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至周氏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性研究

2019-03-22祝中侠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周氏家训家风

孙 琪,祝中侠,石 珉

(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其中,家风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瑰宝中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祖祖辈辈为后人在治家理业、德行修养、处世之道等方面留下的智慧结晶和道德准则。中国自古运用家风家训告诫族人、训导子辈,构成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培育子孙后代的基本模式,其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优良的家风家训,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家乡及族人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主要源泉,是每个家族成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元素。东至周氏家风家训凭借其百年传承的优良文化底蕴,不仅对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价值,更能在新时代弘扬和传递社会正能量。

1 东至周氏家风家训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这为我们探究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性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南,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立足点,而优良的家风家训文化则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

十九世纪中叶,东至周氏家族由周馥开始,下沿五代,在晚清以来的百年时间里,周氏家族迅速发展成为声名远扬、文商并举的大家族,其后人在实业、藏书、学术等领域均很有建树。周氏先贤及其家族后人的遗迹遍布北京、天津、山东乃至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了六世书香,百年家风的文化传承。周氏家族成功地实现了由政界转向实业发展,家族中涌现出多位杰出的爱国民族实业家,他们秉承着“耕读继家声”的祖训,培育出大量的文史专家,收藏大家,建筑设计专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等,终而形成一个能文工书、泰斗耸立的学术大家族,有着“安徽大宅门”的美誉。探究周氏家风文化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其优良的家风家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成三个层面,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阐述其价值要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内涵,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出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长治久安之间的关系。东至周氏家族优良的家风文化传承百年,人才辈出,以家风家训为传家之本,绵延六代形成了以“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为核心的精神内涵,是对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理念的拓展与升华,也凝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内涵。

东至周氏家族通过子子辈辈传承祖训、恪守家规,把家族精神凝练成了家风家训,代代相传,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其家规、家训中所包含的“重孝弟、勤学业、重勤俭、培心地、端家范”等内容,归纳其精神内涵就是“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16个字,阐述着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之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是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和君子人格,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修身齐家之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治国之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平天下之道。由此可见,周氏家风家训的16字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24个字有着高度的耦合性[3]。周氏家风家训历经百年,早已超越家族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经营好周氏“小家”,更培养出了一批批精英人才为祖国这个“大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方面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东至周氏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性分析

2.1 求国家富强,探索民族复兴道路

在东至周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中,第一代周馥的作用举足亲重,周馥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长达30年之久,其一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富强日夜奔走、殚精竭虑。李鸿章曾评价其:“吾推毂天下贤才,独周君相从久,功最高”。周馥也将这种“实干兴邦”的精神传递给子辈。他在《负暄闲语》中提到:“大凡人存心公正,则虑事详审。先审此事于国有益否?于民有益否?”[4]以此告诫后人秉公正心,行公正事,将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

辛亥革命后,周氏家族面对民族危难,心系百姓安危,他们将家族的实业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周学熙倡导“惟实业足以救国”,“综览全局的企业发展战略”等实业思想[5],当得知英商预将滦州煤矿和开平煤矿进行不公平合并,周学熙毅然拒绝出任新公司的督办,并带动家族子弟积极参加实业建设,通过创设银元局、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矿务公司、华新纱场、京师自来水公司等各项实业,为国家探索理财新路,坚持走实业救国,富国富民的道路。周馥孙辈同样谨守家训,看重民族大义,谱写着家国情怀。周学熙的二儿子周志俊,是一名热爱祖国的实业家,他创办的久安集团,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前线不断运输自产的纱布和战略物资,有力的支援了抗战[6]。1941年1月,周志俊遭到汪伪军枪击,落下终身残疾,但他没有退缩,以其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以“实业救国”为志,为战后企业复兴昼夜奔波,为振兴民族工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屈不挠地闯过了无数难关。新中国成立后,周志俊积极响应公私合营,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纵观周氏家族沿革,不难发现他们始终将家国命运视为己任,用实际行动传承其优良的家风家训,把国家的前途和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求国家富强,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周氏家族的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有着高度的耦合性,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借助周氏家风家训为载体,传播和影响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更好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文化根基。

2.2 关心民生疾苦,致力公益慈善事业

周氏祖祖辈辈要求有一颗为善之心,周氏家训中的第一条,培心地:“培心地即培家本也。人生世间,百物受用有尽,惟此善根受用无尽”。家训第二条,积阴功:“人生贵积阴功,非必广施厚赉。如今人修桥补路,始谓之阴功也。即念虑之间,时存利人利物之心,此心即是好心,即是阴功,天地神明必共鉴之。后来必邀福泽,近则及于己身,远则及于子孙”[7]。周氏家族认为万物皆有用尽之时,只有善根是享用不尽的,要求后人要积为善不为人知的阴功,时刻想着百姓疾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层面的要求不谋而合。

周学熙的母亲吴太夫人,性慈善良,心系民生疾苦。她曾告诫周学熙:“吾邑地瘠民贫,欲图补救,端在教养,此吾之志事也”[6]66。周学熙时刻牢记母亲的嘱咐,诚惠桑梓,不遗余力,终身致力于慈善事业。1908年,他创建“周氏敬慈善堂”,作为开展各种公益事业的总部。1910年,为救济贫苦乡民看病就医,捐办“建德医院”,每年惠及百姓近万人。1917年,天津大水为灾,周学熙遣送难民,联络各界,捐资赈灾,救济民众。1920年,冀鲁豫三省大旱,他邀集同仁募捐义赈,捐资开办粥厂,救活饥民无数。周学熙始终认为,欲提高国民素质,必须普及教育,他很重视教育实业,不仅捐书、捐款,还创办学校,从1910年捐办的建德后河蚕桑讲习所,到1922年创办的秋浦宏毅学舍,再到1926年至1938年开设师古堂,几年来,他为家乡办学校、建医院、筑河坝、修文庙等惠民之举,备受乡邻称赞。

家风家训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周氏家族优良的家风家训,能够为家族营造崇儒尚德、勤俭乐济的良好氛围和精神风貌,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具有道德约束力和辐射力。周氏家族“培心地、积阴功”的家风家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生动表达和具体展示,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的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供了更加坚实的认同基础。

2.3 做良好公民,树立道德典范

周氏家族自周馥以来,非常重视对子孙的品德教育。周氏家规第一条:重孝弟“子弟在庭帏之内,首重孝亲敬长,即一族中,尊卑有分,长幼有序”。家规第二条:端表率“为家长者,必须谨守礼法”。家规第十五条:重和睦“家门不和,多为妇言所惑。男子当明于察理,勇于裁断”。家训第四条:端家范“一家之中,家长为主。家长之身,系一家模型”。家训第六条:慎举动“家长举动,家人之模范也”[7]。均体现了周氏家族对子辈的道德典范教育,要求亲族之间要遵守孝悌,和睦相处,形成良性互动。

周氏家族第三代周叔弢作为一名文物古籍收藏家和民族文化保护者,新中国建立后,他将毕生收藏的3.6万余册珍贵图书和2200余件历史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被人们誉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的周叔弢认为:自己将心爱的藏书捐献给热爱的祖国,能使得这些经辗转周折收集到的珍贵古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8]。除周叔弢外,著名的金石学家和收藏家周季木,他收集的汉、魏、晋刻石超有以前所有人,解放后,他将所有收藏都无偿捐献给国家,现保存于国家历史博物馆。著名的红学家、敦煌学家和佛学家周绍良,号称“古墨大王”,晚年,他将毕生收藏的2600多件唐碑拓片转让给国家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这些都表现出周氏家族爱国的赤子之心。

周氏家族用优良的家风家训教化子孙,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其家规、家训中提倡“重孝弟、端表率、重和睦、端家范”等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周氏家风家训中所包涵的育人价值,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培育,也勉励新时代的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不断发扬家风精神,做良好公民,树道德典范。

3 弘扬东至周氏家风家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 以周氏家风家训为载体,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周氏家风文化历经百年,其传承六代的家风家训,是以周馥为首流传下来的祖训,经后人不断积累和完善,形成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本族特有的道德风尚。周氏优良的家风文化里传承的“培心地、端家范、重孝悌、勤学业、重勤俭”等道德规范,是维系周氏家族绵延昌盛的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道德典范。在传承周氏家风家训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汲取周氏优良家风文化的思想精髓,做好传统家风家训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其感染力和号召力,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源泉。在以周氏家风家训为载体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转化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时代文化,实现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2 以周氏典型人物为榜样,传承优良的思想道德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周氏家族文化经百年传承,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典型人物,有政界显要周馥、周学熙,有民族实业家周叔弢、周志俊,有佛学大家周叔迦,有史学专家周一良,有高级工程师周榘良,有红学家周绍良,有著名教育家周启博等。周氏家族的长辈们始终严守“端家范、谨言语、慎举动”的家风家训,为后辈做好表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堪称近代家族教育成功的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周氏家族培养的众多典型代表人物,引领着社会主流价值观,他们的典型事迹对当代人们的思想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强烈的震撼。这种优良的思想道德观念需要我们去传承,在周氏典型人物的引领下,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发展。

3.3 弘扬周氏优良家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弘扬以周氏家族为代表的优良家风文化,可通过借助微信、微博和网站等多种新媒体网络平台,从周氏家族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成功典范为切入点,打造周氏家风文化互动交流和学习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周氏家风家训的精髓,实现家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融合[9]。在教育方式上,应将周氏家风家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角度,对周氏家风家训进行全方位阐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讲述周氏家族典型人物事迹,进而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使之成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推动中华民族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4 在周氏家风文化视阈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周氏优良家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周氏家风文化为视角,采取各种不同的途径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家风家训文化,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社会各界可通过开展周氏家风文化研讨会、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使优良家风文化在群众中得以传递和推广,让百姓感知周氏家风家训的精神实质;还可通过开展有关家风建设的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周氏家风文化在人们心中的深层次体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增强社会大众的文化认同。

4 结语

纵观东至周氏家族六代世家,百年家风,它传承的不仅是一种家风文化,更是我们共同追求的道德风尚。周氏家族世世代代遵守家风家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力和文化影响力。从周馥开始,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定;通过“实业救国”创办一系列近代工商企业;鼓励后辈投身于近代教育实业和科学文化事业;还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周氏家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富强,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这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诠释。周学熙曾说:“道德者千古不磨”,这是立人涉世之根本。也正因有这样良好的家风家训为基础,东至周氏才得以在中国近现代史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同时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家风文化,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继续守规前行。

猜你喜欢

周氏家训家风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勤劳节俭传家风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风伴我成长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天 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