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学界高校党建研究述评
2019-03-22冯丽娟
冯丽娟,秦 尧
(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党在高校中的领导地位,也关系到人才教育管理方针的贯彻落实。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高校党建工作展开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对这些内容和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准当前高校党建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对进一步推进高校党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现状:内容与观点
高校党建工作在建设高水平大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党建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各时期高校党建史研究
“高校党建史”这一概念于2005年被提出,旨在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高等学校党建的历史进程并总结经验,从而推动高校党建的发展。《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这本书是最早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党建的学术著作。在学术论文方面,既有总体研究,也有个案研究;既有意义研究,也有路径研究。如有学者提出,高校党建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高校党建研究的空白领域,还在于阐明高校党建地位的时代必然。[1]有学者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党建历史为研究对象,将改革开放至今的高校党建划分为恢复发展期、曲折发展期、着力推进期、全面加强期与全新布局期五个时期,并总结出40年来高校党建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启示。[2]还有学者分地域、分时期地研究某地的高校党建发展,如安徽师范大学的两篇硕士论文《安徽高校共产党建设史(1937—1949)》和《安徽高校共产党建设史(1949—1966)》,又如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建国初期上海高校党的建设研究(1949—1956)》等。
(二)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研究
科学化是高校党建的发展方向,国内很多学者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学者认为,高校党建工作出现了工作认识不足、党员活力不够、教育管理针对不强、组织建设效果不佳、制度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应该加强理论指导、完善制度体系、运用科学方法以及加强队伍建设。[3]有学者认为,应该从队伍建设全员化、评价体系综合化、工作覆盖全面化和活动开展常态化这几方面出发,促进党建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有学者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最为深刻的规律,因此必须健全党员学习培训制度推动思想建设、提升领导干部能力增强执政能力建设、抓好组织管理强化内部建设、构建科学权力制衡机制以及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5]还有学者从学校的实际做法中总结出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的有效经验,如云南农业大学实行支部设置全覆盖、实施“五养成”计划以及推进三型党组织建设等。[6]
(三)习近平高校党建思想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对高等教育发展、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新论述、新观点、新思想为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术界对习近平高校党建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大意义、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方面。关于高校党建的重大意义,学者基本形成了共识,认为高校党建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有学者认为,由于高校所承担的一系列特殊职能,高校党建已经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抓手。[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8]关于习近平高校党建思想的理论逻辑,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在高校党建思想中强调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并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党建的意义、任务、关键和基础,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要求。[9]关于习近平高校党建思想中的具体现实路径,有学者概括为强化思想引领、完善领导体制、注重基层建设、优化党员结构和先锋活动常态化五个方面[10]。关于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高校党建思想,有学者从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和实践工作三个层面展开论述。[11]
(四)不同视域下的高校党建研究
不同视域下的高校党建发展研究有助于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当前高校党建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以更好地推动高校党建的发展。当前高校党建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文化发展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有学者认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高校党建带来了诸多机遇,要利用好这种活动方式,创新党建方式,在搭建技术平台、创新话语体系、完善党内民主、创造环境条件等方面探索如何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高校党组织建设和管理。[12]有学者认为“90后”人才培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聚焦点,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为高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证。[13]文化发展方面,有学者强调文化自觉下的高校党建应当自觉把握导向性、自觉彰显时代性、自觉体现包容性等,努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有实效、多样化的文化体系。[14]高校党建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组成部分,有学者提出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握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找准高校党建工作的着力点,采取新举措。[15]
(五)高校党建的协同融合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的推进并不是孤立存在、发展的,在具体实施操作中与很多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学者认为,提升高校党建的协同性应从强化党建主体的协同、加强党建内容的协同与突出党建机制的协同方面入手。[16]当前学术界对高校党建的协同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与“双一流”建设、与共青团建设这几方面。有学者认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概念表述、理论基础和表现层面上有所差异,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有同质性,推动二者协同一体化发展有益于高校的改革与党建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7]党建工作与就业紧紧相连,有学者认为二者的关系协调得当,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政治素养,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8]。还有学者以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从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教育内容、完善体制机制三个方面重点分析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协同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19]“双一流”建设工程与高校党建的协同发展研究中,有学者提出应在处理好高校党建与改革发展、夯实基础与争创一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深度结合,促进思政育人与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融合互动,实现高校党建与“双一流”建设协调共进。[20]以党建带团建为切入点研究新时期的党团互动也是学者研究的焦点。有学者认为当前以党建带团建面临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制度建设与组织协同弱化等挑战,应当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不断提升党建带团建的效能。[21]
二、研究评价:贡献与不足
由上面的论述可见,当前学术界关于高校党建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不足与局限。
(一)研究贡献
第一,推动了高校党建史理论研究。要想深入研究高校党建工作,就必须回到历史中去,注重对高校党建历史进程的挖掘。许多学者出于理论研究的需要,对建党以来、建国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党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具有重大价值的理论成果,从而推动了学界对高校党建史的研究,大大丰富了高校党建史研究的内容、原则、特点与方法。同时,学者在深入研究高校党建历史过程中注重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党建理论,这是研究高校党建最直接、最生动的样本。
第二,有利于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高校党建的最后落脚点在于提升党员的自身修养。对如何加强高校党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环节、不同侧重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终都落在“人”(尤其是学生党员)身上,旨在推动党员的全面发展。因此,学者对高校党建的研究有利于党教育方针的落实,更有利于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党员政治素质,从而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三,丰富了政治学研究视角和方法。高校党建研究属于政治学领域研究的问题,学者们通过总结自己所在地区、所在部门、所在高校的主要经验,将之上升为理论,为其他高校的党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四,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高校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在党建中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坚固的方向保障、纪律保障、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能够更有效地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研究不足
第一,研究主体相对单一。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长期以来的高校党建研究主体是高校中的党务工作者。一般来说,研究的主线是将党的最新政策、新要求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从中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和完善。这种研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但往往会忽略一些基础的概念研究与一些深层的研究焦点,如高校党建的根本任务、意义与原则,党建与学术之间、党的领导与教育规律之间、高校学生党建与领导干部党建之间的关系,以及本科生与研究生党建的侧重点和方法等。这导致部分研究没有上升到规律性总结的高度。
第二,研究视角有待拓展。国内学术界的现有研究大多只关注高校内部党建的某一问题,呈现出碎片化、分离化趋势。理论研究应当是一项系统化思维活动,高校党建的理论研究必须树立全局视野,深入研究影响高校党建的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建立一个高校党建运行、总结、评价、机制的总体框架。此外,现有研究主要局限于高校之内,没有从更广阔、更动态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拓展视野。
第三,研究方法有待丰富。国内既有的高校党建研究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都强调注重对政策的解读、理论阐释以及高校党建现实情况的定性分析。高校党建涉及全国近三千所高校,与多个学科紧密相连,社会学中的分类法和比较研究法、统计学中的定量分析法以及一些学科交融研究方法等都可以运用于高校党建的研究中。比如,运用分类法以地区、性质、专业、层次等标准对全国高校进行划分,有利于让研究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测量法测验当前高校党建的效度,可以为下一步的实践与指导提供可信依据。
第四,历史厚度有待加强。当前学术界高度关注的是高校党建的一些基本问题,对高校已有的组织、机制、队伍等建设作出了深入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偏重于政策性文件解读,缺乏学理性分析,尤其缺少研究的历史厚度。因此,要拓展高校党建的深度和广度,把高校的党建放到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党的建设历史中去研究,对发展中的曲折和失误进行深入分析和经验总结,弥补学术界既有研究的不足,为新时代的高校党建积累丰富的原始资料,从而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
三、研究展望:深化方向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已经有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化高校党建研究。
第一,夯实基础理论研究。首先,要厘清高校党建的内涵与外延,明确高校党建的边界。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并没有注重解释高校党建的概念与具体内容。基础理论研究应该改变这种情况,严格界定高校党建的有关概念和内容。其次,重视对高校党建史的研究。学术界当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站在当前特定的国内外背景来论述的,缺乏一定的历史厚度。接下来的研究要围绕我们党关于高校建党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文献整理与分析,深入研究有关历史资料,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
第二,深化高校党建对策研究。很多学者论述了应当如何推进高校党建,但总的来说大同小异,多是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一些相似的观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要想深化高校党建对策研究,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将特殊性规律上升为普遍的一般性规律。相近地区、相同层次、相同性质的高校可以建立党建“联盟”,根据分组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探讨,得出更有信度和效度的高校党建对策。
第三,重视高校政治建设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22]的重要论断,党的政治建设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焦点。高校党建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部分,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但目前此类研究较少。应当从以下几部分入手研究。首先,认识到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其次,把握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原则和要求。最后,把握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途径。
第四,加强高校党建评价机制研究。要深化高校党建评价机制研究,通过某些可测量的因素评价高校党建的过程与结果,进而提高高校党建整体水平。在研究构建高校党建评价机制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评价机制应当由谁来制定,又由谁来执行评价?哪些因素可以作为评价的参考?评价机制的制定需要把握哪些原则?如何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高校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如何防止高校党建人员形式工程?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推进高校党建的实效,提升高校党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