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的后现代主义特质

2019-03-22吉曼江苏卫视节目中心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挑战者后现代主义特质

吉曼 江苏卫视节目中心

近几年间,我国陆续涌现出了许多益智类问答节目,除央视最早推出的《开心辞典》外、逐一出现了《一站到底》、《非常了得》、《中华好诗词》等多种多样的问答节目形式,而在其中,最具后现代主义的非《一站到底》莫属。对于这一观点,我们对该节目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问题设置的消解化倾向

自2010年以来,江苏卫视相继推出一系列的综艺节目,2012年《一站到底》节目正式上线,一时间火遍全国,也成为益智问答类节目的一个标杆。一站到底节目改编于国外一档综艺NBC,告别了陈旧的问答形式,采取以娱乐为主的节目形式,在这一方面,《一站到底》完全符合后现代主义消解特征的要求[1]。

《一站到底》节目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并不按照国内常规的节目形式进行制作,而是选取比较具有娱乐性与话题性的问题。比如节目中既有证券交易中一手代表多少股?这类的专业问题,也有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一桥段中,大明湖位于现在的哪个省份?更有我国结婚证上印有那种花卉?这类的常识问题。这类的话题并不具实际学习的意义,但节目组在选取问题时,更注重娱乐效果,越是这种细小的地方,越有机会困住挑战者的思维,令观众为之惋惜。以上面问题为例子,一个对股票不感兴趣的人,很少去了解一手是100股这样的专业知识。一个人不论结婚与否,也未必会去仔细观察结婚证上的印花。所以,将知识与娱乐的界限变得模糊的行为,完全属于后现代主义特征。

二、规则设置的游戏化倾向

(一)淘汰制度

根据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态度,我们可以将后现代主义分为两类:对抗的后现代主义与游戏的后现代主义[2]。依照节目形式来看,《一站到底》完全属于游戏的后现代主义,节目同样采取擂台赛的方式但采取淘汰机制,一旦回答错误,便会跌落到脚下的陷阱中。而游戏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则表示为对随意的一种抵制,拒绝呆板。正如一站到底的挑战者若努力站到最后便能拿走丰厚奖品,而一旦跌入陷阱,便被淘汰,这样刺激的过程,对于观众来说是值得期待的,对于挑战者来说,下跌时的喊声也是解压的一种方式,所以淘汰制度的刺激过程是符合后现代主义及时行乐的特质。

(二)答题方式的变化

答题方式在以往节目中要求一板一眼,必须严格执行而,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诗的作者是?必须回答李白,若回答诗仙或青莲居士便会被认为是错误选项。而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一站到底》节目便充分体现对现代主义整体性与同一性的批判。更加关注其对人性的探索,对去深度化进行实践。本节目中将答题方式稍加改动,不在吹毛求疵,只要大概答案相符便属于过关,完全符合这种无深度、突出人性关怀的特质。

三、参与人群的平面化倾向

每个人都有一个一站成名的梦想,而这个节目给了所有普通人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在以往的节目中,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限制,如央视的《开心辞典》,可以称之为经典之作,然其主持与挑战者之间的非对等状态,使观众与挑战者站在一个仰视的位置,主持人具有权威性与决策权。

而《一站到底》自创办以来,同样采取擂台站的方式,却将决策权利交到了挑战者与被挑战者手中,主持人属于直观陈述事实的人,无论对观众还是参赛者而言,都是平等的,且具有一定的参与感。做过三季特别节目,英雄联盟、小学时代、世界名校之战[3]。这三季节目之后,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逆袭之路,看到了《一站到底》在挑战者的选择上不再局限,无论是高材生还是普通百姓都具备答题能力,且在节目中娱乐性质的问题居多,所以翻盘几率更高,一个常常出现奇迹的节目,是其关注率高的一种体现。

在后现代主义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实现模糊界限,凡事无中心,突出平等等目标,而节目中人群平面化的趋势,恰恰实现了这一目标。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一站到底》节目具有许多的特质,在问题设置方面,该节目趋向于消解主义,弱化传统形式而以纯娱乐为主;在规则设置方面,该节目更趋向游戏化,弱化输赢机制而强调淘汰制度,悬念迭生;而在参与人群选择方面,因问题的随机性而不拘泥学历工作,随时可能发生奇迹。基于以上三点,我们结合后现代主义观察,其种种趋势均显示其后现代主义特质。

猜你喜欢

挑战者后现代主义特质
“挑战者”最后的绝唱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闪电远击侠“挑战者”2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挑战者 敢闯敢创激发无限可能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