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的格调,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品位,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平衡视觉效果,塑造相应的情境。
空间是环境艺术的表现核心,也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经验总结,更是历史和地方意识形态共同构建的符号。合理利用空间特色不仅突出了地域的文化特征,还保证了地域的原有环境艺术风格的延续。
(二)空间情态的展现
区域环境的营造过程当中,除了给人直观感受的空间形式以外,还饱含着富有生命力和人情味的空间情态,情态不是空间满足一种必要的功能属性,而是再现或者延续空间的生活情境,给人代入感。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因为空间和生活场景都是不断演进的,在变化的空间中融入丰富的情态内涵,就可以打造充满“人情味”的环境。
传统的街巷空间在环境当中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情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日常的交通便利,更是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交往场所,并且随着人们的生活变化而不断变化,它边界模糊拥有一定的生长性,很难说清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同时其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容纳了大量的自然要素和社会活动,承载了大量的生活信息,充满着人与物、身与心的交融。正因如此,它构成的情态内涵很强烈地表现出“包容、亲切”的特性,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交流空间,更重要的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邻里之间以非常友好和睦的心态交往,使空间充满了活力和人情味。
这些对于改进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活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生活环境虽然空间距离越来越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同楼相见不相识,对门相遇不识面,这在以往的社会生活中是很难出现的。改善这种生活模式,促进邻里的认同,借鉴空间情态的展现是一个有效的选择。空间是可以是具象的现代的,但情态是暗含的过去的,把情态融进空间的设计中协调共生,不仅可以强化新环境中空间情感的亲和力,增加交往的机率,使交流自然而然发生发展,还可以给环境融进更多的生活气息,这也是促进城镇环境更加富有人情味的关键点,对于改善城镇环境中居民关系,促进友好邻里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精神特质的传达
精神特质是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磨合积淀形成的结晶,饱含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礼仪、宗族文化、哲学思想等,在区域环境中呈现出或隐或显的状态,构成了环境的特色变化。显状可以直接观察分析,隐性的则需要专业的内涵提取,所以必须要具备相应思想理念的专业人士才能进行准确的语义识别和解读,从而形成最终的语言表述,为设计所用。
比如环境中的建筑哲学深受传统文化“易、礼、道”的影响。“易”提倡的生生之理、万物变化流动、阴阳合一等理念,反映在建筑上是连续性和二元并存原则;儒家在发扬了“易”的生生之理基础上,以“礼”说明儒家之道德主体性的实现,对应的是主次序列原则;道家则发展了“万物变化流动”思想,对应的有层次和对比原则。这些哲学思想在环境之中不断演进变化,逐渐形成了虚实相生、流动连续的空间状态。只有凭借对于传统的哲学背景的深刻认识,才能在环境设计过程中把区域的文化特质转化为设计语言,继而通过抽象、夸张、重组、再现等手法把文化特质进行新的构筑,形成承载特色环境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从而起到非常好的特色效果。
精神特质在城镇环境塑造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作为一种“虚”环境,无形之中影响着环境中的景观、建筑和室内等的构成形态,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了與众不同的味道,也就是一种特定的气质。它体现的是环境的气息和情味,是过去城镇环境的“根系”,因此创建新的城镇环境不是“建造”新建筑,而是让建筑“生长”在城镇环境当中。生长的构成因素就是对地域文化中的精神特质的弘扬发展,这不仅是设计层面的一种改良,而且对传统文化还有一定的延续性,在环境体验中更能给人们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
四、结语
地域文化承载着一个区域的历史地理痕迹与变迁,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其在城镇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手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传承和发展两个层面。它不仅要立足区域的传统文化,有选择和针对性地保留拓展,不断丰富完善,也要顺应时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不断增进内涵,注入新的时代要素,这样地域文化才更富有生命力。如何在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改善城镇环境、增强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瑞君.环境设计十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王小斌.演变与传承:皖浙地区传统聚落空间营建策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马翩翩.地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设计学,2018,(1).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