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探析

2019-03-22王洪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精神时代

王洪杰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新时代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理念。培育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需要,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培养高校教师为人民、为社会、为学生的服务精神。事实上,高校教师服务精神问题一直以来并未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匮乏。本文从内涵、重要性、现状、培育路径等方面,对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进行初步探索。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基本内涵

高校教师服务精神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谋求自身的发展。高校教师通过专业培养与人生指导等,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教师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提供的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各种教育劳动,服务过程是一种典型的精神交往活动。教师提供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教师服务涉及专业知识的传授、学习方法的指点、道德情操陶冶等多方面内容。高校教师完成高质量的教学服务离不开服务精神。换言之,只有拥有服务精神的高校教师才能为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精神是指为某种事业、集体、他人工作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具有服务精神的人有帮助或服务客户的愿望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专注于如何发现并满足客户的需求。”[1]教师职业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将教师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否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决定了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工作就是为学生服务,就是履行一种责任。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高校教师拥有服务精神,意味着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投入极大的热忱。

二、培育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重要性

培育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需要,是提高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适应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和学生的迫切愿望。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义是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高校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巨大,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2018年,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力求造就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高校教师的服务精神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现状

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能够认真履行职责,教书育人,涌现出一些如郑德荣等拥有服务精神的教师模范。但是,也有少数高校教师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不理想,工作中缺乏服务精神,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不仅影响学生的成长,更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拥有服务精神的典范

新时代高校涌现出许多拥有服务精神的优秀教师代表,他们在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有责任有担当,热爱学生并服务学生,认真从事教学活动,积极完成科研任务,把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郑德荣是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一生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坚守在教学一线,坚持创新研究,著述颇丰,通过理论成果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把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当成人生最大欣慰和快乐。[2]2018年5月3日郑德荣教授因病去世,教育部追授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向他学习。

曲建武是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辅导员,从事高等教育三十多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课上与课下、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深入探求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曲建武认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感染触动学生,要有仁爱之心,把爱传递给学生。2018年1月,教育部授予曲建武“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3]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缺乏服务精神的状况

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缺乏的主要表现主要集中在工作热情不高、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有些高校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和科研上,备课不充分,缺少对学生的课下指导,不认真对待考试出题与批卷,只完成学校规定的基本工作量,缺失科研动力,不肯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进行科研活动,无法做到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高校教师缺乏服务精神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如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对学生成长极为不利、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等。一些高校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很难和学生相处融洽,在教学方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学效果不好,更有个别教师无故旷课,迟到和早退现象时有发生,损害学生利益,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更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高校教师缺乏服务精神的主要原因包括对服务精神的内涵认识不清、经济利益的驱动、高校行政化管理的束缚等。一些高校教师对服务精神并不了解,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能是一种平等关系,无法认同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一些高校教师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除了在学校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在外校兼课兼职或开班办学,甚至为获取经济利益开办公司,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一些高校采取僵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对教师实行量化管理,将教师的教学、科研等细化为可以量化的指标,消耗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违背了学术和教师职业的规律,不利于实现学术创新和培育服务精神。

四、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要积极寻找路径努力培育高校教师服务精神,主要包括学习服务精神相关理论、开展向榜样教师学习活动、适度增加高校教师薪酬、构建服务型教师管理模式、加强相关制度建设等路径。

(一)组织学习服务精神相关理论,提升高校教师综合素质

邓小平曾经说过,“只有不断地学习,谦虚地学习,刻苦地学习,认真地学习,汲取知识的力量带动他人,共同进步,才能实现强国强民。”[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强学习、落实学习。高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集聚地,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不仅学习本专业知识,更要学习一切有益于教学和科研的知识,学习服务精神相关理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提高理论素养,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理论学习必须从新进教师入手,以老带新,掌握服务精神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培育服务精神打下理论基础。

(二)开展向榜样教师学习活动,形成争做榜样的良好氛围

“有一些人,虽已离去,却成为历史星空最闪亮的坐标。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始终是信仰殿堂通明的灯火。”[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榜样心灵会产生共鸣。效仿模样,就会有行动的目标。以榜样为鞭策,才有行动的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先进模范人物高度重视,2018年6月27日追授郑德荣“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各地高校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开展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活动。如2018年7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举办了全省高校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6],东北师范大学各院系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习郑德荣同志活动[7]。

(三)适度增加高校教师的薪酬,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

2014年9月,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对高校教师工资情况作了相对全面的研究。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工资低于公务员工资,而且收入差距明显。中国高校教师的收入构成多元化,一般包括校内本职工作收入和校外兼职收入两部分。当前高校收入分配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作用,高校内部收入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教师的收入分配不公平感,很多高校教师认为目前的薪酬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想让高校教师回归课堂和科研,必须改善教师的薪酬结构和工资待遇,明确对高校全职教师实行公务员待遇,建立与高等教师特点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对高校年轻教师提供特殊的廉租房,限制高校教师在校外兼职。[8]

2016年11月,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规范薪酬体系和标准,提高高校教育科研水平,激发教师工作绩效,构建合理的教师薪酬标准体系,规范奖励性绩效的发放。2017年,河北省对高校编制职称薪酬进行改革。高校自主进行岗位设置和调整,把教好书、育好人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核心内容,在职称评定时注重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淡化科研成果较高的数量要求。[9]各地高校不断探寻高校教师薪酬合理化的改革路径,给高校教师生活工作提供保障,确保高校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四)构建服务型教师管理模式,加大高校教师工作的自主性

培育高校教师服务精神,必须给予高校教师工作的自主权,使其可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拥有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自主空间,凸显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传统的教师管理模式“以行政权力为基础,以量化评价和严格管控为手段,行政管理者凌驾于教师之上,教师不具备学术自由权利,不具备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实验的空间。”[10]因此,必须构建服务型教师管理模式,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高校应积极整合资源,尽量提高教师的待遇,提高教师的获得感和尊严感,积极改善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探索校内职称评聘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高校可以成立专门机构,为教师发展提供常规化的支持,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服务。

(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规范对高校教师的考核和奖惩

培养高校教师服务精神,要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评价教师制度,督促高校教师认真为学生服务,设定统一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要因时因情况而作适度调整,综合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授课内容等因素,避免不真实、无效的评价结果对教师造成伤害。在教师评定职称方面,要综合考虑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服务情况,改变教师为评职称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要规范对高校教师的考核和奖惩制度,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考核师德师风和教育服务质量,给予相应的奖励,对缺乏服务精神的教师给予惩处,通过开展评选教学名师等活动,对教师进行精神鼓励。[11]

五、结语

培育高校教师服务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高校应该通过制度建设等途径,调动教师服务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师培育服务精神提供多种保障。高校教师应该主动提高服务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前,对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探索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相对较少。培育高校教师服务精神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逐步提高对服务精神的认识,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培育高校教师服务精神的新路。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