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明性的建筑

2019-03-22殷乐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透明性建筑设计

殷乐

摘 要:藤本壮介是日本当代建筑界的领先人物,对于建筑设计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文章通过藤本的设计实例,重点探析“透明性”这一特点。以此为藤本壮介建筑作品的研究提出新的视角,并试图为当代建筑设计的发展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藤本壮介;透明性;建筑设计

一、研究背景

在之前的研究中,对藤本壮介建筑作品研究的文献并不少。比如傅志前、舒珊的《暧昧秩序的演绎——藤本壮介建筑作品解读》一文中通过对藤本壮介的建筑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来展示藤本独特的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李彦伯的《动人的暧昧——浅析藤本壮介的建筑思想》解析了藤本的设计哲学思想以及设计策略,并以此探寻社会文化对建筑师作品的影响;杜小辉、翟炳博的《弱建筑:住在暖昧的空间里——藤本壮介作品解读》多角度地剖析藤本的建筑思想弱建筑的核心内涵。但目前大多的文献主要偏向于他的建筑思想及理论方面,而探析其建筑作品透明性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对于建筑师作品的解读需要通过表面形式,了解建筑师的思想及其作品的设计过程。以往对藤本壮介建筑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建筑思想方面。在本文的研究上,主要依据作品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探讨藤本壮介建筑作品中的透明性特征,對理解藤本建筑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深层文化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藤本壮介简介

藤本壮介,于1971年出生于北海道,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是日本新生代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他的建筑理念和作品引起了国际建筑界广泛的关注。代表作品有Primitive Future House、情绪障碍儿童短期治疗中心、T House、N House、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Tokyo Apartment、最终木屋等。

他崇尚柯布西耶,并以柯布西耶提出的多米诺系统为出发点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性思考。但其设计思想却与之相悖,强调建筑与人的关系,人与空间的互动以及人在空间中的体验,将人作为创造性的主体对空间进行设计。扬·盖尔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及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也体现出了这一点。2003年藤本壮介发表的《原始的未来》中提到五点未来建筑的特征:1.作为场所的建筑;2.体现某种局限性的建筑;3.无形化的建筑;4.局部建筑;5.间隔建筑。在这些抽象的意象描述后又引发了“未来森林”“弱建筑”“居所”“无目的场所”“巢与穴” 等林林总总的概念,而对于他建筑作品的透明性特征分析我们需要从他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来谈及。

三、藤本作品的透明性特征探析

(一)“透明性”的概念分析

基于对立体主义绘画分析和建筑空间形态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建筑师科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首先提出“透明性”概念,将其定义为“物理的”和“现象的”两个方面。在立体主义绘画的分析上,他们将德劳内的《共时的窗子》作为“物理透明”的案例,相反格里斯的《静物》则视为“现象透明”的典范。现代建筑空间方面,相对于勒·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体现着“现象透明”的特点,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的工作室单元被视作“物理透明”的范例。加歇别墅尽管建筑材料上也使用了玻璃,但重在表现空间的穿插交叠,而包豪斯校舍建筑主要表现建筑材料玻璃的透明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建筑理论的不断更新,建筑的透明性也不断延展,意义也更加复杂:城市新旧建筑交融形成多样的空间形态,造就底与图交叠穿插的透明性研究;设计师利用建筑表皮的缝隙和孔洞形成穿透性的建筑墙体,表现出空间的透明意象;多元、模糊、不规则的建筑形态也使建筑的透明性趋向复杂。

(二)内部空间的透明性表现

以终极小木屋与T House为例。在设计这个终极木屋度假休息室时,藤本利用350mm×350mm的模数将长短不一的方木块,通过拼接、组合的手法,形成了一种满足基本活动如站立、端坐、躺卧所需要的适度空间,成为自然的 “穴 ”。传统上,建筑的每个部件都有它具体作用,而在藤本的设计中,方木块既作为受力的一方,也作为维护的一方,同时又是地面、天棚、座椅、窗框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方木块的高度调节与组合来创造不同的空间,使得建筑空间的组合、透明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不同尺度的木块形成了多元连续的通透空间及变幻的关系。

T house则是藤本在北海道设计的一个四口之家。建筑平面呈放射性排布,建筑外部被黑色表皮包裹,就像一个洞穴般,内部由连续开放的单一空间构成。放射状错动的墙体使空间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边缘空间从各个方向向中心空间消解、弱化,围绕着中心进行相互穿插。内部的墙体由中心向外延展到达四周,每个空间和周围空间又形成不同深度与长度的衔接关系,使得这些内部空间有着不同的性质并且所有的房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由此形成的变化的空间营造出蒙太奇般的景深和层化结构,让人不禁联想到科林·罗等提出的现象的透明性。

(三)建筑构造的透明性追求

以N House与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为代表。N House由三层墙体嵌套而成,最外层的墙体包裹住了全部区域包括室内空间与花园;第二层墙体将室内空间与户外空间隔开;第三层墙体进一步划分出室内空间。将住所与花园完美融合在其中、在墙体上切出的“窗口”, 使空间保持潜在的可能性与透明性。在这个建筑中,藤本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方法。嵌套结构使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的关系变得模糊,外部即内部,内部又是外部,表现出了科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指出的透明性的基本特征:容许光线和空气透过的物质条件;多个图形相叠合,视觉上相互通透和渗透 ;一系列不同的空间位置能被同时感知;在连续的运动中空间不断改变等。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的设计采用图书馆和艺术画廊相结合。书架成螺旋形展开,最高处达到了9米,与天花板相连接甚至成为外墙包裹住了整个场地,整合了建筑的外观和图书馆内部空间。相比较于N House,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的螺旋形嵌套的墙体,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透明性”。科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提出“透明性”、“空间——时间”、“ 共 时 性 ”、互、交叠、矛盾等词语在当代(指现代,此话语出自20世纪50年代)建筑学中通常被视为同义。在这个项目中,也体现出了空间的共时性,但与柯布西耶创造空间共识性的方式不同的是藤本采用了螺旋结构,强调了放射性的空间路径,使得图书检索方式变得更加快捷,随机窗洞也提供了共时性行为的体验。此外,窗洞的有机叠加,让外部空间也得以参与到共时性体验当中。

四、结语

本文从“透明性”特征出发,通过解读藤本的建筑作品,试图探寻在其建筑的形式表面下对建筑哲理的思考。他的建筑思想摆脱了功能主义,整体空间富有趣味且多样,空间关系模糊暧昧,并以人的自身体验为切入点去设计。在当代建筑多元的发展环境下,“透明性”仅仅是探析藤本建筑的一个新视角。从新的视角中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以及设计师成长过程,了解日本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也有助于探索当下中国的建筑设计。

注释:

①多米诺结构是柯布西耶在1914年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构思了“多米诺系统”(Domino),用钢筋混凝土柱承重,取代了承重墙结构。建筑师可以随意划分室内空间,设计出室内空间连通流动、室内外空间交融的建筑作品。

②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参考文献:

[1]傅志前,舒珊.暧昧秩序的演绎——藤本壮介建筑作品解读[J].华中建筑,2016,(9).

[2]李彦伯.动人的暧昧——浅析藤本壮介的建筑思想[J].建筑师,2014,(3).

[3]杜小辉,翟炳博.弱建筑:住在暧昧的空间里——藤本壮介作品解读[J].华中建筑,2011,(8).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矫苏平,勾思.现代建筑的透明性及其延展[J].装饰,2015,(4).

[6]科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透明性建筑设计
日本建筑师蛇形画廊展馆的透明性特征探析
网络安全审查中的透明性研究*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