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2019-03-22付浩海佘向飞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付浩海,秦 忠,佘向飞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国务院2015年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同时重点指出了11个“互联网+” 产业的行动方向[1]。同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将其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2]。随后,吉林省确定整体转型试点高校9所、二级学院转型试点4个、专业(集群)转型试点20个。其中,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确定为吉林省第一批20个专业(集群)转型试点之一。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如何与教育教学有机深度融合,特别是和与互联网有密切渊源及关联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如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粗浅探讨。

一、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3]。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基础和实践,面向应用和技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二)瞄准“岗位群”、按技能层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要围绕目标制定。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深究到底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和将来能胜任的工作岗位,以此倒推学生应具备的岗位技能。根据岗位技能提炼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并依此开设课程。这样课程内容就是有源之水,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动态调整和更新,杜绝出现“学用脱节”这种现象。

常规的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线性、渐进的,以致学生学了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不清楚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更不用说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指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打破原有的线性顺序,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和必备知识,最后讲授相应的知识点。这种“辐射状”教学进程实施不仅可以指导每一门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而且可以指导一学期乃至一学年的课程安排。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决定了技能的高低,同时也为“分层次培养、因材施教”提供借鉴。

“注重基础和实践、面向应用和技术”指的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时刻围绕“应用型”发力,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丢掉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切实与“研究型”高校区分开。课程体系设计时切忌研究与应用不分,导致课程内容“夹生”。“应用型”转型就是要突出应用特色,理论课程够用即可,夯实基础后,着重突出实践,突出“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弱化“为什么这么做”,实现“做中学,学中做”[4]。

“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就是要建立课堂与企业的无缝衔接,教师首先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然后通过引导,树立学生把学校当成企业,把课堂当成办公室的理念,教学和实践内容要尽量贴近实际,把“实习” 和“实训”真正转化为“实战”。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20世纪末期,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和转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导致计算机专业各层次人才缺口较大。各类高校为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纷纷申办计算机专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取得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有900多所高校设置计算机相关专业,为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强大动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传统信息技术产业的逐渐成熟,各行各业的人员对计算机在行业中的应用变得日渐熟悉,再加上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的高度同质化,使得传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遇冷,出现了企业对优秀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矛盾。究其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技术发展太快,而高校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跟进,导致学生的知识相对滞后从而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课程体系设计有待优化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应瞄准技术应用。大多数本科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沿袭了传统计算机课程体系,其特点是课程体系大而全、各方面内容均有涉猎。但由于课时限制,无法深入、缺少特色、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虽然知识面得到扩展,但精度和深度不够,与现阶段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其次,注重理论教学,忽略了计算机在大多数行业作为应用工具的本质,没有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目标和要求。再次,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很多先进技术企业已广泛使用,但由于受教材、教师等教学资源的限制而无法进入课堂,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与企业应用需要的知识能力出现了断层。因此,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转型过程中,课程体系的优化举足轻重,刻不容缓。

(二)理论教学形式和方法有待多元化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应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收为主。虽然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融入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理解和记忆成本,但多以展示为主,较少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元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多种手段相结合,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使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和辅助者,学生作为知识的挖掘者和讲述者,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5]。

(三)实践教学环节有待社会化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应以问题为导向。实践教学环节的社会化是指实践教学内容要瞄准社会各行各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行业规范为准绳而不是闭门造车。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检验,受学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实践环节的内容以验证为主,相对碎片化,无法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实践环节目标导向不强,解决问题的社会性不强。因此,实践环节如何与企业应用更好地结合值得深入思考。

(四)考核环节有待过程化和能力化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现阶段,无论是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是毕业设计多以检验学业知识为目的,集中在某一时间节点完成,必然导致学生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无法有效实现全过程持久应用能力的养成。如何调整考核环节使之充满整个教学过程,而且内容不仅局限在知识范围内的考核,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五)现有的教材资源有待完善

目前,大多数教材主要服务于理论教学,用于指导实践的较少,虽然市面上有一些案例教学的书籍,但由于内容比较陈旧、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就是把网上的代码直接复制成书,对学生指导意义不大。

(六)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在各方面较传统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更新很快,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手段等也都要相应更新,这对部分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对策

(一)设计课程体系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针对课程体系大而全、缺乏特色的问题,可以分析高校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资源优势,准确定位高校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和就业岗位群,凝练特色,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要注重基础和实践,面向应用和技术,课程做到专而精,裁减与培养目标关联不大的课程,将此部分学时用于夯实基础、加强实践。对服务于目标的课程要按照“技术全栈”指导思想设置,各门课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直至触及该目标领域最新应用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课堂与企业生产一线的无缝对接,才能实现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目的。互联网发展至今,大大改观了整个教育行业,各个专业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课和技术讲解视频,使我们可以轻松获取国内外高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资源。另外,在线企业招聘网站和在线外包服务网站的盛行,使我们能够跟踪最新行业信息和最新的国内外的技术发展,用于指导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和构建。

(二)创新理论教学课堂的组织形式

针对理论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对策:

1.组织课堂活动,教师的角色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助者。其最大特点在于调整了课内外的时间,课堂基本知识的传授由课堂转到了课外,而课堂的宝贵时间可以用来进行师生互动、实践和深度知识的学习。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课程基本内容的学习,总结出课前观看视频的学习情况,以学生不懂或疑点较多的问题作为参考,设置讨论主题并上传至互联网平台。课堂上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应用其所学的内容分组进行研讨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然后教师安排学生上台讲解,各小组可相互评价,发表不同的意见,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

2.实现知识学习与创新探索相结合。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小组、竞赛小组以及科研开发小组,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学科前沿知识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方向,提高开发能力。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使得活动的参与更加方便和快捷。

3.实现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互联网可以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将课程学习相关资料比如上课的课件、视频以及探讨题目等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下载学习,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做到及时解疑释惑。

4.引导学生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分模块录制教学短视频及制作相应的测试题,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优势是课程内容再现,可以重复学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优化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的能力培养

1.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能力体现在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实践环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比如,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数据结构的知识后,除了需要完成对应的实验以外,在课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对算法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学习并复现。这样通过学生课外自学、教师辅导等多种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了对课内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熟悉了应用场景。

2.尝试教师与企业专家协同教学。在校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企业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专业入门课程开启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针对培养目标达成共识,保持同步,同时对教学任务进行模块化划分,在实际应用相关部分聘请企业专家与教师一同授课,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与应用环节的契合度,提升教学效果。

(四)重点考核学生的能力养成

1.加强过程考核。对于“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利用MOOC大数据平台查看每个学生查阅资料、参与测试等具体情况,还可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周期性的检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准确反馈,定期公布阶段性考核结果,从而保证教学过程设计的有效性,提升教学实施效果[6]。

2.采用多种形式。突破“两小时一张卷”的传统形式,根据课程的性质,引入案例考核、项目考核、报告考核、设计成果考核等能体现应用能力的多种考核形式,使之有机结合、有效促进。此类考核方式有可能会贯穿于整个学期甚至更长,所以在学期初就应明确考核方式和动机,以方便学生提前准备、全过程参与,借助有效考核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养成。

(五)纸质教材和电子资源相结合

学校可适当引入质量层次比较高的在线培训课程资源,特别是一些项目案例开发视频,此类资源一般都来自开发一线工程师,贴近实际应用而且更新比较及时,可以与纸质教材互为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材短板问题。同时,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大力引导、重点扶持此类教材的编写,以适应国家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需求。

(六)建设一支“双师型”队伍

作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既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要修炼自己的技能,做到不仅是学生的导师,同时也是行业领域的专家、顾问,能够解决本专业核心技术难题,能够把控技术发展趋势并拥有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具备“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角色。学校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力度,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完善“双师型”岗位职责,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四、面临的挑战

由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如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利用互联网自发学习,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