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诉求、价值与路径解析

2019-03-22唐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技能型工匠精神产教

唐黎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速转型,进入到发展的新常态,由过去的高速发展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教融合”,培养社会和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才能将我国建设成为技能强国和制造强国,从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远景目标。

一、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一般是指工匠在面对自己完成的作品时,以一种极致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其进行精雕细琢,从而使作品更加完美的精神理念[2]。“工匠精神”是由我国一流木工匠师聂圣哲首先提出来的,这种精神最初是在国家重要工业产业中流行的,为了促进国防建设,一大批手艺精湛的工匠秉持着严谨认真、追求完美且精益求精的态度,铸造了我国的“两弹一星”,打造了我国国防事业的安全生命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产业战略与教育战略的大规模调整,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步入发展的新常态,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因此,作为培养社会和企业急需人才的职业学校也应及时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把“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融入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中。

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诉求

(一)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推动力

我国社会经济已经步入发展的新常态,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社会发展亟需具有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而严谨认真、追求完美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是职业学院必须教授学生的内容,这也是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是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推动力,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二)满足“产教融合”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也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3]。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要想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就必须拥有大批技艺超群且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作为后盾与保障。在当前形势下,施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工学结合”策略,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重要的保障,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命脉所在,更是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重要的手段。因此,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推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需求。现中国制造行业转型升级,满足由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的战略需求。所以,在当前形势下,职业教育学校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为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为将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培养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价值向度

(一)价值传递

工匠精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早在前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在青铜制造业方面就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甚至当时出现的工艺直到今天我们都无法进行复刻,这就是当时的工匠精神,正是这种专注于工作,认真谨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才使得当时的工业达到这样的高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为地制造了“士农工商”这一阶层排行,使得工匠精神日渐流失。到了今天,受国外不良思潮的影响,许多人刻意追求利益,更是罔顾了“工匠精神”。因此,在当前时代,在职业教育学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一批批能脚踏实地、勤恳认真的技能型人才,是实现我国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职业教育学校的价值追求所在。

(二)价值主张

(三)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

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我国政府发布了《制造业人才发展指南》,在《指南》中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助力中国制造2025”。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也是为了实

在职业教育学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4]。因此,在当前职业教育中,必须充分考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契合,设置足够的实践教学,同时积极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要在理论教学中渗透着实践教育,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四、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我国已经进入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且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经济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而要落实“工匠精神”,就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我们应广泛借助新旧媒体向社会、向广大人民宣传国家对工匠精神培养的方针和政策,并大力宣扬工匠精神,报道工匠事迹;为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工匠精神”、崇尚“工匠精神”、争当优秀工匠的良好氛围。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当中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当前的职业院校教育,应着力于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工匠精神”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成才的有效手段。因此,各个职业院校必须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转变教学观念,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办学理念当中,明确办学理念,重新定位学校的教育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相关职业教育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还应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引入企业专家来校兼职任教,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或是将部分有潜质的教师送去企业挂职锻炼,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奠定人才基础;此外,学校还应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维护好各种仪器设备,及时淘汰更新落后的仪器设备,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奠定物质基础。

(三)深入落实产教融合的“工学结合”教学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5]”因此,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们还必须深入落实产教融合,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策略。职业教学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实训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我们必须依托“产教融合”,构建学生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实践训练,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使学生逐渐具备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下的中国制造面临着巨大挑战,亟需大量各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去占领智能制造的制高点,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工匠”至关重要。而具有认真严谨、精益求精深刻内涵的“工匠精神”,则是“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可以更好的驱动中国智造的发展和助推科技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匠精神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