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实践探析
2019-03-22李佳豪张莉川北医学院
李佳豪 张莉 川北医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历经数千年实践积累创造而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充分展示着中华民族自强独立、坚忍不拔的民族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也处于高度变革期,各种思想理念交织碰撞,相互影响。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思想活跃者,对外来事务反应敏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处于塑造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而深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精髓,发掘温润隽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育人思路导向
要紧跟时代主旋律,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工作核心。要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解决文化育人核心模式构建,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做好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引导学生树立仁爱、守诚、崇义、尚德的思想理念,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将学生培养成为政治合格、技术出众、文化抢眼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要探索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清晰实施思路。不断深化传统文化育人深度思考,把握文化育人规律,多管齐下,凝聚文化育人合力。要不断引入立体化、多样化的高雅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环节,丰富传统文化育人内涵。大力倡导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意志品格的重要源泉。
要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搭建传统文化展示平台。要将传荣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之中,就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教学之中,浸润中华典故,寻根文化始源。要将富含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如地方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要在校园内广泛搭建传统文化活动展示平台,在让喜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有展示舞台的同时,也能使更多的学生有领略传统文化风采的机会。
二、传统文化育人实践导向
通过结合经典书籍开展主题教育,解读典故,提高大学生探寻传统文化兴趣。以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为例,该学院开展古梦悦享·我的中华魂——古籍悦读打卡活动,以《习近平用典》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信念篇、创新篇为核心内容,线上以两微一端和易班平台为载体,学生利用新媒体宣传手段发表自己精读日志,活动主管教师精选部分学生优秀读书日志进行平台宣传;线下于图书馆、教室、寝室定期开展线下解读经典故事会,学生互相分享交流学习进度。经过三个星期活动,对线上线下优秀读书学生进行表彰,活动的成功开展,引领了大学生探源经典出处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筑牢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基。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共庆佳节主题教育活动。现今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大力提倡过好传统节日,品味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好此契机,结合各传统节日文化蕴涵,在节日共庆的同时,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如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先烈纪念活动,洗礼学生精神,重塑学生理想信念,再造浴血拼搏、坚忍不拔品格;端午节纪念活动可以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开展快乐式、体验式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体会佳节,亲近文化,激发中国梦;中秋节、重阳节活动可以纳入敬老、互尊互爱理念,引导学生珍惜身边人、身边事;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可以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组织学生遥晴佳节,共寄相思。各传统佳节可以广泛开展征文、摄影、演讲、健步行等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传播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进网络,丰富思政教育新形式。传统文化进校园,将结合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通识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活动,通过活动竞赛等多样形式,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创新活动方式,更好、更方便的向学生宣传社会主流文化思想,洗礼学生心灵。传统文化进网络,是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火花进行升华,使其能够立足现实,体现新时代新方式,提升思政政治教育手段广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落细落实,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蓬勃的清楚朝气。
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面向未来的尝试。校园文化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修身教育,加强自我修养,提升学生自我形象,继而强化学生理想信念,通过知识、技能、涵养培训,锻炼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和生活能力,充分展示学生风采。在完成了学生修身、信念教育的基础教育后,可以尝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发展论坛、观影、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思维碰撞、头脑风暴,提升学生创新思想,努力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
三、传统文化育人的经验启示
传统文化育人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创新。当前社会思潮碰撞较为激烈,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者,容易接受新的思潮,在可选择范围较宽的同时,更具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文化传播手段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纳。在网络时代,丰富文化载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传播手段,如开展线上阅读打卡、线下现场竞赛活动形式,广泛开展知识竞赛、讲座及佳节庆典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创新活动方式,以浸入式教学方式向同学们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育人要注重古今结合,提高思政教育温度。在引导学生走向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要鼓励学生阅读古典经籍,在对传统文化解读、传统节日庆典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火花进行绽放、生化,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要与当今时政热点、学生关心关注的切身事相结合,使传统文化能够立足现实,在新时代中发掘新内涵和新精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热度与温度。
传统文化育人要做小做精,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充满蓬勃的青春朝气。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要充满故事性与趣味性,从小处入手,以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方式开展融入教育,提高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教育实处。
传统文化育人要坚持全员动员、全过程育人。文化育人是一项较为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长期坚持,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来影响、引领青年学生。需要专业教师、辅导员乃至学校公寓管理人员的长期投入,寓教于乐,融入生活,把传统文化育人工作渗透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循序渐进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接受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经过五千年的锤炼,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培养学生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养成爱国心、强国志、爱国情,开拓时代创新精神的过程中都具有非凡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