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9-03-22余彩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余彩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当前社会正处于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数字人文时代。为了应对时代的发展要求,2014年教育部就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在数字人文环境下,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数字人文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涉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专业学术能力,创新实践环节和国际化培养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是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先决条件。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理解和接纳如何?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信息是否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以及正确的判断力?大学生对反映在创业方面如对市场盈利机会的定位和发现的程度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可以从整体上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
作为高校教师,要始终将创新创业意识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平时在专业理论教育中,创新实践做法,探求具体对策,真正使正确健康的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到大学生培养体系中。首先,完善相关创业教育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传授,设置相应学分和考核标准,确保创业课程学习的效果,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发挥大学图书馆优势,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技能。图书馆是大量创新文献的储藏地,各项丰富的数据资源更是专业学习顺利开展的保障,同时,图书馆还会举办各种创新创业项目讲座培训,是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大学生信息技能进一步提升。第三,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高校教育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人。在人才培养教育中,要始终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具体表现在大学生要合理获取数据,正确使用数据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等方面。
二、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
数字人文环境下,大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如何?这是衡量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首先,大学生平时要注重思考,有意识地拓宽思维面;其次,注重方法论的创新,在学术研究中需要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多进行比较进行探索;再次,大学生还应该多阅读专业文献,尤其是国外的学术类的著作和期刊杂志、专业网站上的学术类文章。毕竟,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采用的方法论与我国的区别很大,通过对他们的学术成果的阅读,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动向,获取一些有益的学术启发,提升自身的专业学术能力。
三、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实践环节
充分的、高水平的创新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培养与社会接轨的重要渠道,是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重要保证。要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与条件,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首先,把大学生作为自己创新实践项目团队的成员,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到项目中,接受系统严格的实践训练,培养创新的意识,学会创新的方法和规范,形成良好的创新素养。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可以利用小组集体研讨会让大学生参与项目研讨;利用高水平会议让大学生交流创新观点;利用阶段性的《总结与计划》让大学生进行创新知识梳理;利用论坛或QQ在线等让大学生及时反馈创新想法等等。在具体创新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创新实践环节应该从召集到具体参与教师都应全程参与。根据大学生特点,指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不断研讨,不断总结。
四、重视大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在数字人文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势在必行。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在学术交流中发表自己的学术看法,理解最新的学术思想,了解本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大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学科发展前沿,激发科研创新兴趣,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来高校,为大学生进行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的主题讲座,在讲座中,大学生更能激发自身的创业热情,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兴趣,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五、结论
总之,在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各种不同途径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教师应该通过不懈的努力,丰富创新知识结构,积累创新研究经验,提升创新培养能力,从而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高校教师,为学校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