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创新研究

2019-03-22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学内容思政

夏 丽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合肥 230031)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课程。大学生是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象和学习主体。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高校也迎来了“00后”青年,他们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中的主力。新时代大学生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而成长,亲历祖国日益强大并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他们更自信、更独立,更多创新,更易接受新事物,但也更自我、更个性,对网络有更多依赖。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涌现出众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中,从学习主体出发创新教学实施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新时代大学生为中心,探究思政课教学融合创新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个体是时代的产物。在每个时代成长的个体都会呈现相应的时代特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多是“00后”,作为出生成长在2000年后的青年,他们大多阳光、自信、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但同时在少部分青年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自我、偏激等消极表现。新时代大学生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独立自信,自我意识强,不太顾忌他人感受

新时代大学生都成长在物质丰富的21世纪,家庭经济条件也都比较优越,父母多是“70后”。相较于“50后”“60后”父母,“70后”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不仅注重成绩,同时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注重孩子的多才多艺,比如新时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有才艺特长,舞蹈、绘画、乐器等。同时“70后”父母在教育方式上也更开明,会给孩子更多自主选择权,因而当代大学生身上会展现更多自信和独立。但他们也多是独生子女,做人做事更多从自我得失、个人好恶出发,日常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突出,过多关注自我,时常忽视他人的感受。

(二)勇于创新创造,易于接受新事物,也易武断和偏激

新时代大学生是敢于创新和创造的群体,天生自信塑造了他们敢想敢干的个性。他们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好奇心和创新意识都很强,对新事物接受力和包容力也更强,常常标新立异,敢于挑战书本和教师权威,而且他们也勇于去实践自己的奇思妙想。[1]但由于受自身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影响,再加之缺乏社会经验,使得他们在遇事时容易受外界和他人干扰甚至误导,看问题容易片面和武断,甚至会偏激和极端。

(三)价值观更多元,受实用和功利主义影响明显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中各类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织,社会价值观呈现复杂多元化。身处其中的青年大学生也深受影响。虽然社会中核心价值观被广泛认同和实践,虽然大部分人肯定个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方面能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热点,勇于担当责任。但同时也有少数大学生在日常行为、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选择等方面因受到实用和功利主义影响,更看重即时回报和物质收益。

(四)互联网的积极活跃者,也是深深依赖者

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8.54亿。 在互联网时代出生和长大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方式,他们习惯也喜欢通过网络去认识和了解世界。对网络上的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从QQ到微博、微信,从抖音到短视频,从网游到手游,从传统知识学习到网络信息获取等,大学生都是其中活跃的主力军,他们遍布网络各个角落,但同时他们也是网络的依赖者。校园里随处可见捧着手机的“低头族”,有一部分大学生不仅是依赖网络,更是深深沉迷于网络。

二、大学生的特点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目标任务是帮助青年大学生系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相应的实践能力,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被认为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命。当下高校思政课教育对象和学习主体逐渐是“00后”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实际效果好坏应该是看大学生真信、真学、真懂、真用的程度,是看其“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过去思政课正是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没能与时俱进,才被不断诟病,认为思政课:“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教师上课没激情,学生学习也没热情,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大打折扣。[2]因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一定要从大学生主体出发,走进大学生内心,了解其所思、所想、所需和所爱。在此基础上,对思政课精准配方、打磨工艺、用心包装,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想上思政课、喜欢思政课,并学习有收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融合创新路径

面对思维活跃、特点鲜明,以“00后”为主体的新时代大学生,高校思政课要及时有针对性加以融合创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简单来讲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一个人的理想信念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常说: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如果 “缺钙”,容易得“软骨病”。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可能会精神空虚,内心迷茫。[3]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全面打开的时期,面对西方各类思潮、文化和价值观的汹涌来袭,再加上其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但多元多变的特殊心理年龄阶段,导致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迷茫、政治信仰模糊、价值取向暧昧、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少数大学生个人理想脱离社会理想,只注重追求个人理想,忽略为国家和社会理想的奋斗。还有些大学生注重生活理想而忽视道德理想,一味注重追求物质、金钱和生活享乐。

面对种种问题,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十分必要。它可以使大学生对国家与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更透彻的把握。面对世界多样多元的价值观念,纷繁复杂的各类思潮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做出理性判断,能将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相联系,用正确的“五观”去认识世界并不断改造世界。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也可以使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时,可以用正确的思想和方式处理好各种矛盾,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真正做一个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的青年。

(二)常为常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保障教学效果的核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常为常新”,既坚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讲清讲透课程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又能紧跟时代发展、洞悉社会变化、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加以创新创造。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在单一的理论和知识传授,更要注重价值引领,要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回应大学生的关切,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既要有思想性、理论性又要有针对性和亲和性。

1.紧跟时代发展,更新理论教学。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思想和新发展不断融入教学内容中;将当前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热点融入理论教学的相关章节中;将《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大学生喜欢的节目和宋玺、易烊千玺等年轻人喜爱的榜样作为教学案例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增加理论的及时性和鲜活性。

2.贴合学生专业,设计教学内容。大学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习方向和目标不尽相同。为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教学内容设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和班级进行“个性化定制”。不能不分对象、不分条件地照搬照套,千人一面。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学案例的选取等都应该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百花齐放。

3.理论联系实践,协调统一施教。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希望帮助大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该将理论小课堂和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辅以相应的社会实践。一方面摆脱思政课给人局限教室一味说教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更深地领悟和学透理论。[4]具体的实施中,可以根据大学生特点,联系所学专业,结合高校现有条件和环境、开展具有可行性、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如“校园随手拍”,让学生自己用镜头拍下校园里的文明或者不文明现象;“我是志愿者”,依托社团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这样简单易行深受学生喜欢的实践,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实践素质的养成和提升。

4.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合力育人建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实现,思政课育德育人功能明确,也曾取得丰硕实效。但随着时间推移,国家大环境、个人小环境都在发生巨变,尤其是我们进入新时代以后,面对新时代的“90后”和“00后”,“思政课程”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并不断加剧,其育人实效性大打折扣。因而要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让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让“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相结合,实施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时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既坚持“思政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同时深入挖掘其他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用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将两者进行深度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地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5]

(三)与时俱进,拓宽课程教学模式和手段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注重与时俱进,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心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1.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师生协同的双边活动,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差,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总导演”,起主导作用,是将科学的思想理论、正确的理想信念、先进的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修养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传导给学生。思政课教师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正确,在错误思想和观点面前要旗帜鲜明,要能用科学的真理感召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每一粒扣子。[6]学生要扮演的是“演员”,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注重问题式导入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讨论与互动,让其学习状态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一部优秀的剧作既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也需要“演员”的用心演出。高校思政课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动性,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才能收获好的学习效果。

2.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是一种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教与学双方在信息环境下合作互动,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7]新时代大学生对网络和信息化有天生优势,他们喜欢人工智能;喜欢AI和VR;喜欢玩手游、用弹幕;喜欢抖音、短视频和开直播等。大学生已逐渐成为互联网产业主要参与者、消费者和制造者。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交等都喜欢通过网络完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主动占领信息化新阵地,恰当地运用信息化开展教学,可以将翻转课堂、慕课、人工智能、AI、VR、弹幕、短视频等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式教育,既可提高学生的“抬头率”,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率”和“点头率”。

3.构建师生同频话语体系。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话语体系都比较规范、严谨和固定,语言缺少个性和生活化,让学生感觉曲高和寡,枯燥乏味。新时代大学生是成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他们习惯和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喜欢网络语言。网络话语的新颖鲜活,吸引着大批年轻人去使用、模仿并且积极参与创造,甚至形成自己的独特语汇。[8]如最近流行的“打Call”“C位出道”“佛系”“锦鲤”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想让学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就需要优化传统的话语体系特征,精准把握大学生的个性话语特征,利用鲜活的语言形式,如表情包、弹幕、社会热词、微视频等大学生喜欢的时尚元素,将抽象晦涩的“大道理”和大学生容易感知接受的“小确幸”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点,让思政课堂不仅“有意义”,还很“有意思”。

四、结语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及时更新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学内容思政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