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路径探究

2019-03-22柳斌王心亮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幸福观心理学个体

柳斌,王心亮

(兰州工业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正向情绪体验,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状态。千百年来幸福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也是当代中国梦的价值所指。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趋于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幸福观教育的功能就是通过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水平,实现大学生的幸福生活。为大学生的幸福奠基既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教育的人本功能的体现。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西方心理学研究界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与运动,它关注人类积极与美好品性、激发潜在的积极能量、关注个人的正向、最终使人类走向幸福生活的研究视角和价值理念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 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同时也是当代幸福观教育的时代诉求。

幸福观教育在我国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仅有的幸福观教育形式也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以理论灌输与宣讲为主要形式, 并且往往只靠学校教育来完成, 传统幸福观教育注重问题与矫治的消极教育手段与范式极大地影响了幸福观教育效果的实现。而面对着幸福观教育新形势所带来的时代诉求, 真正让教育对象在幸福观教育中获得幸福的心理体验,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融入当代幸福观教育的实践之中,夯实教育对象的心理资本,才能切实提高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为幸福观教育提供新的出路。

当代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边界, 但两者在价值追求与基本观念上有着内在契合与互动, 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提供了现实与可能。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在积极幸福的情况下才更易发挥创新思想,有积极幸福心绪的人才更有创意和思路, 因此将当代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不但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学科聚合与互动, 而且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

1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养成中的问题探究

1.1 受到注重物质幸福的影响而忽视精神幸福

人是有思想和情感的动物, 精神上的幸福需要构成了人区别与动物存在的独特个性, 不正确的幸福观会加剧现代人心理的急剧冲突与纠结, 使人的心态失衡或精神崩溃, 过分强调物质需要对于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来说也是不利的。幸福起源于需要,起源于匮乏及其对匮乏的补充, 幸福感受的来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需要的满足。需要是有机体在社会实践中对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客观条件的反应, 一种未满足的需求会促使人产生内驱力, 而这种内驱力又会激发人们的行为,当需求达到满足后就会获得幸福的体验。当前一种流行的幸福观就认为对金钱和物质占有的多少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尺,认为有钱有物就是幸福,把金钱和物质享受看待成是一个人最至高的价值追求,把金钱、货币与物质的崇拜与索取看成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 在财富异化的条件下, 人们每天为了物质与金钱疲于奔命,在追求物质幸福的过程中却没有获得幸福感受, 反而被金钱、物质所困,加之当代境遇下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大造成对个体心灵的急剧冲击, 使得个体终日处于不幸福的状态之中。究其原因是这种注重金钱和物质的幸福观忽视了人的精神、理性与信仰在幸福创造中的巨大价值,因此在这种幸福悖论中,人们的心态就会失衡, 当个人无法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和欲望时,当个人无法直面激烈的社会竞争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或心理障碍,出现抑郁、强迫、焦虑等精神亚健康问题,幸福也就很难得到实现了。

1.2 受到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影响而注重结果幸福忽视过程幸福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生活、学习过程本身都应当是幸福的。而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快速高效”已经成了社会乃至大学生生活的主要节奏, 而重体验与生存的生活方式还未受到认同, 人们在生活中对于结果的关注远远大于对过程的关注, 因此当前流行的幸福观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 即使关注过程也是以功利的视角去关注过程, 很多大学生仍然会将结果幸福放在最重要的实践层面上, 如果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会丧失了原本在过程中可能享有的幸福。

1.3 受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而注重个人幸福忽视社会幸福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 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嬗变使当代公民的幸福观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影响着社会与国家的发展,为人民带来了新的幸福观困惑。

1.4 受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影响注重享受幸福而忽视发展幸福

当代社会, 人们还没有正确认识享受幸福和发展幸福之间的联系,过分偏重感官享受,不注重创造和可持续发展,对大自然过度开垦和索取,排斥劳动,崇尚过度消费,养成了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使得生态环境被破坏,不破坏了自然,还侵蚀了人们的心灵,歪曲了人们精神信仰和道德情操。劳动与创造才是幸福的真正来源,“追求创造本身不但是人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且追求创造的行为本身就包含着幸福”,当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使人们更加有能力去反思和体悟什么是幸福的幸福观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幸福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也在增加, 但是财富和享乐的多寡不是判定幸福的唯一标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关系的优化都是人们看待幸福的重要因素。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创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路径思考探索

2.1 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与体验

情绪是个体对外在事件与客观现象做出应激反应的主观心理体验, 其与个体自身需要的满足和对客观事物的期待相关, 当刺激事件或客观物质情况符合个体的心理需求或预期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个体的幸福水平以及接受幸福认知的程度与个体的积极情绪状态是密切相关的。积极情绪大体分为十种类型:即感激、喜悦、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积极的情绪的获得会使个体在感官上获得积极的体验、在心理上获得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心境,并获得一种“高峰”的心流体验,改变右额前叶脑区的多巴胺水平, 使得右额前叶与下丘脑、垂体与肾上腺相互作用,以改变个人的生活适应与心理生理状况, 促进大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2.2 注重大学生积极、稳定和健全人格的培育

健全、稳定的人格与心态是感知幸福、实现幸福的前提,也是积极、科学的幸福观使个体得以内化和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格是个体独特、稳定的行为模式,受个体成长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 是特殊的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的结合体, 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性格是人格的核心要素, 积极的人格特质与人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并且决定着人的适应行为和幸福感的获得, 直接影响着幸福观教育的效果实现。

2.3 将积极心理学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开展幸福观教育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友好的一面, 关注人的潜能挖掘、个人的积极品质培养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这与教育的根本目标一致。为此将积极心理学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创设体验式教育情境,让学生体验幸福。

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挖掘他们潜在的积极优势,探索一条有效的实施路径,使大学生成长为集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也是内心流着无限幸福血液的乐观青年。

猜你喜欢

幸福观心理学个体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