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019-03-22周冬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水生意境语言

周冬梅

一、品味语言美

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内涵都是通过具体的词语来呈现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引导学生“沉入词语”,从中品味细微的审美意蕴。

(一)品味陌生化的语言,提高审美感受力

陌生化语言就是改变日常语言的习惯用法,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使语言具有阻拒性,产生特殊的意味,给人新鲜的感受。

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春风仿佛有了生命,整个画面由静而动,让人读了回味无穷。又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句,有人把它改成“明月惊鹊栖别枝,清风逗蝉半夜鸣。”比较之中我们感受到,辛弃疾这种词语错位的诗句,传达出了词人所见所闻产生的奇妙感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品味空白语言,提高审美想象力

“空白”又叫“留白”,是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经常使用的艺术技巧之一。如国画中的“飞白”、乐曲的“休止符”等,都给鉴赏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文学文本中的“空白”指的是作者未实写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语言的空白造成作品意义特质出现不可捉摸的真空,或造成作品内在逻辑出现意义承续上的断层,或造成作品出现歧义,读者在艺术接受过程中,会调动生活中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加以填充,这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于“不确定”和“空白”的存在,文学文本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就大,才能激起读者的参与性和创造性,阅读活动才会成为真正的精神享受。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空白的景观表现离别的忧愁,朋友和他的坐骑已经消失了,诗人的眼睛却留恋着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这是用一个主观性很强的空白画面来提示感情的深厚。

教师要善于寻找空白,摆脱习惯的约束,不仅要看作者写了什么,还要看他舍弃了什么,舍弃的往往就是文本中的空白。只有教师自己寻找到空白,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打开其思维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填补空白,使学生获得一种参与创造的快乐,进而深入到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

(三)比较语言异同,提高审美鉴赏力

比较语言的异同也是进行文本细读的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有比较才会发现区别,才会发现各自的特点,才能逐渐提高阅读的鉴赏力。“比较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将原文中的词(词序)、句(句序)进行调整或置换,拿作品的定稿与未定稿进行比较,不同形式但内容大致相同作品进行比较等。

一位教师在讲授《雨霖铃》一课时,拿出作品的未定稿与定稿进行了比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定稿前是“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语叮咛”。学生们都认为“有千语叮咛”比较直白,像是日常生活离别时的嘱托,不像是恋人之间的分别,而“无语凝噎”给人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情到浓处,只二目相视、泪眼蒙眬便可知对方的心意了,所以定稿后的文字更符合当时的情景。在比较细读中,学生领悟了语言的优劣、情感的深沉。善于在对比中分析不同,对于拓展学生的精神境界,审美情操是有好处的。

(四)品味人物对话美

雷班在《现代小说技巧》中说:“我们说的话,并不是心里所想的,我们说话时常常转弯抹角加暗示,然后就开始绕弯子,我们用语言掩饰心里所想的。”这个说法很精彩,对话的妙处并不是像一些电视剧作家想象的那样,直白地去表达各种人物的所思所想,绕着弯子去“掩饰心里所想的”才能显出对话的妙处。

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小说深受读者的喜爱。孙犁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给人以朴实的美感。人物对话看上去直接来自老百姓的口语,但细细体会,对话中内蕴丰富,意境优雅。如《荷花淀》中水生与妻子道别时的一段对话: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读着这段对话,我们如同置身于水生家的窗外。水生怕妻子担心,不想马上告诉妻子自己已经报名参军的消息,总想把话题岔开。而妻子早已觉察出有些不对劲,于是穷追不舍,接连问“他们几个呢?”“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最后,水生被“逼”得毫无退路,只好说出:“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这段话清一色的口语,朴实无华的语言,把水生夫妻之间的爱,水生的顾全大局以及妻子对丈夫的细微体察等等,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来了。

二、感受人物形象美

古往今来,人物形象是人类最常见、最直接的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收录的文学作品,有不少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一段:“鸡鸣外欲曙,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段文字从服饰、体态、风度等不同角度,描绘了刘兰芝的形象。她遇事沉着镇静、有主见,做事有礼有节,处处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又表示了对焦母应有的尊敬,典雅隆重的装束还是对焦母的无声的抗议。她不仅外表美丽,内在的人格美更令人佩服,使作者情不自禁地作出“精妙世无双”的结论。

服饰可以表现人的性格,文学作品中常常需要通过外貌、衣着来表现人物特征,也是一个最有效的文学手法。《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书中这样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文章从头饰、服饰几方面进行描写,显示了她的华贵,更表现出她在贾府独特的地位和当家奶奶高人一等的气势。结合她的外貌——丹凤眼,但却是三角的;柳叶眉,但却是吊梢的;身材苗条,但却是风骚的。可以说她的服饰表现的不仅是贪婪,还有作为贾府二奶奶的富贵华美;不仅是庸俗的,还是气势非凡的。

三、领会意境美

《辞海·意境》条曰:“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由内情和外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完整和谐的艺术空间。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开拓审美视野。概括起来意境就是“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有无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充满意境的诗词及散文作品,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构成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的意象率先营造出一种凄冷暗淡的情境,昏鸦的“昏”暗示时间已是傍晚,加上小桥、流水、人家,描绘出一幅深秋乡野图。紧接着古道、西风、瘦马的加入,使本就凄清的乡野图又增添了一层荒凉感,完成了整个意境的营造。

“有无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形态,它通过对意象、情景、有无的超越提升人生境界。当我们读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时,便会不自觉地触到天地人心,人的情感与宇宙贯通,遂逐渐将具象忘怀,扬弃现实功利。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户庭无尘埃,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为什么“草屋”“狗吠”“鸡鸣”“虚室”这些景物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好感,而这些偏偏能使作者感到亲切,在内心产生喜悦呢? 这是因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他远离仕途,摆脱了拘束,得到怡情自然的乐趣。所以在诗人的眼中,山水田园的一切景物都是温馨的、美好的。

总之,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是多样的,如何有机地将语言学习与审美教育结合,正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永久性课题。

猜你喜欢

水生意境语言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语言是刀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互助
互助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