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优化
——以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为例

2019-06-28

关键词:英语课程办学学术

党 军

(重庆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54)

引言

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陆续推出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期实现学校国际化发展,培育国际化人才。2014年1月,重庆理工大学成立了两江国际学院,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英文简称KAIST)的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和突出工程实践背景的高层次复合型精英人才。目前学院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如何尽快帮助学生适应全英文教学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去韩国甚至海外其他高水平大学进一步学习深造,是学院和教师面临的首要挑战。如何开展高效英语课堂教学,保证学生听懂,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是英语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近年来,国内高校外语专家呼吁在高校开设学术英语(蔡基刚,2018),并为课程建设提出了建议(夏纪梅,2014;齐曦,2015)。但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术英语课程面临的实际困难以及课程设置优化,鲜有评述和研究。本文通过对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学术英语课程设置现状描述,分析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并为课程优化提出了几点建议,为今后更好开展学术英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紧迫性

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或者EAP)旨在提高学生在高等学校课内外的学术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提高问题意识、思辨能力、查找文献能力和解决学术问题能力。Scarcella(2003)认为学术英语是“在专业书籍中使用的英语,具有与学科有关的语言特点”。[1]Chamot和O’Malley(1994)将学术英语定义为“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语言,用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传授知识,描述抽象概念,发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2]

近年来,大学英语转型和改革的呼声不断,蔡基刚(2014)指出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新定位”[3]。从通用英语转向学术英语,是高校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方向。前者“单纯学英语”,而后者“针对需求学英语”[4],两者教学定位不同,势必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鉴于大学英语与中小学英语教育同质化明显,大学英语教师不能脱离语境进行英语教学,而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在所在专业学科共同体中应该具备的“语类能力、修辞能力、元话语能力、语体能力”[5]。学术英语课程在高校存在既有理论依据(蔡基刚,2016),又有重大现实意义(蔡基刚,2018)。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两个工科专业学生入校以后,本科四年所有专业课程均由韩方教授全英文授课,对学生学术英语交际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韩方学校要求学生在大二课程结束之前,托福成绩必须达到80分及以上,并满足专业课成绩最低要求以及韩方教授的综合面试,才有机会进入韩方学校进行交换学习。要拿到中韩两国本科学位,学生还必须完成中英文本科学位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以后,有出国和读研的意愿。

基于以上,尽早在全院范围开展学术英语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探索高效教学模式,建立可持续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专业教学团队,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学院现有学术英语课程描述

两江国际学院自2015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人数接近200人。为保证学生入校后能快速适应全英文教学,学校招生原则上要求学生高考英语单科成绩达到105分以上。

学生入校以后,所有英语课程实行25人左右小班授课。学生大一和大二需要完成8门英语相关课程学习,共计16学分。具体课程如表1:

表1 8门英语相关课程

小班英语课程,相比传统大班或合班(60—75人)大学英语课程,更适合英语学科本身教学实际要求。同时,英语课程总学分也比其他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总学分多四个学分。以上凸显了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程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和学院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对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而言,学术英语课程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两江国际学院对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优化学术英语课程设置,更好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需求。

三、学术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年的学术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两江国际学院现有学术英语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了解不够深入

部分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对项目本身缺乏充分了解,填报专业志愿存在一定盲目性。入校以后,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进入大学,由于少了高考指挥棒的鞭策,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迷茫和无助,出现懈怠现象。面对手机和网络的诱惑,学生在没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的情况下,英语学习情况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际要求相去甚远。

(二)学术英语课时有限、课程设置滞后

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课程总学分达到16分,学术英语课程只有2分,占全部英语课程学分12.5%。32个学时(2学分)远远无法满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学术能力培养要求,也远远无法满足学生专业课的学习需求。另外,虽然学生入校后专业课学习基本是全英文授课,但是学术英语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与专业学习脱节。由于学生对专业词汇缺乏充分积累,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英文授课,因此在课堂内外很难与专业教师展开有效沟通和讨论。学生上课听不懂,无法在课堂内充分吸收教学内容。很多学生购买中文专业教材,课程学习更多地变成自学。

(三)现有学术英语教材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

目前使用的学术英语教材与学生专业学习存在差距。《学术英语——理工》(2012年8月第1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注重学术阅读能力培养,在学院已经使用了三年。该教材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缺点:阅读文章与学生所学专业缺乏联系,鲜有与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紧密联系的学术类论文,造成学生学习困倦;阅读材料内容普遍偏长,词汇量大,学生难以进行持续有效阅读;另外,由于实际教学课时远远低于教材要求的课时,教师只能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个别重点,造成学生对学术英语的认识依然比较片面。

(四)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团队亟待建设

目前学院参与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的英语教师对学术英语课程缺乏认识,关于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认知,导致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评估缺乏效度和信度;教师对学生专业学习领域了解甚少、学术准备不足,自身学术交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学术研究动力和精力,学术研究兴趣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除了任课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之外,学院目前还缺乏一支稳定的学术英语教学团队。学院对学术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重视不足,教师较少有机会参加院校间课程教学交流,缺乏高水平学术英语教学团队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关于怎样上课、选择什么内容上课、如何开展课堂活动和布置课后作业、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评估,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

四、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优化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不断提高学生学术交际能力。

(一)加强项目学期教育和管理

为保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开展,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健全法规,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规范办学秩序”[6],确保学生入校后学到扎实专业知识,培养优异专业技能,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服务。学院首先要明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目的和意义,找到一条契合学校发展的办学模式和道路,不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质人才,同时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次,学院要加大项目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项目的优势和要求,进一步提高招生质量;最后,学生入校以后,学院领导以及英语教师要尽快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术英语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积极主动把学术英语学习和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提早学术英语教学、增加课程课时

学生大一入校以后,学术英语课程开设应该提上日程。齐曦(2015)提出采用依托内容的语言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将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真实语篇作为输入材料,采用“互动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法”[7],提高学生学术素养和学术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将学术英语材料和教学要求融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中,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全英文教学环境。词汇积累、语法提高、听力和口语练习,应尽可能地融入到学术英语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学生尽快从高中阶段通用英语学习过渡到学术英语学习,教师需要尽早引导,提高学生学术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工具提出并有效地解决相关学术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和相关研究结果。学院有必要在减少通用英语课时量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学术英语课时,提早开展学术英语课程教学。

(三)编写科学的学术英语教材

教材是有效实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首要条件。课堂教学如果按照现有教材按部就班,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丁研和蒋学清(2015)指出国内通用学术英语教材存在“适应群体单一、难度过高、缺乏实用性、立体化不足”[8]等问题。

针对学术英语课程现有相关教材出版缺陷,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和英文能力条件下,需要有效选择符合学生专业学习实际需求的教学材料,开展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学术英语教学团队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材料的趣味性、针对性和专业性上下功夫,积极尝试编写符合本校学生学习实际需求的教材。

(四)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加强学术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大学英语任课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学科专业理论与知识、课程建设的意识、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改革的意识”[9],同时增强“学术科研能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9]。教师个人能力、素质和科研水平以及课程教学团队的紧密合作是确保学术英语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实现自我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开展有效的课程团队合作,才能保证学术英语课程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作为学术英语任课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以期达到学生在“语言、文化、思维和学术”[10]四个维度实现全面能力提升。为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主动学习,拓宽自身专业知识领域,按照各自专业特长和研究兴趣,选择专门学术英语教学研究领域。同时,学校需要加强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英语教学研讨活动,增强院校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学术英语任课教师团队通力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语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在家门口享受到国际化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意愿本科毕业后到国内外高校进行进一步学习深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必将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国际化。新形势下,学术英语课程如何更好地服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何更好更高效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重庆理工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术英语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希望学术英语课程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促进学生学术能力提高,促进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并最终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办学学术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