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视角下姓名隐喻及翻译研究
2019-03-22潘海会窦钰婷
潘海会,窦钰婷
(山东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烟台 264005)
引言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进行人名隐喻英译的研究较少。本文所研究的人名是指能够体现文化意象的、具备隐喻功能的一类表达。英汉语言中体现词语内涵的词汇如人名等往往在双语词典中得不到反映[1]。鉴于人名的翻译与文化传播有着紧密的联系,从隐喻的角度来研究汉英人名词汇的含义和对比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的。例如,汉语人名在文化传播中,简单的汉语拼音无法吸引国外受众的眼球,就以汉服中典型的“昭君帽”[2]为例,如翻译成英文“zhaojun styled hood”是否能真正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汉语人名翻译从文化传播角度的讨论较少,如何能让国外受众有效接受中国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文化创意与姓名隐喻
文化创意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其含义“以知识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合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与创新的文化现象。在全球化市场背景下,文化创意这一文化现象背后存在着一条产业链以及消费阵营”[3]。可以说,文化创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将一个社会的文化同其经济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不断进行“出口”和“创汇”。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制作《花木兰》就是以中国元素为创意,以电影形式将美国的社会价值观进行全球“推销”。这种文化创意的形式使美国在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取得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回报。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亟需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力,让我们的文化真正走出去。
姓名本是人社会中的代号,在英语和汉语文化中,部分人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含义,体现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宗教、传统、风俗习惯。在中西方社会中,随着文化的沉淀,人名聚集了文化和社会内涵,代表着不同的意象和寓意内涵,丰富着人们的语言。可以说,人名的隐喻所建立起来的文化意象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作用。方梦之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理解客观实际的重要工具和分析方法”[4]。胡壮麟认为“将研究层次提高到隐喻翻译的价值层面,可以通过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不同语篇进行翻译深入分析和讨论”[5]。人类的概念系统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并且这种隐喻概念体系是一种思维方式”[6],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将认知、思维、经历甚至行为内化在一起,通过语言体现出来。因此,人们可以利用人名进行各种文化创意活动。
Woo,she is wearing Jimmy Choo,so beautiful!
哇!她穿的是周仰杰鞋子,看上去很棒!
在这里,Jimmy Choo是指一双品牌鞋子,以其品牌创始人的名字命名。在这里该品牌使用人名起到了如下效果:在商业上达到了品牌推广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文化上使人们认同了华裔设计师的地位。可谓一箭双雕。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of Confucius,a contemporary of Socrates in ancient China,a typical Chinese intellectual views himself as a person of constant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a filial member of the family,……
孔子已经得到了世界认可,但如何体现孔子的地位和存在意义也需要讲究策略,以苏格拉底为媒介,建立相应的符号。我们可以通过对等方式建立文化价值,既能体现文化自信,也可以走出国门,顺利实现交流。
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喻意深刻的人名,看似平常简短,但又深藏不露,有其特定的来源和典故,代表着历史和文学渊源,首先,要梳理这种语言现象。了解隐喻式如何影响思维和语言。其次要创新使用隐喻,“创造新词义”。翻译作为一种超信息传达,在急需文化创意的现代,人名隐喻对于翻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二、人名隐喻文化创意及翻译借鉴
隐喻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能够“产生特定的语义联想”,“传达不能用标准语言翻译的意思”[7]。这也正是隐喻翻译的难点所在。一方面,人名的使用非常广泛和普遍,人们在使用中常常借用人名所代表的性格、故事、特征及影响来建立隐喻意象。另一方面,人名的文化隐喻借着其语言的国际地位,以新闻、报刊、影视和口语的形式出现,带有独特的文化创意,广泛地影响着受众的认知。同时,研究人名隐喻及其翻译也可以对比和研究两种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推广的策略。
1.人名背后的文化意象传播广泛,不仅影响人们的思维,而且体现了语言的话语地位,加强了文化创意的国际推广。
由于人名蕴含隐喻功能,使该语言具有独特的优势。以下的两例报道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美国《时代周刊》采用“麦当娜”的名字,即“Asian Madonna”来报道我国香港明星梅艳芳病逝的消息。美国CNN电视台播报梅艳芳逝世的新闻原文也采用“Hong Kong’sMadonna”进行报道。
首先,美国CNN电视台播报时称梅艳芳为“香港的麦当娜”,产生了语义联想:“麦当娜”在娱乐界的地位即是“梅艳芳”的地位。其次,“梅艳芳”的翻译标准:“东方麦当娜” “亚洲麦当娜”。简洁而生动地创新,既能 “意会”,也可“言传”,一举两得,实现文化的传播、交融和共生。
根据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英语人名使用体现出归化性,这是英语语言在文化传播中体现的优势。我们在翻译作品中可以很好地借用英语的优势来推广自己的文化,建立对话,进而实现交流平衡。
以下是影视作品《神探狄仁杰》的一篇英文报道:
“youngSherlockDi Renjie”
The Asian equivalent ofSherlock Holmes,Detective Dee’s first cinematic adventure isn’t nearly as entertaining as it should be.
此篇报道将狄仁杰翻译成中国的夏洛克,暗示其超凡的探案能力。通过这种意象链接,能使国外受众较快地接受名字的含义,提高宣传力度。只有建立对话,才能进一步建立传播平衡。这种归化现象从受体的角度出发,加强了传播效果。
辜鸿铭的翻译常常采用“归化”策略,他认为,西方学者要想理解中国民族的观念和概念,“首先要找到它们在欧语中的对应物。假如这些对应物不存在,便要分解它们,看看这些观念和概念可以归属于普遍人性的哪一面”[8]。辜鸿铭对儒经概念的翻译,遵循的也是这样的一条原则。
2.文化隐喻体现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态度,人们可以利用人名隐喻去评价其他的人和事,体现文化创意的一种认知观,同时,这种认知观会影响受众。
陈家旭指出隐喻不仅简单地给予我们一个关于既存现实的概念的方式,而且能够创造现实[9]。隐喻也是一种“言语行为”[10],人们借以评价事物,可以进行批评、表扬、指代、对比等。胡壮麟认为“新的关系、新的事务、新的观念、新的语言表达”皆由隐喻而生[11]。
一个比较常用的例子就是转基因食品,其种植和使用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存在着争议,至今仍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的一篇报道中用“Frankenstein Food”代指转基因食品,不仅增加语言的传播力,也极具生态创意性。
“FrankensteinFood”——they warned us of the dangers of contaminating our environment,and of unleashing powerful and unpredictable forces into the British countryside.
Frankenstein(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人物。人们常说“制造一个弗兰肯斯坦”,指杀伤原制造者的怪物或东西,也指制造这种东西的人以及可怕的怪物或人——文章以此来指责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带来的潜在的灾难,在这例报道中,作者使用“Frankenstein”体现一种生态观。
作为文化的重要表征,文学作品、报刊的新闻评论这些题材文本通常会采用隐喻,体现新的独特的意义。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普遍存在,为翻译提供了语言基础。因此,隐喻为语言提供 “便利的”抽象思维,增强了语言的创新能力,既能“意会”也可“言传”。
3.人名隐喻使用是一种思维创新和个性体现,也是个人品牌推广手段之一,其传播特性具有很强的文化创意。
隐喻是一种比较,也是一种思维的创新。隐喻的创新在陈述上建立两个成分之间的联系[12]。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产生的新词也是人名隐喻功能增强。可以说隐喻的使用很难用规则描写。
例如,迪斯尼公司影片《花木兰》将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改编并搬上银幕,不少父母给孩子起名“木兰”,借以表达对孩子的期望。例如,一对美国夫妇对从中国收养的女儿说:You are ourMulan.[13]以此来体现其养女的背景,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可。花木兰这部电影将中国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创新和推广,同时也增加了文化自信心。
三、人名具有较强的文化隐晦性,创意推广是最好的手段
隐喻是被看作“是表示深层真理的主要手段,是作为扩展语言资源的有力工具”[14]。所以,英语人名隐喻的喻体意象是间接的、隐晦的,没有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无法成功地识别并传递其意象。英语人名隐喻含义来源广泛,除了传统的典籍和文学作品,影视、报刊及社会事件也在广泛的使用隐喻,反映并扩展着人们的思维。请看如下报道:
Waiting for governments to fix that problem is like Waiting forGodot.
等待政府去解决那些问题就好像是等待戈多。
文章中Godot源自于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52年写的荒诞剧《Waiting for Godot》中有一个叫Godot的神秘角色,比喻不可能等到的人或事。
四、结语
人名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和社会文化现象,其使用在汉语和英语中也分别承载着各自的文化内涵。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利用语言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例如,在热播进口科幻大片《环太平洋》的字幕翻译中战斗中的招式“hammerrocket”翻译为“天马流星拳”(天马流星拳:根据百度百科,天马流星拳是日本动漫《圣斗士星矢》里的主人公星矢的必杀技)。这种现象体现了日本动漫的潜在文化价值和实力。如果将其翻译成“咏春拳”,着实能让国人一振,既增加了自身文化价值,也实现了文化的创新。
另一方面,胡壮麟认为“翻译和隐喻有着相似的本质特征,即二者都是解释性的”。在隐喻的研究和使用过程中,“孤立的相似性”及“创新的相似性”[5]是可以关联的。而这种认知将有助于我们更有策略地推广中国文化的观念和价值。同样,也可以借助人名隐喻的桥梁,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建立链接。帮助我们推广民族文化。也可以借助此类研究扩展我们的翻译领域,对于中国文化输出战略有建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