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伯与名家二三事
2019-03-22殷德泉
殷德泉
正当三虾面上季,上海的陈卫伯先生约我到苏州裕兴记聚聚,一见面我有点不放心地先问他:“你是如何来苏的?”“便当的,手机上买张火车票,蛮快,不是已经到了。”他爽朗地回答。好久未见的陈老师还是步履轻盈精神矍铄,难以置信已是87岁高龄,他竟然还会手机上操作买票,思路敏捷身体硬朗,这就是他——评弹不老松陈卫伯。
陈卫伯与顾宏伯、金声伯是师兄弟,都是如雷贯耳的艺术家,资格老阅历深。只要与陈卫伯先生在一起,我就喜欢听他讲过去的事,因为他说起往事来就如说书一样抑扬顿挫,连说带比划,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京剧“麒麟童”周信芳听十龄稚童唱《四进士》
“听说您又赴京唱京剧了,您这么喜欢京剧啊?” 我问道。陈老师微笑点头。
出生在上海的陈卫伯小时候经常去离家很近的黄金大戏院看“白戏”,他特别爱看京戏,为啥?小人看“闹忙”,扎劲。有一次,京剧大牌“麒麟童”周信芳在戏院连演好几天,发现有个小孩天天在看,就让场方叫陈卫伯当面问問。哪知陈卫伯一点儿也不胆怯,也不知周信芳是何人,直言回答,“你的戏比别人唱得好演得好,戏服也比其他人的好看,我很喜欢,也想学唱戏。”周信芳听了微微一笑,觉得蛮可爱,于是问他,“小戏迷,你会唱戏吗?”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卫伯竟然像模像样地唱起了周信芳的拿手戏《四进士》中的“三杯酒……”,在“关公面前舞大刀”,乐得“麒麟童”哈哈大笑。
初上书台,海上大画家吴湖帆赠扇
小小年纪的陈卫伯虽然想投拜周信芳学京剧,但谈何容易,不过后来也好,陈父引领他投到评话名家杨莲青门下,学说大书了。
沧州书场是当时上海的一流书场,地处黄金地段,拥有一流的环境设施、一流的说书先生、一流的评弹听众,它是每一位说书艺人梦寐以求的高档评弹场所,能进沧州书场说书,即标明你已跨进响档行列。“我的破口(即第一次登台演出)就在这里说的,当时说的是《包公·破窑告状》。”说到这里,陈卫伯加重了语气,脸上露出了几分得意。他还未满师怎么有资格进沧州书场演出呢?说来也巧,某天书场原本安排了以说《白蛇》而著称的“蛇王”杨仁麟在此演出,不料他有急事无法出演。书场临时找不到合适的响档来顶,于是去请陈卫伯的先生——说《包公》的大名家杨莲青,碰巧杨先生也没空,便推荐了自己的小学生陈卫伯,让他去见见世面,料想老听众一定会喜欢小朋友,场方一想“讨俏”便欣然答应。所以陈卫伯自己也未想到,第一次说书竟然在连做梦也不敢想的地方。
沧州书场的听众以教师、大学生、医生和文人居多,他们文质彬彬,气质儒雅,书场氛围极雅。其中听众中有一位身穿毕绉短衫裤子、脚穿直贡呢圆口鞋、着一身文人夏装的先生,鼻子上架一副金丝边眼镜,手执折扇,扇正面墨竹疏淡清雅,扇反面书法痩骨清脱,他正是海上大画家吴湖帆,也是书场的老听客。面对满场的听众,小卫伯跟一般初上书台的小朋友不一样,他胆大镇定,不慌不忙,响亮开口,“今朝我来说一回李国太破窑告状,请大家……”说书之间,只见他左刚起包公、右即起张龙,一转身又活现瞎子李国太。台下啧啧赞叹,“像、像、像……”听众们笑意满面,称赞连连。说书结束后,吴湖帆特地去后台望望这位小先生,一边鼓励问话,一边纸扇轻摇。哪知小卫伯注意力全在那把折扇上,哦……吴湖帆才明白过来,便将折扇赠给小先生,说:“你以后说书用得着,希望你将来也成为大响档。”陈卫伯当时不知,后来晓得是名家宝扇,受之有愧,不能辜负吴老先生的希望,今后定要成名成家,一把折扇成了陈卫伯艺术道路上催马扬鞭的进军号。
评弹大名家蒋月泉请青年演员陈卫伯挑刺
“听说您年轻时就给蒋月泉提意见?” 我疑惑地问,陈老师缓缓道来其中故事。
1958年,才26岁的陈卫伯热情满满,积极投入创新说新的行列中,说惯了传统书的艺人脑中身上全是古代人物的思想与影子,要说现代作品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陈卫伯骨子里就有股闯劲,他暗想,人家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他自找题材,下基层体验生活,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演出了短篇评话《社会主义的第一列快车》,作品反映铁路工人在“多快好省”的年代里大步流星与时间抢速度,节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篇有时代感的作品一经演出,立时在上海引起轰动,作品同创作者陈卫伯一起火红起来。
同年举办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上海推送评弹界的蒋月泉、朱慧珍参加,这二位艺术家众望所归,当之无愧,始料未及的还有一位是陈卫伯。“是新编现代短篇评话《社会主义的第一列快车》带上了我陈卫伯。”说到这里,陈老师语气渐轻,微微一笑。
参加全国曲艺汇演,陈卫伯有幸和蒋月泉同住,零距离的接触使他发现蒋先生虽然名气大,却平易近人,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用心分析,无时无刻不对艺术孜孜以求地摸索。蒋月泉以非凡的气度和一曲《战长沙》展示不同凡响的气场,该当满足,可是蒋月泉说“不!”希望陈卫伯第一个给他说说不足之处。“学生怎能给老师提意见?”蒋月泉仍语重心长真切地要求陈卫伯提意见,大将如此风范,让陈卫伯大胆吐出了真言,“您所唱的《战长沙》开篇中多了些贾宝玉的成分,少了些关云长的气概。”一句话拉近了小演员和大名家的距离。
“名家的艺品让我终身受益,名家的鼓励促我一生追求。”陈卫伯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