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稿件采写技巧研究

2019-03-22左文清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融媒体中心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口语化新闻记者电视新闻

左文清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融媒体中心

一、当前电视新闻稿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过于书面化

由于电视新闻稿件不仅需要注重视觉效果,还需要注重听觉效果,所以与其它媒体的新闻稿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最起码应该具备一定的口语化特点。一般情况之下,新闻记者的文学素养都是很高的,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新闻稿件也很有深度,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有些过于书面化,不太适合在电视新闻中运用。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媒体,即使在新媒体的冲击下[1],也仍有一批忠实的受众,在繁忙的都市生活压力下,他们已经习惯了利用电视来进行消遣,缓解压力,如果电视新闻稿件太过书面化,会大大降低受众的观看兴趣,使得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阻碍。还有一点,电视新闻稿件的报道面有点窄,电视新闻不仅要传播知识,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有些新闻记者为了哗众取宠,提高收视率,做出的新闻内容有些夸大,使得新闻内容缺乏一定的真实性,长期下去,会失去社会公信力。

(二)缺乏深度

在这个网络大背景下,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各种新型媒体以及平台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包括微信、微博等,这使得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传统的新闻媒体要想发展的更好,应该不断的树立创新理念,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也要

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做出有质量的新闻节目。可实际的情况却是,传统的新闻在内容编排上已经模板化,报道形式也比较单一,制作方式也处处受到限制,受众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有些新闻稿件过于商业化、政治化,不再贴近人们的生活,新闻报道的深度也很难受到保障。

二、电视新闻稿件采写应掌握的技巧

(一)把握口语化特点

由于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十分广泛,涉及到各个年龄层的人,所以口语化很重要,只有在报道过程中用一些通俗的内容,才能够不断提升其可看性。所以在创作新闻稿件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借鉴一些广播新闻的特点,因为广播新闻没有画面,所以它的口语感会更强[2]。如若只是一味的用书面化的语言来报道新闻,不仅仅会影响收视效果,还会给受众留下一种较为刻板的印象,使得新闻风格不突出。因此,希望相关的编辑人员能够注意这一点,在编辑新闻稿件时,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不断提升新闻稿件的口语化水平。

(二)坚持新闻延展性原则

电视新闻和传统的纸媒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在报道新闻时会涵盖声音以及图像,由于需要镜头的加持,所以为了使新闻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新闻稿件的风格也要与其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整个报道高度统一。从之前研究的一些电视新闻稿件中不难看出,总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比如稿件缺乏质量,整体像是在记录流水账,重点问题也不突出,致使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内容印象不深,还有就是新闻稿件的前后文不协调,风格前后也不一致。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的编辑人员一定要严谨措辞,画面无法表现出来的内容,最好能够用语言概括出来,这样才能够将新闻事件进行还原,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三)挖掘报道深度

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主要就是将一些社会信息传递给大众,但是由于新闻编辑人员的观念得不到更新,新闻稿件的模板化较为严重,新闻报道几乎是千篇一律。要知道,电视新闻要传播的不仅是新闻讯息,还应该让受众通过事件看到其本质,将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发挥出来。所以,在新闻稿件的创作过程中,编辑人员一定要不断加强文字功底,把新闻事件分析的深入且透彻,争取用语言弥补画面的不足。首先写的时候要把握住一个好的切入点,这样受众才能够了解事件的全貌,虽然在这个全媒体时代[3],一个新闻事件会被多家媒体进行争相报道,但是希望电视新闻在报道时,不要只是一味的重复其他媒体报道过的内容,还应该就事件进行深度的剖析,让受众看的更加透彻。

(四)采写工作独立性原则

电视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创作时,应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将自己对事件的看法阐述出来,用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大众对事件有个正面的了解,把新闻稿件的作用发挥出来,使应有的新闻价值能够充分得以体现出来,当然,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结束后,能够立即将所得的资料整理出来,把新闻稿件的主体内容定下来,由于电视新闻受到时长的限制,所以,记者一定要把握住稿件的重点,这样才能够突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三、总结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稿件的采写,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质量以及播出效果,所以电视新闻编辑人员一定要注意新闻稿件的采写技巧,在采写工作中坚持独立性原则,不断挖掘报道的深度,把握口语化特点,坚持新闻的延展性原则,这样才能够使电视新闻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口语化新闻记者电视新闻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