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哲学意蕴和现实诉求

2019-03-22金小燕杨爱东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群众历史活动

金小燕,杨爱东

(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黄岛 26659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治国理政活动的实践指向,是对党执政理念的承继。作为报告中的主线,“为人民谋幸福”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同时在报告中也充分显现了这一思想的现实诉求。

一、“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哲学意蕴

“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观点之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作用贯穿于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的创造、社会的变革的实践。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真正革命的阶级只能是无产阶级。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队伍也会不断壮大。以往的群众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所以导致他们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进程的推动力量,但是难以获得历史活动的主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因此,无产阶级的社会历史作用以及其在经济结构中地位,使得人民群众自身的解放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人民群众的目的性活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是指人民群众具有自主的生命精神,把握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人民群众解放自身,实现人的自由的、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的过程。马克思的崇高理想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是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价值目标。“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3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的超越性和现实性决定了他不仅关注“现实的人”,也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个体与类之间抗争的解决。马克思继承了西方人道主义的传统,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519马克思思考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问题,历史进程的主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人,他认为人的“本性”展现在历史之中,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创造历史的过程是扬弃异化的过程,人的精神获得解放,人类与自然界处在统一和谐的活动关系中。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回,这种复回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3]185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也要受限于历史条件,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环境的等等,因此,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是一个主体和客体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必须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文明的建设,健全各种体制和制度,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社会福利,文化生态环境等权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某些阶层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恩格斯在分析法国、德国农民的问题时就提到农民阶层比较被动,缺乏进取、创新的精神。[4]因此,农民等阶层的自觉性发挥需要先进理论的引导,克服自身的局限性,更加理性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使自身的活动合乎历史发展的方向,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和主动性。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所以党是人民群众历史主动精神的代表和集中体现,因此,共产党的活动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是一个主体和客体辩证统一的过程。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必须运用先进的理论引导民众,武装他们,将他们纳入到人民群众的范围,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这些活动不仅契合人民群众的真实利益诉求,吻合人民群众历史自觉性的活动,而且也是一个政党科学性的基础。只有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历史主动精神,党才能居于领导地位。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活动的价值导向,也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价值旨趣所在。只有在推动党和人民群众历史活动一致性的过程中,才能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推进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现实途径

根据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原理,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群众的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原理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十九大报告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切实以人民作为行动纲领。“为人民谋幸福”思想的意蕴贯穿于十九大报告的内容,这必将对社会历史活动如何实现党的活动和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一致性的问题提供方向。

首先,党和国家要对民众进行正确引导,加强对人民群众参与公共生活能力和素养的教育,让人民群众可以发出理性的声音,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真正发挥历史的主体作用。从人类历史的长河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历史的特定时期民众在发挥历史作用过程中又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在关系到国家发展,制度建设方面不能任意非理性声音的发展。先进理论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先进理论必须能够为群众所把握和理解,才能真正推动历史的进程。马克思说:“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话,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5]落实先进理论必须运用适当的方式,让人民群众可理解、可操作,真正将人民群众武装起来,才能使人民群众成为建设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要教育人民群众,提升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包括文化认同、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引导他们理性地表达自身的意愿和利益,真正发挥人民群众历史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要倾听民意,但是不能简单迎合民意,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指长远利益,而不是指眼前利益。人们眼前的、情绪化的要求往往不是理性思考下真正需要。由于共产党的地位,这就要求共产党必须要具有超越于一般民众的眼光。

对十九大精神的宣讲不仅仅是对报告内容的宣传,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能准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内在利益的一致性,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理性的思考、理性的选择,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为人民提供有效的、合理的制度,保障人民的表达渠道。并且,要及时归纳民意,积极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推进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6],而实现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主体力量的根本点在于使之发展成为权力和权利,落实到社会政治和公共生活中。胡伯项论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权力观”体现了这一根本点的必要性[7]。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是为了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充分实现“共享”“共建”的主体价值。

倾听人民的愿望和声音,需要保障民众能够表达理性声音,尊重媒体新闻自由的权利。例如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度等都是为了保障倾听民意的制度,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一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发出理性的声音,提出利益的诉求,及时发现并总结人民生活中的问题和经验,保障党的决策从群众中来,走进群众。但是这一过程又不是简单的迎合民意,坚持集中指导下民主,要求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具有做到超越于群众的眼光,这样才能真正顺应民意,保障人民群众的真正利益,充分迸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潜力。

认识是一个辩证运动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运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及时有效地归纳理性民意,真正代表民意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执政党要想保障制度、政策真正代表、实现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要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利益和真正意愿,这就需要双方通过理性对话,通过商谈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在可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共识。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强调商谈理性的思想。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理性沟通、科学论证的过程,这就使得双方可以共同认可、维护并执行共同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改革,使其具有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

“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永续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使得党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和创造精神,党的先锋队性质保障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内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时代,习近平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加具体、更加全面。除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民对生活的质量,幸福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广泛和全面。这一方面呈现出人在自身解放过程中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还不充分,也不均衡。面对新时代下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必须认识到,我们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具体考察调研人民在法治、公平、生态、安全、教育、就业、休闲等生活各个层面的现实诉求,研究并落实保障人民对社会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梦想。

针对我国历史性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这一中心提出了新时代下的惠民利民新战略。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这也是实施仁政的政党奋斗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286。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体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立、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公平正义。为了保障人民的权益,十九大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包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必然会满足人民的现实生活的需要。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有战略有步骤地推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自觉性、历史主动精神,党才能居于领导地位,把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才能带领人民一起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使人获得真正的解放。

《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民的历史地位和现实生活需求,是构建一个政党科学的基础,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命力、先进性也在于此。中国共产党要积极引导并教育一般民众将其纳入到人民群众的范围,保障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理性发声,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觉精神和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彰显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的内在诉求。因此,贯穿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必将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猜你喜欢

群众历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