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2019-03-22谢斐
谢 斐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时期思想状况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许多新提法、新论断、新思想不仅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新思路、新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高校一定要立足于新时代,准确把握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彰显时代性,切实担负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然面临许多新机遇、新变化、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进行创新发展。高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必须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还要加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领悟。《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
首先,进教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日常教育两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要重视教材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为此,最新版的教材增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符合当下中国发展实际的科学理论体系,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引领。思政课教师要及时、透彻地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准确把握国家发展的新变化。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并深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战略部署。
其次,进课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身作则,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创新工作方法,深入挖掘各个方面的育人因子,既要讲授其中蕴含的理论价值,又要揭示其中的政治立场、担当精神、使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其能够真正地服务于生活实际,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新媒体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进头脑。进头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进教材和进课堂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思政课“打开方式”。当下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有很多关于“网红”思政课教师的报道,例如:复旦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周易》《狼图腾》等经典作品,利用相关内容解释课程理论。也有很多方式在学生眼里是“奇葩”行为,不仅没有起到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达到大学生头脑和心灵的效果,反而导致许多大学生质疑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性。所以,我们应该寻找一种能够结合各家之所长的科学高效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付诸实践,才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国内外的状况等,直面焦点、痛点、难点,深挖社会事件背后隐藏的育人因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解答。
二、正确认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趋势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地“以学生为中心”,而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新时代高校要明确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兴”,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传播新时代的声音,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
首先,因事而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因事而化,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教师要注意收集素材,将枯燥乏味的理论与真实可感的故事结合起来,使学生容易接受。中国近代史上并不缺乏感人的故事,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红色故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用视频播放出来,寻找学生心底最柔软的部分,真正“戳中”学生的内心,以情感人,使学生对党和国家产生认同感、自豪感。只有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人文关怀,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日常教育中,辅导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增强亲和力。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疏导,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坚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其次,因时而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高校要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教材改革,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培训中,要运用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等辅导材料”[2],向青年学子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与特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的巨变,揭示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必然性;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学校要围绕新时代、改革开放、中国梦等开展相关的各类讲座、演出、比赛、文体活动,创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生动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全国高校思政课学生艺术作品展上,400余件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共同表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题。艺术熏陶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鲜活的艺术形式中体味浓浓的爱国情怀。
最后,因势而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因势而兴,要求高校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西方加大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社会思潮多元化趋势明显。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时效性强,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一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深刻认识高校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注重培训思政课教师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使教师既具有专业的理论素质,又具有娴熟的运用新媒体能力。
三、切实担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新时代青年学子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青年学生处在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伟大使命来感召学生,使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引导青年学生承担起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对青年的思想教育提出了‘五点希望’,让青年深刻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历史底蕴,促使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3]青年学子贡献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在时间维度上高度契合。高校要利用好这个契合点,引导青年学子坚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心。
其次,要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契合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既不能只强调社会价值而忽略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更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个人价值而轻视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理想。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确立对待理想的正确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并且努力去实现它。对理想,要坚持不懈、勇于奋斗。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战胜挫折,才能实现理想。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比较教育法,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在纵向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当前,我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值得全体中国人民骄傲和自豪的。在横向上,相较于很多西方强国,我们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骄傲自豪,而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变挑战为机遇。
四、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新诉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对人需要的层次发展规律作了经典的表述,“生产很快就造成这样的局面: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4]恩格斯也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提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5]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入挖掘学生的发展需求,准确把握高校育人目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寻找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把握学生的实际需要,解决学生成长的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和思政课都很陌生。思政课教师在授课的基础上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引导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大二、大三的学生处于大学时光中最重要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他们多参加校园活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大四的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让理论能够真正地指导实践。只有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实际生活中最迫切的需要,才能使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科实际,合理分班。许多高校在进行大一外语公共课教学之前,都会对学生进行分班考试,并且结合他们的高考外语成绩进行分班。其实,高校政治公共课也可以借助类似的方式。合理的分班便于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政教师传授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